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企業員工面臨的壓力也愈加沉重,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狀況已經成為了一大社會問題。故此,及時發現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來源并找出科學的排解對策刻不容緩,關注企業員工心理壓力問題是落實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企業員工;心理壓力;來源;排解對策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進城市成為企業的一員。農民工在為企業發展、城市建設帶來福利和獲得自己安身立命資本的同時,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也時刻伴隨著這些由農民所轉型的企業員工。面對壓力,個體差異表現明顯:心智成熟、意志堅定的員工能夠做到“化險為夷”,將壓力轉為自我成長的動力;心靈脆弱、意志單薄的員工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壓力成了“攔路虎”,極端者選擇自殺的例子屢見報端,富士康“12跳”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故此,關注企業員工的心理壓力問題成為了一個緊迫課題,下文將對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來源作一探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排解心理壓力的具體對策,以期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人性化提供綿薄之力。
一、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來源
(一)來源于企業員工自身的心理壓力
“當局者迷”,很多情況下,企業員工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實際上來源于自身的原因,既包括因自我期望值過高的“庸人自擾”,也包括個體對外界環境適應性的程度。
1.自我期望值過高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員工不考慮自身的實際能力和條件,對自我期望值過高,一旦現實條件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容易產生失望情緒,在心理落差狀態的支配下,往往自我加壓,生活在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中,不能面對現實、腳踏實地。
2.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
農民進城務工離開了曾經熟悉的鄉土環境,在城市中“打拼”經常會遇到來自工作、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的棘手問題,正所謂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在“陌生”的社會中缺乏適應環境的智慧和能力,“碰壁”容易轉化為一種生存壓力,釀成悲觀、失望心態。
(二)來源于企業的心理壓力
中國是人口大國,在人力資源“富余”的背景下,企業員工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的競爭激烈程度不斷提升,同時,企業以營利為第一要務,一些沒有遠見的企業往往缺乏關注員工生存和發展狀況動力。
1.企業工作條件和環境惡化的影響
在企業間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企業的微利經營決定了一些企業采取以降低工作條件和環境的標準為發展策略,隨之帶來的是企業員工工作條件和環境的惡化,在“煙塵滾滾”、“危機四伏”的環境下,員工心理充滿了悲憤和不愉快,而這種亞健康的狀態久而久之就轉為一種對工作的“懼怕”和“逃避”心理壓力。
2.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稀缺”所引致
隨著農民工大軍進城隊伍規模的擴大,城市企業就業機會顯得“捉襟見肘”,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對應聘者的“挑挑揀揀”和“動輒炒魷魚”的做法讓企業員工缺乏安定感和歸屬感;同時,買方市場又注定了員工之間在發展機會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你死我活”的惡戰。可見,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的“稀缺”成為了企業員工承受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
3.企業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平添壓力
實踐中,一些企業存在著違規要求員工超負荷加班、安排員工從事危重勞動和克扣員工工資等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現象,這些行為使本屬弱者的企業員工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在強弱地位懸殊的情況下,員工只能忍氣吞聲,將心中的不滿和委屈所引起的壓力“潛伏腹中”,高壓的工作環境充滿著對立情緒、火藥味十足。
(三)來源于家庭和社會的心理壓力
1. 來源于家庭的心理壓力
進城務工人員大多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打工的收入往往成為貼補家用的重要經濟來源,而企業員工工資偏低和不穩定的現狀則加劇了企業員工在承擔家庭責任時的壓力。沉重的生存和家庭壓力讓一些低收入的企業員工“喘不過氣來”,在負重前行的路上容易產生悲觀、消極和急躁的心理,進而引致不安心工作甚或頻繁跳槽的結果,更有甚者選擇自殺或鋌而走險的違法犯罪道路。
2.來源于社會的心理壓力
農民工是企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大多進城農民工的文化素養偏低,難免將曾經的“鄉土”氣息帶到企業的工作和生活中來,在城鄉二元分化結構得不到融合的模式下,由農民轉型的企業員工的談吐言行容易遭致企業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的“反感”甚或歧視。至此,企業員工本能的自尊與來自社會外在的“冷遇”產生強烈的矛盾和對抗,無形中給企業員工帶來了受排擠的心理壓力。
二、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排解對策
(一)企業員工自我認知的科學性
常言道: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客觀、科學、準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特點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好高騖遠或者妄自菲薄都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進而影響到事情處理的效果。針對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相當程度上來源于自身的“庸人自擾”,相當一部分企業員工時常感到“難以負重”是基于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而產生。人需要有奮斗目標,但目標的設定必須科學可行,同時付諸“腳踏實地”實踐才能湊效。知彼知己和保持良好的心態是給自己減負的根本途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自己是生活和事業的主導者。
