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明 姚宏韜 周兵
摘要:通過對國內地鐵站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地鐵建設基本能夠滿足城市交通方面的需求,但是相對的地鐵站內空間的實際情況與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相比有較大差距,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地鐵站內乘客的行為特點,分析其使用需求,以此為依據來豐富地鐵站站內空間設計依據。
關鍵詞:地鐵站 行為 方式 空間 需求
長期以來設計中往往按建筑類型去了解室內環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心理、行為特點與空間需求。為了使人與環境構成一個共生的、完美的互動體系,行為必須成為人與環境聯系的紐帶。本文從研究地鐵站內使用者的行為出發,分析并找尋各種行為背后的相關需求,為完善地鐵站內空間環境設計提供可靠依據。
一、地鐵站內使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的地鐵站內人員都是地鐵使用者,比如站內的工作人員、商販、發廣告的推銷人員、流動的乞丐者等,他們以某種方式使用地鐵出現在空間內。本文在研究中不把他們作為研究對象,最后對地鐵使用者的定義現定于地鐵乘客,也就是把地鐵當做交通工具來使用的人。
二、地鐵站內乘客使用行為分析
地鐵站內空間較為復雜,乘客行為變化也很豐富,為避免設計中忽略使用者行為特點,通過地點和范圍對乘客的使用行為流程做出界定,可以分解為:買票—檢票進站—進入外層站臺一到達候車站臺—上車—乘坐—下車—離開候車站臺(或換乘)—離開外層站臺—檢票離站出站。每個存在著很多有差異的行為現象,只有研究這些行為和現象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才能發現不同現象背后相似的動機。僅有的少量座位上睡著的乘客;把隨身的行李放在地上的乘客;絕大部分的乘客下地鐵后爭先恐后擠上電梯,解讀這些行為現象背后的使用者動機:乘客不僅使用地鐵,更希望舒適的使用。幕墻前面地圖上找信息的人群;拿出地圖攤在地上看的外地乘客;尋找工作人員問路的乘客,可以讀出現象背后的動機:乘客不僅要使用地鐵,更希望快速準確地滿足定位需求。
三、地鐵站內的乘客需求分析
“如果我們有某種需要,就會激發起一種驅動力,也就是所謂的動機”。由此推動我們去尋求滿足需要的行為,可見,解讀動機的更本質意義在于,挖掘出那些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使用者的需求被滿足,他們就會傾向于積極評價空間環境,相反,就會產生不良感受,更傾向于負面評價。找出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有利于為地鐵站內空間人性化設計的不斷完善提供可靠依據。
3.1導向性需求
使用者在地鐵站空間需要面臨最大問題是對環境的識別,面對導向不明、方向混亂的地下環境會給使用者帶來巨大精神壓力,使其情緒不安,同時降低空間識別能力,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人在地下空間的尋路困難,直接影響了使用者對地下空間的積極評價。
與周邊空間銜接導向混亂。通往周邊大型商場、寫字樓、學校等大型建筑空間的通道是現在乘客分流的重要方式。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引導乘客,減少站內滯留時間。然而目前現狀為大部分地鐵與其他建筑的空間銜接五花八門,進出口的大小,指示標志都大相徑庭,給使用者帶來極大不便。這方面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香港地鐵站都有免費的街道圖,標志出地鐵、商場建筑以及大型的住宅區、學校、寫字樓等。
標識導向系統不完善。標識導向系統給人提供信息,以此來引導人的下一步行動,它將行為擺在中心位置來研究。在實際空間內,往往標識的改變會使很多復雜的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北京動物園地鐵站的出入口缺乏明顯的周邊重要建筑標識,導致各個出口都有很多乘客問路并出現折返現象,導致人流混亂。站內也有標識閑置的現象,造成了經濟上的浪費,也帶來視覺污染。另外,花樣繁多的廣告在視覺上影響視覺分辨能力,在站內更應凸顯標識系統,使乘客一目了然地發現所需信息。
3.2快捷性需求
快速銜接外部交通空間。地鐵交通空間與火車站、公交樞紐未能緊密接融。比如北京西站沒有地鐵直接到達,必須出火車站再進地鐵站,拉長了行走距離,直接導致站內空間中大量不必要的人流,浪費乘客的時間精力。相比之下新建的北京南站火車站、公交路線與地鐵線路三線合一,縮短了乘客的換乘路線,節約了乘客的時間。
