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朋濤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邢臺市工業污染形成的原因為切入點,以保護環境為基本原則,提出工業用地的空間布局引導及實施對策。
關鍵字:工業污染;保護環境; 空間布局引導; 實施對策
工業生產是城市經濟活動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不僅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還帶動了其它各項事業的發展,如市政公用設施、各種交通運輸設施、配套設施以及各項服務等都獲得相應發展。同時,工業發展用地與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用地密切相關,進而影響整個城市產業結構變遷。
許多工業在生產中排放大量廢水、廢氣、廢渣和一定的噪音污染,引起城市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質量的惡化。邢臺市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工業在促進我市經濟快速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相應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邢臺市工業形成污染的原因
1、工業布局結構不合理
在邢臺市第二次總體規劃中,將邢臺市的城市性質定為以發展鋼鐵、機械、紡織、化工、造紙、油脂為主的重、輕工業相配合的新興城市。城市布局按功能分為五個區:重工業區、輕工業區、小型無害工業區、倉庫區及生活區,這次規劃確定了城市基本結構。在以后歷次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時,基本延續這一用地結構,隨著城市發展用地的不斷擴大,形成大量的重工業企業或分布在城市的上風向,或夾雜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城區,嚴重影響了城區的環境。
主要污染企業有:邢臺鋼鐵、冶金、電廠、旭陽焦化等。
2、環境保護及防護措施差
各類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含有各種有害物質的廢水、廢氣、廢渣,尤其是來自鋼鐵、化工等行業,產生污染的數量大,污染物化學成分復雜,部分具有毒性。位于市中心的大型污染企業基本解決了廢水、廢渣等處理問題,但近郊區的部分鄉鎮企業,對在生產過程的污染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垃圾等無害化處理措施不到位,對周邊土壤、大氣、水質等產生嚴重污染。另外,金屬制品、機械鍛造等企業由于與其他居住類用地混雜,無隔離措施,對局部地區產生了噪音污染。
3、管理體制落后
由于行政體制等原因,邢臺市區與邢臺縣行政范圍交叉,使得邢臺市向外圍發展的用地空間有限。而周邊的鄉鎮在依托邢臺市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對項目的審批,出去自身利益的需要,與邢臺市的總體布局結構上存在一些突出,例如德隆鋼廠等企業,這些企業在為周邊縣、鄉鎮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市區的環境產生了一定的污染。
4、相關部門的管理不到位
城市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現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經落后于城市建設的速度。違章建筑逐漸成為影響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市區及市區周邊的板廠(主要分布在東汪鎮)、小石子廠、小石灰廠等違章建筑泛濫,管管停停,周而復始,給環境造成重要污染,各相關部門在上述問題上的管理漏洞導致此類污染工業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二、空間布局引導
1、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據生產的衛生類別,貨運量及用地規模,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置方式,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①、布置在城市內和居住區的工業。一些用地面積小、貨運量小、用水、用電量小、產品與居民關系密切的無污染工業可分散布置在居住區內部。
②、布置在城市邊緣的工業。有一定污染、用地規模大、貨運量大或需要采用鐵路運輸的工業應布置在城市的邊緣。
③、布置在遠離城區的工業。由于經濟、安全、衛生的要求,如磚瓦、石灰、選礦、木材加工等原材料工業,有爆炸、火災危險的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等。這些工業應按當地最小風頻風向布置在居住區的上風側,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必須保留足夠的防護距離。
2、在工業的具體建設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工業用地要符合工業生產的具體特點和基本要求。
②、工業用地和城市個組成部分在各發展階段應保持相對的集中緊湊,且互不妨礙。
③、在用地組織上,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既要有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又要有方便、直接的交通聯系。
④、有利于工廠間的協作和原材料的綜合利用,性質相近或生產協作關系密切的工廠要盡可能的集中布置,以減少城市貨運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
⑤、防止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互相作用,而導致新的污染。
⑥、注意節約用地、節約投資。盡量利用荒地、薄地、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原有工業設施,加快建廠速度,節約建設資金。
⑦、在安排新項目的同時,要考慮配套設施的建設。
3、針對邢臺市部分重點工業企業的措施
①、以邢臺鋼鐵、冶金為代表的重工業區,短期內進行搬遷改造不現實也不可行,應控制上述企業不得新建污染項目,實施技術改造升級,調整結構、發展科技等措施降低污染,加強對污染物的治理,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制定轉變工業污染的戰略措施,全面推進企業文明生產和生態工廠建設。
②、以旭陽為代表的企業,不得新建或擴建,應盡快制定搬遷方案,實行搬遷。
③、以德隆為代表的鋼鐵企業,應加快升級制造工藝,抓緊治理。
④、其它工業企業按污染情況、經濟效益、有無壓占采煤區等原則劃為三類:
第一類:凡對環境有嚴重污染或干擾、經濟效益差、無發展空間的企業實施退市進郊,向開發區轉移。
第二類:對雖有一定污染但效益尚可,對環境影響不大,位于文物保護區或塌陷區的企業近期保留,遠期搬遷。
第三類:對環境影響較小、或通過治理后對環境無影響的企業保留并治理。
三、實施對策
1、污染企業退市進郊
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對主城區內工業企業實施退市進郊,向開發區轉移。凡在生產過程中對周邊的環境有嚴重污染和干擾的,又不易治理的,或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工業企業,應盡可能遷至城市外圍或郊區,廠區用地狹小,設備差,生產無發展用地,或廠房位置妨礙城市重要工程建設的工廠應遷建。運輸量大,在城內又無法修建必要地交通設施的工廠,亦按總體規劃的要求遷建。對需外遷的工廠,若近期搬遷困難大,難以實現,應在近期限制其生產發展,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技術升級,遠期再遷出。
2、合理調整行政區劃
加強邢臺市區及各縣(市)城區的綜合功能和輻射作用。加快邢臺市區和邢臺縣“市縣同城”協調發展研究,優化邢臺市區行政區劃結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從加快城市化進程角度分析,中心城市應該帶動周邊相鄰地區快速實現城鄉一體化,而絕不僅是中心城市的高度濃縮和集聚。邢臺市區周邊地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如東汪膠合板,豫讓橋房地產綜合開發,京珠高速公路東出口地帶,南石門的工礦企業等,如能做到與市區統一協調發展,將大大加快邢臺市城鄉一體化。
積極穩妥調整行政區劃,加強規劃協調與管理。
3、加大綠地系統建設
規劃以河流、道路為構架,形成環、片、帶、楔、網狀綠地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概括為:“水系綠網、兩鏈三楔、四心四園”的空間結構。
工業衛生防護林帶:新興西大街南側規劃30—50米的防護林帶,主要防護冶金機械軋輥廠和邢臺鋼鐵廠的污染,吸收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的高喬木樹種,如國槐。晶牛玻璃廠新廠區四周規劃30米寬防護林帶。東郊熱電廠四周規劃30—100米寬防護林帶。
4、加強領導、合理決策,制定彈性政策
政府應制定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管理,依法治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對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以“政績”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量,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在調整產業布局時,往往會成為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極大阻力,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多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從規劃上努力創造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對工業進行合理調整的條件,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總體布局。
參考文獻:
(1)唐子來、城市開發和規劃的作用. 城市規劃會刊.1991年
(2)阮儀三主編.城市建設與規劃基礎理論.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年
(3)妮古拉?加莫里.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國外城市設計叢書》.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