(二)企業暖心工程的啟動
企業的財富增值和可持續發展有賴于企業員工的辛勤付出和創造力,增進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是確保企業人力資源持續提升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變革企業管理者與企業員工之間的層級性和對立性關系有助于改善企業員工對于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接受程度。企業應當真正將企業員工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生活上關心員工的冷暖、善于傾聽員工的建議,并最大程度改進員工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從根本上祛除企業與員工之間僅僅是“赤裸裸”的雇傭與被雇傭關系,使企業員工在舒心的環境中體悟到自己是企業的一分子,消除心中的“疙瘩”,自然心里壓力也就蕩然無存。
(三)心理干預方案的跟進
毋庸諱言,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企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伴隨而來的是員工工作節奏的加快和各種風險事故的增加,在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日益“狹小”的背景下,企業員工客觀存在著不可“熟視無睹”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內外交困的心理壓力很多時候不是企業員工自我調試或者企業“建造咖啡廳” 就能排解的,必須本著科學和負責任的態度,及時采取心理干預方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付諸于軟硬件干預設施,真正從根子上排解企業員工“積勞成疾”的心理壓力,還員工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
(四)企業、社會和政府最大限度地關注企業員工的就業和成長
現實中,企業員工的“后顧之憂”來源于就業機會的“短缺”和員工福利的“不足”,企業員工作為場經濟的重要建設者,理應有機會享受經濟改革和發展帶來的成果。企業和社會應當多方籌措、多策并舉,為求職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賦予員工最大限度的福利,關注企業員工的長遠發展。此外,有關勞動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對企業用工制度的監督和稽查力度,確保企業員工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讓企業員工在法治環境下安心工作。因此,只有企業、社會和政府真正將企業員工的就業和成長作為自身戰略性目標來對待,企業員工才得以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五)實現家庭、企業和社區的無縫對接
企業員工扮演者多重角色,既是家庭的頂梁柱,又是企業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社區的生活者,多重角色的互換一方面滿足了企業員工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時,角色的沖突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企業員工角色的多重性實質上蘊涵著壓力的多元性,在家庭負擔日益沉重、工作強度不斷提升和社區生活環境不容樂觀“三重大山”的夾攻下,企業員工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在家庭、企業和社區這一紐帶中尋求銜接才是破解問題的正道。筆者認為,建立家庭、企業和社區的常態聯系制度則是一合適路徑,三方之間加強溝通,及時反饋企業員工的心理動向,并有效解決企業員工遇到的實際問題,讓企業員工真正感受到來自家庭、企業和社區的溫暖,能安心創業,避免因溝通不及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六)營造企業員工是城市主人的氛圍
企業員工中的大多數來自農民,農民工成為了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企業員工理應有權利分享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成果。隨著企業員工教育培訓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穩步實施,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也不斷提升。在城鄉二元結構日漸模糊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居民不應再視農民工為“異己”,農民工兄弟是自己身邊不可缺少的依靠和朋友。有關部門和媒體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宣傳農民工當中的典型代表,讓城市居民了解新時代農民工的蓬勃朝氣,有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就醫和社會保障問題,讓農民工真正以主人翁意識參與城市建設、融入城市生活。
三、結論
企業員工是企業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同時也是家庭中的頂梁柱,關注企業員工的心理壓力就是關注家庭、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未來。心理壓力的來源多元化,企業員工、家庭、企業和社會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態度為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的排解對策并舉,共同營造積極、向上、活潑的企業文化氛圍,還企業員工一個健康、活力心態。
參考文獻
[1]鄭明剛.論重視員工心理健康[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
[2]張知光,丁明,蒲曉霜,謝才文.廣州市239名外資企業員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 華南預防醫學,2011(1).
[3]黃俊秀,王志中.從富士康員工系列輕生事件看企業員工心理維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2).
[4]郭明霞,張江波.重大自然災害后的心理救助問題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9(13).
作者簡介:沈紅霞(1968-),女,安徽合肥人,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人事科副科長,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文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