地鐵站也存在換乘問題。以西直門樞紐站為例,作為2、4和13號線交匯處,換乘距離過長導致換乘需要走路十分鐘以上,如不了解路況會浪費更多時間。如何讓方便的換乘站真正的為大眾帶來快捷的服務是設計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疏通內部空間流線。國內大部分站臺設計采用中間雙向人流混合,兩側為相反方向車軌,直接導致中間站臺四股人流的交織的混亂現象。我們可以效仿巴黎地鐵站站內空間設計,中間雙向軌道,兩側為不同方向人流進出,四股人流交織減少為兩股,完美解決人流融合時的復雜狀況。目前北京城鐵已采用了這種布置方式,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調研發現站內有很多空間無法為乘客所使用,空間面積看起來很充足,實際可供使用的面積卻很少,存在著浪費情況。
3.3人性化的配套設施需求
配套設施主要包括交通服務類設施、生活服務類設施和無障礙配套設施三類:
乘客對交通服務類設施的使用需求主要有問訊處,能快速通過的安檢設施,便捷使用人工售票處、自動售票機、零錢兌換機等。
站內空間除了滿足使用功能需求,更要研究對人群全方位的關愛,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完善的無障礙設施的布置不僅能夠為殘疾人提供出行的必要條件,更能感受到社會給予尊重以及環境的溫暖。
生活服務類設施主要包括衛生間、寬敞的站臺等候區、以及小型商店、娛樂室、閱覽處或書店、飲水處以及應急藥品處等。
3.4安全性需求
地鐵站多位于熱鬧市區,站內空間作為與乘客關系密切的空間,安全性對乘客行為有直接影響。站臺作為乘坐地鐵的候車區,車輛進站時帶來潛在的危險,設計中應該考慮周全。鐵軌上采用高壓電來保障地鐵運行,但大部分站臺上卻沒有護欄,只靠警戒線不能維護安全,導致地鐵公司不得不安排專人來提醒乘客,浪費人力財力,但還是有乘客掉下站臺的事件。目前新建地鐵站大都開始設置屏蔽門,既可減少噪音、避免溫度流失,又有效的保證了乘客安全。
站內的樓梯和電梯也會給使用者帶來不安全感。以北京動物園站為例,長達80級的一跑樓梯以及同等高差的超長電梯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除了基于安全的考慮,對使用者的體力也是極大的考驗。
3.5舒適性需求
除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外,地鐵站還應創造宜人的舒適空間,幫助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親切的關懷。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考慮:空間內部空氣要具有流動量大、質量好的特點,滿足內部使用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溫度適宜,要保證夏季不過于涼爽,冬季也不能太熱,防止因為溫差過大導致身體不適;濕度得當,站內大部分地面為滑面大理石或瓷磚,濕度過大會導致表面凝結水滴,濕滑的地面存在隱形危險;更傾向于天然采光,如使用人工采光則須保證顏色與穩定性接近于天然采光,避免產生眩光發生危險或者由于采光原因影響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聲環境方面可以在站內非高峰時段播放輕音樂,舒緩情緒,但是要保證地鐵站在一定距離內信息傳遞的清晰度;嚴格控制地鐵站內廣告設施的布置,防止廣告污染。
四、小結
通過對地鐵乘客的使用需求以及部分國內地鐵站站內空間的使用情況的分析研究,發現國內部分新建地鐵站基本能夠滿足乘客使用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對乘客的導向性、快捷性、舒適性、安全性以及相關設施配套性的需求影響較大。由于地鐵站作為地下空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研究乘客的使用行為、使用需求及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具有進一步研究完善的必要。
參考文獻:
劉鳳瑞 行為科學基礎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1
金治富 交通心理學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3
韓佳辰 地鐵樞紐站設施仿真建模及設施能力適應性分析 長春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李國棟 特大城市核心地段地鐵站城市空間設計初探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作者資料:
林秀明(1985-),女,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遼寧沈陽 110168
姚宏韜(1966-),男,碩士生導師,教授,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遼寧沈陽 110168
周兵(1984-),男,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遼寧沈陽 1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