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
摘要: 2003年國務院決定,將東北老工業基地作為改造重點。目的是在改善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環境,提升其經濟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從城市,建筑和環境的角度來確定的老工業基地的價值和潛力,進行科學發展規劃并實施發展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產業建筑空間改造 功能更新產業文化
沈陽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尤其是鐵西工業區,曾被譽為“魯爾”。然而今天的鐵西工業區正面臨著資產重組,經濟和產業結構重大調整。大量的產業建筑遺產,由于開發商的建設和對工業遺產的無視,正面臨著毀滅,搶救產業建筑遺產勢在必行。保護并利用好這些不可再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不但可以使產業建筑重煥生機,還可以帶動區域間的發展。
一、鐵西區衰退背景
和世界各地很多重工業區一樣,鐵西區也面臨著衰退的困境,形成這種局面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
(1 ) 區域優勢的變化
鐵西重工業基地是建立在東北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的,撫順煤礦、鞍山鐵礦等作為沈陽重工業的支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惡化,東北地區重工業盡顯疲態,這也是重工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2 ) 產業結構畸形
鐵西區產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結構嚴重單一化,沒有相應的輕工業及第三產業,產業布局的畸形發展,這也是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第二產業會逐漸向第三產業進行轉變,但鐵西重工業區卻幾十年如一日地以重工業為主發展,嚴重違背了產業結構演變規律。
(3 ) 供求關系的變化
在計劃經濟時期,工業生產供需關系完全由政府調控。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后,逐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國家不再提供市場,鐵西區眾多國有企業需要自己尋找市場。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所有制結構不靈活。除此之外,由于國民經濟發展的調整,重點向輕工業及第三產業轉變,重工業市場萎縮,給重工企業帶來嚴重困難。
(4 ) 市場經濟產品競爭力下降
鐵西區眾多重工業工廠由于多年經營,設備老化,產品多年內沒有改進,不能應對市場的迅速變化。此外國有企業歷史包袱過重,欠賬太多,積重難返,產品成本遠高于同類新興企業,導致競爭力嚴重不足,無法同其他企業競爭,紛紛倒閉破產。
(5)思想意識落后,觀念老化
體制僵化,思維方式落后也是制約鐵西區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國有企業在經濟轉型初期還抱著盲目的自大心態,不熟悉市場規律,不愿對企業進行改革。事實證明,不進行體制改革,僅依靠政府的扶持,只是“輸血”,而不能“造血”,鐵西眾多國有企業永遠無法走出困境。
二、老工業區退化后的現存問題
(1)產業沒落:
從宏觀層面上講:由于資源危機,整個地域生產綜合體——以沈陽為中心,包括撫順、鞍山、本溪等城市的東北老工業基地,都在面臨產業衰落的問題。中觀層面產業衰落的表現主要是產業集群的衰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鐵西重工業區的衰退,不僅嚴重影響了自身發展,對整個城市以及周邊城市的影響也很嚴重。微觀層面的表現是眾多企業停產、倒閉。
(2)環境衰敗
由于行業的不景氣,工業區無法繼續在環境上投入資金,生產性建筑嚴重受損;住宅和服務性建筑更是完全沒有更新,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廠區環境及綠化設施已顯骯臟、破敗;市政基礎設施跟不上需求,無法改善。
(3)空間雜亂
東北老工業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完全以功能為基準進行建設,在建筑、道路、場地、環境的設計布局和建設過程中幾乎不考慮空間形態問題。此外,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工廠的空間形態也相應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隨著生產用地范圍的擴大,不斷侵占相鄰休憩用地和其他功能用地,各種不規則的用地邊界也相應出現;在廠區內擴建的過程中,大小不一、新舊不同的廠房、倉庫,沒有經過規劃,填塞在場地中,使原本就混亂的空間更加糟糕。
(4)文化斷層
很多工人在那些在舊工業區的工作,生產和生活,親身參與了工業區的崛起,發展,也經歷了工業區的衰落。產業工人和他們的家庭成員對舊工業區有著深刻的感情,但在舊工業區的改造過程中,他們卻被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而是僅僅通過資金補貼等方式敷衍,這對于他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不重視。
三、合理的改造模式
(1)空間改造
常見的空間改造模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根據整體涌現性理論:整體與部分是系統科學的一對重要范疇。若干部分按照某種方式整合成為一個系統,就會產生出整體具有,而部分或部分總和所沒有的東西。一旦把系統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這些東西便不復存在。即整體涌現性。整體涌現性理論說明,想要保存鐵西區的工業特色,單單保留個別建筑師很難實現的,眾多的產業建筑組成一個有機的系統,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其工業特色。
但是從另一角度講,鐵西區產業建筑眾多,城市需要重新建設,想要完全保存整個地區產業建筑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以上模式都不太適合于鐵西區的改造。筆者認為可以提煉出一種新的模式,“骨架模式”,來應對鐵西區的改造。
網狀骨架主要由街頭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等構成,串聯起整個區域。再輔助以點狀斑塊,包括保護建筑、景觀公園、開放空間等。通過網點結合,提升整個區域的空間質量,并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地區原始肌理。
(2)功能更新
鐵西地區產業建筑生產功能不復存在,但與之附屬的商業、服務功能繼續存在,在改造中應受到尊重并繼續發展。從單一的工業功能向商業、居住、娛樂等多功能發展,有助于增加整個區域的經濟適應能力。
在提高地區活力方面,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居民才是整個地區發展的血液。保持原住居民的穩定,他們是第一穩定使用人群;舊工業區改造后的住宅吸引其它地區人進入,形成第二類人群;強調商業、休閑、餐飲等服務性行業,吸引其它地區人高頻進入,形成第三類人群。
(3)文化更新
根據“拼貼城市”理論,在歷史的長河中,城市不同時代的東西層層疊加,像拼貼畫一般,呈現出間斷的結構和起伏的和多樣化的時間特性。可以從典型的傳統主題,組件或元素中進行選擇提取,通過錯位,變動或重新組合,可以使一個城市具有豐富的歷史拼貼感。表現在舊工業區的改造中,不一定要保存完整街區才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用現代化的手段,將不同時期的城市片段融入到城市建設中,也是對城市文化的尊重,文化保護和城市建設并不矛盾。其中文化要素主要包括:
(1)視覺要素:通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物品,用顏色、燈光等方式增加藝術感染力,體現工業文化
(2)文獻要素:通過標語、攝影、文藝作品等,彌補緊靠視覺帶來的膚淺感
(3)公用要素:把工業物品作為可使用的工具,如路燈、座椅、標識等,散布于區域個角落,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工業文化。
四、舊工業區更新改造的啟示
建筑師/規劃師不應當只是設計者,他們同時也應當是一個社會學者。城市、社會的發展是由很多力量驅使的,掌握資本的利益追逐者是主要動力,建筑師不僅要驅動城市、社會不斷發展,而且應當是文化、社會平衡發展的堅守者,使我們的城市發展不至于誤入歧途,這是每個建筑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伶伶夏柏樹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發展策略工業建筑2005年第35卷第3期2—3、7
2. 王建國戎俊強城市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6/200117—22
3. 周衛產業建筑保、改造和再利用城市建筑(主題專欄)2005 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