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世龍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6)
傳承保護視角下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研究
諶世龍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6)
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形式多樣、價值極高,具有多元性、獨特性、原生性、參與性、瀕危性等特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結合,采取保護性的旅游開發模式是一種必要和可行的選擇。旅游開發是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必然選擇。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路徑在于品牌塑造、公園創設、演藝營造、線路設計、元素融入、商品開發、市場培育等方面,有助于豐富河池旅游產品,提升河池旅游業發展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化;河池市;傳承;保護;旅游開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民俗共十大類。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為準。
我國既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又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人口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常豐富。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作為一項新型旅游資源受到廣泛關注,因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方興未艾,旅游就是其中主要途徑之一。同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驟然升溫。據中國知網1997年以來的文獻檢索,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獻已經超過八千篇。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借鑒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省市發展相結合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關系的宏觀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學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產業化個案研究等6個方面[1]。
國內有關學者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利用以及旅游產品化途徑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討和研究。例如,劉魁立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滿足旅游者需求,一旦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地方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2];肖曾艷認為旅游開發可以促進遺產保護,遺產保護好后反過來可以提升旅游開發層次,從而形成旅游開發和遺產保護的良性互動[3];賈鴻雁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走向大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勢在必行,并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四類模式,即原生地靜態開發模式、原生地活態開發模式、原生地綜合開發模式、異地集錦式開發模式[4];宋瑞以武強年畫為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超越有形物質載體的局限,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強調在旅游標識系統、旅游服務設施、旅游信息系統中融入年畫元素,如“年畫村”、“年畫一條街”等實體項目[5];呂妍沁以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為例,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開發模式[6];汪宇明、馬木蘭以大型天然溶洞實景舞臺劇“夷水麗川”為例,以小見大地探討了大型實景舞臺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游產品的成功路徑[7];羅茜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的民族生態旅游村模式[8],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對于促進旅游業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有著積極作用。為求得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盡可能減低旅游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結合,采取保護性的旅游開發模式是一種必要和可行的選擇。本文試結合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的大前提下探討其旅游產品化途徑,從而實現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
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在廣西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歷時2年半的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數據顯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量達8 740個,涵蓋17個門類100多個種類,遍及全市11個縣(市、區)的139個鄉鎮(街道辦)1 600多個村。其中,環江、宜州、天峨、東蘭、南丹等地“非遺”數量均超過1 000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技藝、民間信仰類資源最為豐富,占資源摸底調查項目的61.7%;民間曲藝、民間雜技類資源稀缺,占0.2%左右[9]。
截至目前,國家文化部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河池有8項入圍,在廣西14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此外,河池還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3項(見表1),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49項。有20名傳承人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已列入國家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宜州下枧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環江毛南族儺文化已列入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申報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表1 河池自治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析河池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它們的主要特點如下。
