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玲
摘要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聯系城市各個功能區的紐帶。城市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環境、景觀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概述了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原則、道路綠化功能及作用,并著重分析了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從而論述城市道路綠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
城市道路綠化 綠化原則 景觀
緒論
城市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其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環境、景觀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該文探討了道路綠化的原則和理念,為指導道路設計提供實踐指導和理論依據。
一、道路綠化設計原則
1.1滿足城市道路功能原則
道路綠化的景觀是城市道路綠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設計道路時,須充分考慮了行車、行人的進度和視覺特點,不同栽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體現以人為本,滿足道路的功能性。
1.2堅持生態功能的原則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綠化設計從長遠發展出發,綠化樹木生長速度合理,并從城市整體空間體系角度出發,對整個道路綠化進行規劃和控制,使其生態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1.3體現城市文化歷史及特色的原則
一個城市道路如果沒有一些綠化,會顯得這個城市非常地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沉淀,道路綠地的建設應與城市文化歷史氣氛相適應,承擔起文化載體的功能。城市綠地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充實和體現城市景觀的文化內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1.4“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城市道路綠化中要體現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人們的主人翁地位,促進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與共存。要考慮道路綠地的功能要適用不同人群的角度出發,同時,城市道路綠化的分布要兼顧共享、均衡和就近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1.5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
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設計中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
1.6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主張不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體的和長期的環境代價,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要運用規劃設計的手段,使規劃設計對環境的破壞性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并且對環境和生態起到強化作用,同時還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二、路綠化的功能與作用
2.1綠化的作用
道路綠化可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地域小氣候生態條件,降溫遮蔭、防風防火、防塵減防災減震市道路綠地特有的生態防護功能,是城市其他硬質材料無法替代的。道路綠地在構成城市完整的綠地網絡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是構成城市完整的“點、線、面”綠色系統的紐帶。
2.2綠化的功能
道路綠化指道路兩側、中心環島和立交橋四周的植物種植。如果把城市道路比作動物的軀干,則城市道路綠化則是運動的血肉。主要表現為:
2.1.1 組織交通,保證安全
城市道路綠化有利于人車分流,防止人任意橫穿街道,減少對行進車的干擾。有利于減少車輛之間的相互干擾,保證車輛正常行駛,可有效組織交通,解決交通安全問題。
2.1.2凈化空氣,保護環境
隨著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中人口密度增加,工礦企業的集中,汽車數量的增多,給城市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此,道路綠化對保護城市環境,防止污染由極其重要的作用。
2.1.3形成生態廊道,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道路綠地的建設有利于形成綠色生態通道,保證這種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的正常進行。城市道路綠地中的綠色植物通過一系列的生態效應,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增強城市抗災能力,給城市生態環境以反饋調節作用。綠地的存在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
2.1.4有利于城市減災和防災
多年的實踐證明,合理的布置城市綠地可有效的增強城市防災減災的能力,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防火防震;防風固沙;蓄水保土等功能。
三、城市道路綠化的設計理論
3.1城市道路綠化與分車帶
不同類型道路因使用方式與使用對象之間的差異,在景觀設計上的側重與手法的運用上也各不相同。道路綠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板二帶式:道路綠化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即在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分隔線上種植行道樹。此法操作簡單、用地經濟、管理方便。但當車行道過寬時行道樹的遮蔭效果較差,不利于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混合行駛時的交通管理。兩側行道樹布置單調,綠量不大,不利于道路綠地生態效益的發揮。
兩板三帶式:在分隔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中間綠化,并在道路兩側布置行道樹。這種形式適于寬闊道路,綠帶數量較大、生態效益較顯著。
三板四帶式:利用兩條分隔帶把車行道分成三塊,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非機動車道,連同車道兩側的行道樹共為四條綠帶。此法雖然占地面積較大,但其綠化量大,夏季蔽蔭效果好,組織交通方便,景觀層次豐富,解決了各種車輛混合互相干擾的矛盾。
四板五帶式:利用三條分隔帶將車道分為四條而規劃為五條綠化帶,以便各種車輛上行、下行互不干擾,利于限定車速和交通安全;但其占地較大,如果道路面積不宜布置五帶,則可用欄桿分隔,以節約用地。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處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帶,如山坡、水道的綠化設計。
3.2道路綠帶各組成部分種植設計
3.2.1行道樹綠帶
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設計形式有:樹帶式、樹池式。
3.2.2分車綠帶及路側綠帶設計
分車綠帶是指車行道之間可以綠化的分隔帶。位于上下機動車道之間的為中間分車綠帶;位于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或同方向機動車道之間的為兩側分車綠帶。為保證行車安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植應采用簡潔的形式。中間分車帶應能阻擋相向形式車輛的眩光,在距相鄰機動車道路面高度0.6米至1.5米范圍內。
路側綠帶是指布設在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帶。路側綠帶的種植設計應根據相鄰用地的性質、防護和景觀要求進行,并應注意保持在路段內的連續與完整的景觀效果。
3.3道路景觀的構成
道路景觀的構成主要有兩個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紅線以內的東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三類: 實用性、審美性、視覺傳達性。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兩側建筑的構成形式、物質功能、視覺印象以及社會職能,決定著道路的空間特點;因此,設計時應先滿足生活空間需要,并根據街道建筑功能特點,可以考慮建筑空間的變化,如沿街附屬空間的導入,彎曲、轉折,采用對景、借景等來豐富景觀。
結論
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是應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建設項目, 城市道路綠化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作為設計者,在對城市道路綠化進行多方面考慮,合理地利用地形,精細安排道路綠化,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完美城市道路設計,使得城市道路景觀得以發展,城市內涵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土木學會編《道路景觀設計》
[2].《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 75-97)
[3]. 丁銘績: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年12期
[4]. 曲格平:中國的環境與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年
[5]. 孟兆禎.園林設計之于城市景觀.中國園林2002/4(13-16)
[6]. 劉祥平:試論現代道路綠化要點,天津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7]. 徐文輝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綠化的研究.中國園林2002/3(23-25)
[8]. 鄭西平:北京市道路綠化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探討,中國園林,2001年01期
[9]. 劉駿、蒲蔚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2003/6
[10].楊永勝、金濤 主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與營建技術2002/2
[11].百度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