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新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幾個少數的山洪災害頻發、災情嚴重的國家之一。山洪災害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環境,影響著村鎮的科學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如何面對嚴峻的形勢,并有序的應對災害的威脅,有效地進行防災減災,將自然災害損失減低到最低限度,是村鎮規劃的重要內容?;诜罏臏p災的村鎮規劃選址,對于保障規劃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無論是對尚未開發的地塊進行建設適宜性評價還是對災害所破壞的村鎮進行重新選址重建,科學的選址方案都將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針對山洪的用地適宜性評價
山洪作為破壞力最大,影響最廣的自然災害,其對村鎮規劃選址的影響最為突出。根據距離山洪活動帶的遠近,分析和劃分山洪災害危險程度不同的地段。山洪活動是一種不可抗拒的集水文作用,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正確的定性,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
山洪活動帶也伴隨著地質作用,能量極大,既不可預防,又不能采取任何工程措施抵御。因此,對活動帶首先要正確的定性,如果山洪活動只是緩慢的流動,一般尚不致產生災難性后果;如果是急劇沖刷運動,則必將顯著改變地面形態,嚴重破壞房屋建筑及各種工程,造成重大的不可抗拒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唯一的對策就是避讓。
1.1評價分級
根據山洪活動斷裂的調查和分析,山洪活動斷裂地段按危險程度可劃分為高危險地段、危險地段、基本安全地段、安全地段。
高危險地段:主活動帶上可能發生地表錯位的地段,災后果嚴重,規劃選址必須避開。
危險地段:非主活動帶上或主活動帶外一定距離的地段,規劃選址應盡量避開,難以避開時可建設為綠地等非建筑場地。
基本安全地段:無活動帶或活動帶不會引起地表錯位,但場地地形復雜(如突兀的山頂)、地層較差(軟土、可液化土、破碎帶等)可能加大震害的地段,應根據使用功能采取抗山洪措施。
安全地段:無活動帶或活動帶不會引起地表錯位,且地形較平坦、地層密實的地段,規劃選址應優先考慮。
1.2緩沖區的建立
利用GIS的定距離空間分析功能,對受災村鎮鎮域及其周邊地區分布的主要的山洪活動帶周圍,按照村鎮規模劃分等比例的區域建立緩沖區(例如500m、1000m、1500m、2000m、2500m、3000m、3500m、4000m、4500m),對各緩沖區的山洪影響作出評價。
山洪緩沖區的大小或搜索范圍是緩沖區建立過程中需要確定的一個關鍵參數。在建立山洪緩沖區時,采取了試探的辦法,進行多次分析和比對,結合受災村鎮以及丘陵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山洪活動帶建立了若干緩沖區。并進行相應分析。
2.山洪引發各類次級災害用地適宜性評價
(1)針對滑坡的用地適宜性評價
村鎮規劃選址階段應通過地質調查對滑坡進行危險性地段劃分。可劃分為高危險地段、危險地段、基本安全地段和安全地段
不穩定的巨型、大中型滑坡對工程和建筑物危害性較大,常常沖毀和掩埋工程和村莊,并可能引致形成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治理極為困難。不穩定的滑坡體上,巨型、大中型滑坡滑動后可能直接波及的地段劃分為高危險地段。
小型滑坡,可以通過治理后利用,但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且影響滑坡的因素會隨時間變化(如水、山洪、人工活動等),有產生新的滑坡風險。對可治理的小型滑坡體和滑坡波及區可劃分為危險地段。
地形地貌不具有形成滑坡條件的、現狀穩定的高邊坡下方,可劃為基本安全地段。
地形平緩或沒有滑坡影響的地段可劃為安全地段。
(2)泥石流用地適宜性評價
大中型泥石流破壞后果嚴重,治理困難。泥石流溝谷地段為高危險地段,不應作為建設規劃場地,各類線路工程宜避開。
小型泥石流溝谷地段為危險地段,不宜作為建設規劃場地,當必須利用時,應采取治理措施。線路工程應避免直穿洪積扇,宜在溝口設橋(墩)通過。
破壞程度輕微的泥石流溝谷為基本安全地段,可利用其堆積區作為建設規劃場地,但應避開溝口。
地形平坦或不具有形成泥石流條件的地段為安全地段,是建設規劃優選場地。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工程也會改變環境條件,形成泥石流。因此,當溝口上游大量棄渣或進行工程建設改變了溝口的原有供排平衡條件時,應重新判定產生新的泥石流的可能性。