1.2.1 多元性
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密集與交融。河池有壯族、漢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等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21萬人,占總人口的83.67%,是廣西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各民族文化各呈異彩,各具特色,形成了河池民族文化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各個民族非物質文化表現形態多樣,內含的種類、層次豐富多樣。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中,河池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和第七、第八、第十類,即為民間文學類、民間舞蹈類、民間美術類、傳統手工藝類、民俗類等(見表1)。
1.2.2 獨特性
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價值極高,部分代表項目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河池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銅鼓數量和保存使用銅鼓習俗最多的地區之一,銅鼓已成為河池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是河池的文化象征,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河池銅鼓文化不僅歷史積淀深厚,而且活態傳承完好。2003年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保護工程被文化部公布為全國“十大”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一;2006年河池市紅水河流域壯族“銅鼓習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銅鼓習俗”列為文化部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推薦項目。正如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秘書長蔣廷瑜先生所說:“紅水河流域的河池是世界上現存銅鼓密度最大、使用最頻繁的地區。河池是研究銅鼓歷史和當代使用銅鼓習俗最理想的地區,成為銅鼓研究的考古學者、民族學者、民俗學者向往的圣地”。紅水河流域也是產生英雄史詩的地方,被譽為壯族創世史詩的《布洛陀》和英雄史詩《莫一大王》,布努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都產生在這個地方。密洛陀古歌,是生活在河池都安、大化、巴馬的中國瑤族支系布努瑤民間口碑傳唱的創世古歌,溶入了許多獨特的故事、歌謠和寓言傳說,是幻想神話與解釋神話的結合體,是一部集布努瑤的歷史、地理、風俗、信仰、民約于一體的百科經典,堪稱一部瑤族史詩。南丹縣的瑤族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尤以白褲瑤民俗風情文化最為濃烈,如絢麗多姿的臘染服飾、大方別致的百褶裙、粗獷豪放的瑤族銅鼓舞等。由于其原始的氏族社會形態較完整地傳承下來,被社會學家稱之為人類父系氏族社會的“活化石”。
1.2.3 原生性
非物質文化具有原生形態和原創性質,是區域文化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部分。河池是多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和搖籃,歷史上各民族在為本民族求生存、求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文化。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地域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厚,原生性強。河池銅鼓自漢代出現至今,已有2000年歷史,至今仍然頻繁使用,有豐富的銅鼓舞、銅鼓歌謠和大量關于銅鼓的民間傳說,積淀著豐厚的銅鼓文化。銅鼓文化流傳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世所罕見。不僅如此,河池民間銅鼓還是諸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如音樂、美術、舞蹈、歌謠)的載體。白褲瑤葬禮習俗主要分布于南丹縣里湖瑤族鄉和八圩瑤族鄉,是眾多民族中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少數民族風俗。整個習俗中的每一項活動后面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葬禮的全過程由打銅鼓、砍牛送葬及“買三”儀式等部分組成。這些活動體現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及對死者起死回生的寄托,場面悲情、壯觀。
1.2.4 參與性
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是某一民族的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作、世代流傳的智力勞動成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強烈的參與性。河池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歌謠更是河池申報的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歌圩是展演的最佳場所。河池紅水河流域特別是上游流域不僅歷史上歌圩規模宏大,而且現在留傳也比較多,歌圩活動的內容也十分豐富。一般歌圩三五百人至上千人參加,最大者可達上萬人甚至數萬人。如1986年三月三歌節,巖灘歌圩和巴馬縣城歌圩,參加者均逾數萬之眾。廣大農村青年把每年春秋兩次歌圩看作是施展才華,大顯身手的機會,屆時不約而同,匯集預定地點,抒懷放歌,熱鬧非凡,往往一連幾個通宵,才盡興而散[10]。
1.2.5 瀕危性
盡管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成效較為顯著,但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例如紅水河兩岸的壯族地區歷史上曾建造大約200~300座的螞拐亭。但在大躍進、文革時期,一系列政治運動使得螞拐節一度停辦,現在遺留下來的螞拐亭數量已很少。另外,伴隨著螞拐節全過程的娛樂工具——銅鼓,也在這些運動中遭到嚴重損毀。即使流傳到現在的銅鼓,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民間鑄造技藝逐漸失傳等因素,現存數量越來越少。東蘭縣在1991年至1993年的民間銅鼓普查中,全縣登記在冊的銅鼓為538面。2003年,該縣為申報“全國銅鼓藝術之鄉”,由縣政府組織文化局及各鄉(鎮)政府,對全縣民間銅鼓進行地毯式的普查,結果登記到的銅鼓只有484面,比1993年減少了54面[11]。再加上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人已逐漸失去對本民族文化參與和承襲的興趣,一些頗有造詣的活動主持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有些技藝因傳承人生活艱難或找不到繼任者而難以傳承下去[12]。又如“分龍節”是毛南族最大的節日,承載著毛南族主要的文化和習俗,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這一傳統節日正逐漸地淡化,并且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分龍節”活動的內容就已經簡化,“椎牛”儀式逐漸消亡,集體活動也減少了,基本上是各家各戶單獨舉行家祭。“分龍節”在某種程度上只保存節慶的歡娛活動,民族特色逐漸淡化,而且“分龍節”中的代表性藝人人數越來越少,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在毛南族民歌、舞蹈、花竹帽編織等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的民間藝人大約只有60余人,其中有代表性的傳統流派傳承人只有20人左右,這些藝人的年紀大多數很大,而很多年輕人對傳統的文化不感興趣,使民間藝術后繼乏人,要是沒有年輕人跟上來,那么等到這些人老了,或者死去了的時候,民間藝術就可能面臨失傳的危險[13]。
