儲蓉
[摘要]:農產品物流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我國農業整體效益提升的有效環節之一。本文闡述了農產品物流的內涵;分析了當前農產品物流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對策。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is one of effective link to promot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gistics.
[關鍵詞]:農產品 物流 現狀對策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前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努力改善“三農”狀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十分重要。我國農產品存在流量大、技術設備落后、專業化倉儲數量少等問題,因此要正確認識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現狀,分析存在問題,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1】。
2.中國農產品物流現狀
2.1中國農產品生產主體多樣,物流量大、面廣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產品產量全面提高。
2004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品 種 產量(萬噸) 品 種 產量(萬噸)
糧食 46947 水果 15243
棉花 632 蔬菜 54927
油料 3057 肉類 7260
糖料 9528 水產品 4855
千家萬戶的農民是中國農產品生產的主體。一季生產,全年消費;一地生產,全國消費。北方生產的糧食要運到南方,南方的蔬菜、水果要銷往北方;西面需要東面海邊的水產,東面的紡織業需要西面的棉花。隨著農產品產量、商品量和消費量的增加,中國的農產品物流量日益擴大,而且復雜程度較高。
2.2農產品流通組織形式較為復雜,多種流通方式并存
目前,中國農產品生產、流通組織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1)公司+農戶。農戶按公司要求生產,公司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2)農戶+農戶。農民生產,農民銷售。具體表現為,一部分農民在市場上做銷售,一部分農民在家搞生產。(3)市場+農戶。農民生產,農民交易。通過農產品產地交易市場來實現農民與市場的對接。(4)公司+基地。農業公司自主承包農民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作。
中國的農產品流通主要經過農戶?—中間代理—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一供應鏈進行實體流動。農戶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為主,在經濟發達地區也有一些規模經營的農戶聯合體;中間代理環節,既有各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包括政府主導和自發組織的各種專業協會),也有各種不同規模的私營收購代理公司;產地批發商和銷地批發商的主體主要是各種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購銷商群體;零售商的情況最為復雜,包括各種農貿市場、規模大小的超市及綜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攤銷售等。除了傳統的交易方式外,近年來相繼出現了期貨、拍賣、訂單等新型交易方式,連鎖經營、配送和網上銷售等方式也有所發展。
2.3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步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涌現出了多種農產品物流主體。除原有的國有商業企業、供銷社外,農產品物流業中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各類企業也得到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發展農產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農村生產經營大戶、專業協會、專業場(站)、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都有較快發展。逐步形成了從生產、收購、流通加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一整套組織環節。但是,眾多的參與個體規模小、聯合性差,組織化程度不高。
2004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4萬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8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43萬公里,沿海港口萬噸級深水泊位830個,內河航道里程12.33萬多公里。一批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場站和貨運樞紐等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以現代物流理念建設的各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較快發展。農產品的流通手段有所更新,不少地方開通了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有的鮮活農產品有了專用運輸工具,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斷改造提升。2004年,全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合計門店數為5.49萬個;年成交額1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3365個。
2.4物流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發展潛力大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中心發展較快,但市場交易標準化、信息化、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農產品的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環節較為薄弱,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尚未形成。在整個物流鏈條上,未經加工的鮮銷農產品占了絕大部分,而這些農產品大多數因運價、運力、交通基礎狀況和產品保鮮技術等限制,造成腐爛、變質,損失巨大。有數據表明,中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
總之,中國是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大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正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市場。但中國的農產品物流又處于起步發展的初級階段,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需要學習借鑒美國同行的經驗,需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2】。
3.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物流量大面廣,其自然分布的區域性與消費需求的全國性以及國際形勢是現階段農產品物流的一個重要前提。農產品物流組織有多種形式,共同組織著我國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但農產品物流技術明顯落后。
3.1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方面。
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導致農產品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鮮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網絡設施不健全,農產品流通信息不暢,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大。
3.2農產品生產物流方面。
除少量企業化生產物流量較大外,大多由個體農戶生產或從事,每戶承包土地不多,耕種或養殖物流量小。
3.3農業供應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的主體方面。
主體繁多,包括供銷系統、糧食系統、農業系統農產品市場及其它農業物流主體,市場秩序較亂,整體上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市場主體的培育狀況不容樂觀。
3.4農產品運輸、倉儲及裝卸方面。
運輸設備和技術滯后,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特種倉庫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立體庫等嚴重短缺,農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現象相當突出。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叉車、托盤、貨梯、升降平臺、巷道堆垛起重機等裝卸設備數量極其有限。
3.5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物流資源豐富,但農產品物流相關的部門行業條塊分割嚴重,致使資源難以整合,其結果是農產品物流企業數量供過于求,但服務質量又滿足不了市場需要。
3.6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和布局方面。