(3)堰塞湖用地適宜性評價
規模大的堰塞湖可能淹沒的地段,規模大、穩定性差的堰塞湖潰決時可能波及的地段,屬高危地段,在堰塞湖未進行處理前,工程場地必須避讓。
規模較大、穩定性較差的堰塞湖下游可能波及的地段屬危險地段,發生災害后果嚴重,且難以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宜采取避讓措施。
基本穩定的堰塞湖附近地區可劃為基本安全地段,采取適宜措施時刻作為規劃選址場地。
地質條件較穩定且地勢高于堰塞體的地區和上游非淹沒區,穩定堰塞湖的附近地區為安全地段,可作為規劃選址場地。
3選址原則
平原地區山洪災害較少,而且規模和影響范圍較小,因此,針對山洪災害規劃選址,主要在于山區。山洪多發山區是指山洪災害發生較頻繁,山洪發生時可能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地區。運用以下這些選址原則,在基于GIS的防災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的基礎上進行選址分析。
(1) 避讓高危險和危險地段,選擇安全和基本安全地段
山洪多發山區的某些地段,環境險惡,生態脆弱,山洪地質災害強度大,頻率高,避洪比抗洪更為重要。對于地質災害和山洪高程度的地區,明智的選擇就是避讓。故山洪多發山區的村鎮規劃,需要抗洪,也需要避洪。這也符合尊重科學,尊重自然,人地和諧,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人類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的指導思想。
一般情況下,山洪發生后,臨近溝壑的村鎮所在位置,災害最重,應盡量避讓。隨洪中距的增加,洪害逐漸減輕。但并非都是按此規律,由于地形地質條件的差異,畸輕畸重的現象屢見不鮮,山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山洪極易誘發地質災害。避讓大坡度地點,選擇”安全島”,避讓地質災害,避讓危險區,尤其是高危險區,選擇安全區或基本安全區,是山洪多發山區城鄉規劃選址的基本原則。
(2) 居民點和重要工程應布置在構造相對穩定地段
山洪泥石流造成的地表水土巖石位移錯斷,任何工程措施不能抵御,只能避讓。調查和分析地質變化,對于認識山洪的場地地基效應,認識山洪引發的次生災害,對村鎮規劃選址有重要意義。
(3) 選擇地形平坦開闊,地質條件簡單,巖土堅硬穩定的地段為居民點和重要工程所在地,避免選擇山高坡陡,地質復雜,巖土松軟不均的地段
居民點分散在山高坡陡,空間狹窄地帶,不僅地質災害多發,不安全,而且也不利于山洪發生后的抗洪救災。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較大居民點的布置,有利于重要工程的建設,應優先考慮。長條形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山丘的頂部,山洪動有放大效應。但山嘴和山丘一般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對抗洪有利,山洪效應是這兩方面的綜合反映。
(4) 居民點和重要工程應盡量遠離災害波及區,避免次生災害的威脅
山區山洪誘發地質災害,不僅摧毀城鎮村莊,造成人員重大傷亡,而且可能形成堰塞湖,破壞道路橋梁,威脅極大,對抗洪救災也極為不利。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還破壞耕地,破壞植被,對當地的發展和環境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因此地質災害是強洪山區城鄉規劃建設最為突出的問題。
山洪前多數處于自然平衡狀態,強洪的地面運動使山體失去平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狹窄的山間河谷被崩滑體阻塞,形成堰塞湖。一旦潰決,后果不堪設想。地下如有洞穴或開采洞,強洪時可能引發地面塌陷),損毀工程,殃及人身安全。
4選址范圍
基于防災減災的村鎮規劃選址,是以防災減災為根本出發點,防災用地適宜性評價是選址工作的基礎。在評價結果的基本安全區域內,再對場地的區位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基礎設施條件、開發成本等問題進行分析,最終確定村鎮場址。
根據GIS的綜合評價分析結論以及地震多發山區的選址原則,對受災村鎮的選址范圍進行確定。這一范圍是安全建設范圍,是防災減災原則的集中體現。在這一范圍內所確定的場址是基本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