旅游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必然選擇。在保護和傳承的前提和基礎上,結合河池旅游市場實際,針對河池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創新旅游開發方式,培育文化旅游精品,整體提升河池旅游的競爭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經濟價值和品牌效應,特別是那些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池是著名的“世界銅鼓之鄉”、“世界長壽之鄉”和“歌仙劉三姐的故鄉”;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已列入國家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還是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宜州下枧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環江毛南族儺文化已列入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是繼南寧國際民歌節之后,又一個在廣西富有盛名的民族藝術盛會,已成功舉辦了11屆,在區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成為與南寧國際民歌節、桂林山水旅游節齊名的廣西三大文化節慶之一,成為融民族性、藝術性、綜合性、現代性為一體的知名品牌。“銅鼓山歌”藝術品牌通過11年的培植呵護,如今已經顯現出其品牌的社會和經濟效應。
因此,河池應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寶貴資源,重點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旅游品牌,即銅鼓山歌藝術節、劉三姐文化、白褲瑤風情、毛南族儺文化,從而推動區域品牌化建設,塑造旅游新形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的過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名不副實、生搬硬套等問題,同時還更應該注重品牌的保護。2006年12月,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的“銅鼓山歌”已經作為商標被一北京商人搶注了。由于當地對知識產權疏于保護,導致歷經8年挖掘和包裝的藝術品牌被他人搶注商標。所以,在打造品牌的同時,不應忽視品牌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是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為主題,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知識性,集文化內涵、生態環境、人文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的主題公園。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方式,目前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主要有3種開發方式:集錦薈萃展現式、原生自然濃縮式、專項載體化再現式[14]。
鑒于河池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市場運作、政府扶持的方式,可以選址河池市金城江公園興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河池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宜依托秀麗天成的自然景觀,以集錦薈萃展現式為主,通過眾多的展演項目,如演繹方式、現場作坊、廣場展示、主題活動等模式,將河池各地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河池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可以根據遺產特色輔之以原生自然濃縮式和專項載體化再現式的開發方式,同時通過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記錄、錄像或其他載體形式保存和展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打造成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文化產業示范基地、4A級文化旅游景區。
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演藝類遺產所占的比例大。例如民間舞蹈類的壯族螞拐舞、壯族舂榔舞和打扁擔、瑤族猴鼓舞、仫佬族舞草龍、勤澤格拉,民俗類的壯族螞拐節、仫佬族依飯節、巴馬瑤族祝著節、環江毛南族分龍節和肥套以及民間文學類的劉三姐歌謠、都安瑤族分架、瑤族密洛陀古歌、羅城仫佬族古歌等,它們都具有極其鮮明的演藝內容和形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西活動周文藝演出由6個左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構成,其中河池的彩調、毛南族肥套、猴鼓舞榜上有名。可見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對這些富有民族特色和觀賞價值的演藝類遺產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使之成為適合或為旅游者接受的旅游產品。
由于演藝類遺產資源的活動舞臺大多分布于各地民族民俗活動中,如節日、婚喪、祭祀等,而且隨著時代發展和變遷,很多遺產正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走向消亡,因此基于保護和傳承之需有必要為之搭建新的平臺,根據其所依托的環境和自身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藝營造各種舞臺和展示機會。第一,可以組織專門的表演團隊依托旅游景點進行藝術展演,或者進行流動藝術展演。例如南丹白褲瑤演出團已經在全國10多個省市進行了300多場表演,2008年4月,還應邀到法國巴黎參加“多彩中華”民族文化月活動,有力展示了白褲瑤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白褲瑤文化通過多年的整理,推出了20余個劇目,每年都在國內外演出達60余場次,白褲瑤演出成為宣傳推介河池的一張亮麗名片,使白褲瑤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第二,可以結合河池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包裝利用,即以實景舞臺劇的模式進行展演,提供更具體驗價值、娛樂價值、觀賞價值的旅游產品。如“第十屆銅鼓山歌藝術節暨鳳山第四屆國際神奇洞穴探游節”于2008年11月8日在河池市鳳山縣舉行,開幕式文藝晚會《金鳳騰飛》將舞臺設在溶洞面積排在世界第九、全國第五的鳳山穿龍巖溶洞內,此舉在全區是唯一的,在全國也是少有的。洞內景觀奇特、宏偉壯觀,儼然大自然造就的一個天然大型的KTV包廂,可以容納上萬名觀眾。第三,可以結合各種民俗活動,特別是河池各地眾多的節慶活動,經過一定的策劃和組織,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開發體驗式的旅游產品,讓游客在豐富多彩的遺產演藝展演中融入其中。