農產品市場培育滯后,遠不能適應當今供求質量提高的新階段需要。具體說來,結構不合理,城鄉農貿市場多,無效物流比例驚人,給城鎮的垃圾處理、環境保護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壓力;批發市場不足,生鮮連鎖經營超市太少;缺乏綜合服務功能,擁有儲藏、加工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的市場為數不多,交易方式落后,網上成交、電子結算卡的運用仍處于試用階段;農產品市場的規劃和布局存在著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觀規律的現象,市場應有的功能難以釋放。
3.7農產品物流需求市場方面。
農產品物流市場潛力巨大,但專業化物流服務理念滯后,對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表示懷疑,擔心產品安全,自營物流比例過高,物流非合理化狀況突出,物流發展面臨市場需求約束。
3.8農業科技含量不高。
產品質量低、加工及保鮮技術落后、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質檢驗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證等諸多因素制約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3.9農產品物流系統的危機管理意識薄弱。
對“禽流感”型的公共衛生事件給農產品物流造成的影響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認識不夠,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
4.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對策
4.1要提高對農產品物流重要性的認識
農產品物流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與運行質量,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農產品物流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況,由于農產品不能做到貨暢其流,不能做到加工增值,使農民利益受到損害;由于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物流過程損耗大,加大了成本 ,同樣使農民利益受到損害。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3】。
4.2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要做好這方面工作 ,須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產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4]。
4.3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
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和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隨著國際貿易增長和物流業對外開放,我國在農產品物流設施、物流工具及運輸、裝卸和包裝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只有通過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協會、政府管理部門及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建立我國農產品流通標準,才能使農產品物流得到規范化發展[5]。
4.4加強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導向和信息服務
目前,農產品物流的基本經濟組織是各級生產、加工、銷售企業,有許多農產品經營單位是設在產區的農村,客觀上造成這些單位對鐵路、交通及農產品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及時、不準確,所以必須加大信息宣傳溝通的力度。相關主管部門、農產品經營單位和鐵路、交通部門等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手段了解掌握農產品運輸、經營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組織農產品物流[6]。
4.5培育、發展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規模較小,服務能力差、市場競爭力差。如何壯大物流主體實力,以應對國外物流企業沖擊,是農產品物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因為我國農產品同國外農產品相比生產成本高,如果流通成本也高,那么我國的農產品就根本不具備競爭力了。所以在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應著力降低物流成本來提高本土農產品競爭力。因此鼓勵“生產基地 +農戶”、“加工企業 +農戶”、“運銷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發展,通過成立一體化貿工農企業進行農產品集中采購、 規模化物流 ,以服務優良、成本低廉的物流配送提高市場競爭力[7]。
4.6組建現代物流配送中心
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是農產品流通產業的發展方向,是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的最佳選擇。要加強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規范化與現代化建設。政府要加強建網工程的投入,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及社會商品流通構建網絡信息系統,并及時提供農產品信息服務。企業要對員工加強網絡人才及物流配送技術的職業培訓,提升員工業務素質、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政府還要健全物流配送方面的政策法規,加強市場監督,從而確保配送中心能夠充分體現優質、規范、高效以及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大流通的特征。
4.7推進農產品流通國際化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將受到國際物流集團的分割和沖擊。由于國內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競爭力較弱,應利用世貿組織協議,積極促進一些有條件的農產品流通企業與外貿企業密切協作,借助于外資從事現代物流配送,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大市場”,進一步延伸物流鏈 ,增強核心能力,從而盡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4.8打造現代農產品SCM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包括從育苗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廢棄物回收等所有流程,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和標準化等因素影響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始終。“市場信息指導+種業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資連鎖經營+整合型生產物流機制+食品安全認證與標準化”模式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該環節一般可分為產前物流、產中物流和產后收獲物流三個階段。“信息指導+種業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資連鎖經營”是打造農產品供應鏈的前提,應鼓勵農民成立生產協作小組,嘗試實施整合型生產物流機制,將區域內的農作物耕作、田間管理及農產品的收獲、加工、存儲等作業形成的物流統籌由共同機制運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標準等認證,確保食品安全,著力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鏈。
5.結語
我國是一個擁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更是一個農產品大國。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如何有效地為農產品開拓市場、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已成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因此,要加快改善和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8]。
參考文獻
[1]丁俊發.中國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情況[N].中國商報,2002-02-26(8).
[2]蘭丕武.吉小琴.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探析[J].中國合作經濟,2005,(6):46~47
[3]趙春江.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5,(5):41~44
[4]丁俊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02).
[5]萬壽橋等.農產品物流的改善[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08).
[6]賈衛麗等.關于農產品物流的供求狀況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7]余平.請重視農產品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2,(10).
[8]康世嬴.重慶物流業現狀及其發展需求與對策研究[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02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