結合河池旅游常規線路產品,將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點組合串聯,配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之旅、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學之旅,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專線”,豐富河池旅游線路產品內容,并重視此類產品的參與性。
宜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更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古跡眾多,山水迷人,是廣西山歌之鄉、彩調之鄉,現有廣西山歌王15位,是歌王最多的一個縣市。劉三姐歌謠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州下枧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列入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因此,可以利用劉三姐這一品牌設計劉三姐故鄉之旅;同時,還可以設計一條貫通宜州、柳州、桂林的龍江、柳江、漓江劉三姐文化主題旅游線路——“三城三江三姐風情旅游線”[15]。河池瑤族風情獨特,有大化、巴馬、都安3個瑤族自治縣,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自治區級名錄,如南丹瑤族服飾入選國家級名錄,巴馬瑤族祝著節、都安瑤族分架、瑤族密洛陀古歌、東蘭瑤族猴鼓舞、南丹瑤族葬禮習俗入選自治區級名錄,南丹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還列入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因而可以整合推出河池—東蘭—巴馬—大化—都安—南丹瑤族文化之旅。
河池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被譽為八桂母親河、當今世界上唯一可全程游覽的河流——紅水河縱貫全境,古樸神秘的民族風情、巍峨雄奇的巖溶景觀、旖旎如畫的山水風光、獨具特色的長壽福地,無不給河池增添了迷人的魅力,使之成為中外聞名的旅游目的地。河池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嵌入旅游景區(點)之中,將大大提升河池旅游的文化含量和競爭力,豐富河池的旅游產品,增加旅游項目的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和趣味性。
東蘭是“世界銅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銅鼓民俗文化旅游區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同時,東蘭還是紅七軍的發祥地、百色起義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地,可以整合銅鼓文化資源和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品牌,突出民族風情體驗、紅色文化體驗功能。
大化坐落于美麗的紅水河畔,境內的七百弄是世界上洼地最陡最深的地區,是極具觀賞性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資源,成為科考探險旅游者的樂園,被譽為“奇山之域、奇石之鄉”。七百弄有324個原始古樸的布努瑤寨,大化還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貢川砂紙制作工藝,因此可以將它們整合嵌入景區之中,打造成為廣西重點旅游區。
旅游商品是旅游業的重要要素之一,旅游購物是旅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推進旅游商品開發工作對豐富旅游經濟內涵,增加旅游業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河池物產富饒,銅鼓、紅水河奇石、巴馬香豬、都安宣紙、環江香米和花竹帽等享有盛名。因此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商品開發,在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上,要整合旅游各要素,積極挖掘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紀念性強、知名度較高、觀賞性強、便于攜帶的旅游工藝品和風味獨特的旅游食品,形成一批附加值高、市場份額大、工藝精湛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產品鏈,從而帶動河池旅游商品開發。
環江毛南族花竹帽,是用當地盛產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編織而成,是供毛南族婦女當雨具用的一種精美手工藝品,毛南族稱其為“頂卡花”,視為美好幸福的象征。其技藝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頂卡花·毛南花竹帽》還通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的商標注冊。因此,花竹帽可以成為河池旅游商品的拳頭產品。
在保護傳承的同時,“世界銅鼓之鄉”河池還應注重將銅鼓鑄造工藝引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環江韋氏仿古壯族銅鼓鑄造廠鑄造的銅鼓年產量約一萬多面,目前遠銷京、滬、臺、桂、黔、滇以及東南亞地區,年產值約500萬元。在浙江省義烏市“2010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中,河池選送的“壯鄉銅鼓系列產品”在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送的1 8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評分名列第54名,榮獲銅獎,標志著河池旅游商品生產研發已步入全國先進行列,這也進一步提高了河池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培育市場需求,挖掘市場潛力,加大市場促銷力度,是提高旅游產品競爭力的根本。河池市旅游主管部門應著眼旅游“六要素”,加強市場調研分析,抓特色切入點,做整體包裝策劃,把握市場需求變化趨勢,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市場的培育力度,使之呈現出生機活力。
一是要加大宣傳促銷,培育鞏固客源市場,抓好整體旅游形象宣傳。首先,宣傳方式要更加多元化,內容也要更加充實。例如參加自治區旅游局組織的旅游宣傳大蓬車;年度宣傳主題化;邀請全國著名攝影家、畫家、作家來河池采風,開展非遺專題攝影、創作活動;組織拍攝制作以非遺為主題的“魅力河池”宣傳片,并在區內外主流媒體上演播或利用網絡傳播等。其次,促銷活動要拓展廣度和深度,營銷渠道建設也要培育、創新和提升。積極組織參加國內旅游交易會、國際旅游交易會、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巧妙介入,積極有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河池非遺項目展演即為成功一例;關注網絡營銷作用,推進河池非遺資訊網建設,借助網絡平臺,改進旅游市場促進工作。
二是要著力做好重大事件營銷,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非遺節慶活動,增強河池旅游活力,培育旅游消費市場。例如東蘭螞拐節(農歷一月)、宜州歌仙節(農歷三月)、環江毛南族分龍節(農歷五月)、鳳山國際探游節(九月)、銅鼓山歌藝術節(十月)、羅城仫佬族依飯節(農歷十月)等系列節慶活動既能很好地展示河池非遺項目,又進一步增強了河池旅游的魅力,擴大河池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三是要培育大市場,加強區域聯系與合作,構筑大旅游發展框架,將河池旅游引入市場發展軌道。根據規劃,未來幾年河池與周邊南寧、柳州、百色、桂林都將通過高速公路連接起來,可以此為契機加強旅游橫向合作,將河池非遺旅游線路與周邊城市旅游線路進行整合、營銷與推介,聯合推出優惠措施,對接雙邊客源,以聯營互動的方式吸引區內外廣大游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消極被動的,應該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之中,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求,通過適度的旅游開發,使遺產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文化內涵與價值,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在政府規范管理和引導下,通過旅游開發方式,將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向市場,使旅游開發與保護傳承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逐漸形成文化品牌并成為一種新興文化產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使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進而實現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1]別金花,梁保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旅游論壇,2008,1(3):446-450.
[2]劉魁立.從人的本質看非物質文化遺產[J].江西社會科學,2005,(1):95-101.
[3]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
[4]賈鴻雁.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J].改革與戰略,2007,23(11):119-122.
[5]宋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之用——以武強年畫為例[J].旅游時代,2007,(4):48-51.
[6]呂妍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野中的產業化開發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創設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9(2):207 -211.
[7]汪宇明,馬木蘭.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游產品的路徑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實景舞臺劇《夷水麗川》為例[J].旅游科學,2007,21(4):31-35.
[8]羅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問題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
[9]河池市文化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R].2009.
[10]覃乃昌,鄭超雄,覃德清,等.紅水河文化考察與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0,60(2):72 -81.
[11]政協河池市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關于河池民間傳世銅鼓情況調研報告[EB/OL].(2006-09-20).河池政協網,http://www.hccppcc.com.
[12]謝瓊,程道品.紅水河流域壯族螞拐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73(1):75-76.
[13]譚素欽.圖書館與桂西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6):149-150.
[14]馬木蘭,汪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的轉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9(2):282-287.
[15]黃偉林.論廣西旅游對劉三姐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廣西民族研究,2002,(1):75-78.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Produ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Taking Hechi City for Example
CHEN Shi-long
(Th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A large amount of Hech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various and highly valuable,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uniqueness,original state,participation and rarity.It is a necessary and feasible choice to comb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echi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The methods for tourism produ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chi are brand creation,park building,artistic perfomances,route designing,element blending,product development,marketing and so on,which will help enrich Hechi tourism products,raising the level of hechi tourism develop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ducts;Hechi city;transmission;protection;tourism development
F592.7
A
1672-9021(2011)02-0069-07
諶世龍(1965-),男,廣西資源人,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2011-03-05
[責任編輯 劉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