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工事業與國家發展
看了《中華魂》雜志2011年7月上半月刊登載的有林同志撰寫的文章《武器裝備的變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文,我很有感觸。除了贊成他所闡述的觀點外,我還有一些想法想談一談。
我是1 9 7 5年7月1日被正式調到當時主管研制尖端武器的領導機關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 (簡稱國防科委,主管二機部、七機部的工作)工作的。1982年7月,中央決定把國防科委與主管常規武器的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主管三、四、五、六機部的工作)合并,新組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主管我國所有武器裝備的研制工作,我在那時就成了這個新的機關的領導班子的一員。在剛上任時,我就聽到社會上有議論,比如說我國這么窮,還花大量的資金發展武器裝備是不正確的;還有的說,我們連電視都看不上,還搞什么通信衛星?我們連點電燈都有困難,還要搞什么核電站?……我是非常不贊成這些觀點的,所以在許多場合,我都會為發展軍工事業而辯護。現在看來,這個問題至今并沒有完全解決,需要反復從國家發展的高度上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
我當時的講法是,我國的軍工事業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理由如下:
第一,軍工事業解決了我國武器裝備自主發展的問題。從1957年起我國就完成了武器裝備自主發展的問題。1959年國慶節閱兵的裝備,全部是國產化的。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又研制成功了核彈、導彈,七十年代開始發射了衛星,八十年代完成了“三抓”任務(即能打到世界各大洲的洲際導彈,定點通信衛星和核潛艇水下發射導彈)。我調離軍工系統后,上世紀九十年代又開始實施載人航天飛行,新世紀又實現了奔月飛行,現在正在搞太空兩個人造物體對接……,這些大大體現了國力,也促進了國力的發展。
第二,軍工事業使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得到飛速發展。軍工事業的發展建立起了配套比較完整的核工業、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精密機械加工工業與光學工業、造船工業和航天工業的生產體系,使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大大地沿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了。有了這些工業基礎,恐怕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東西我們造不出來。
第三,軍工事業促進了我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軍工事業也促進和發展了相應的科學技術,這些都是先進的高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科學技術作為基礎,在實踐上自主創新就是可能的了。這六個部門的科學技術,涵蓋的面比較廣泛,新世紀需要的領域大多數都涉及到了。
第四,軍工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優秀人才不但政治堅定,紀律性強,有國家核大局觀念,而且業務上也比較過硬。建國后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絕大多數就是他們干出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流傳的“雁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正是這些科技人員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巨大的支持嗎!
第五,軍工系統創造和實行了許多先進方法。如計劃網絡圖技術,熱運行,時間統一系統,矩陣結構,依規辦事,崗位責任制,類似C3I系統,計量和標準的制度,等等。這些都是與先進科技,先進工業相聯系的,使得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大大提高。這使我們國家徹底擺脫了小生產的束縛,而向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轉變。這個意義非同小可。
第六,軍工系統還產生了國防科技工業精神。這種精神與先進的工作、先進的科技相結合,就會產生巨大的成果。這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中才能具有。當時我把這些精神列為六個方面。
一是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有的工作人員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而同時,從根本上講個人也是在人民之中的。
二是科學求實的精神。對技術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爭取最好的,防止出現任何問題。國防科技工業戰線有一個口號,是周恩來同志反復講過,后來經張愛萍同志歸納的四句話“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一直深深地印在軍工戰士的心里。
三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軍工事業研制的東西都是我們中國的先人沒有干過的。別的國家有,但不給我們,我們只好自己創造;別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把它創造出來。
四是大力協同的精神。這是毛主席1962年11月3日在一份關于原子彈研制情況報告上的批示中的一句,這既是對解放戰爭時期組織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總結,又是對在現代化大生產中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對各個分系統的要求,講得非常貼切。
五是嚴守紀律的精神。一個隊伍要打勝仗,必須要有嚴格的紀律,這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有的嚴格的自覺的紀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的數以百萬計人,就是一支不穿軍裝的軍隊,只要黨一聲令下,有關部門就會勇往直前,英勇奮斗,取得戰斗的勝利。只要黨說不能干什么,那么軍工隊伍就不會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六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有一行字:“過去的哲學家都是用各種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是要改造它。”要改造世界就必然會遇到困難,要克服困難,就必然要艱苦奮斗,這也是共產黨與其他政黨不同的地方,而艱苦奮斗正是中國的革命精神,也就是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上這些,就是軍工事業與國家發展的關系。軍工事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發展做基礎,而國家的發展又需要軍工事業的發展做保障,做支持,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這方面,我國是做得比較好的,與外國相比,我們只花了非常少的錢,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有林同志引用的1887年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的話,是非常正確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軍工企事業單位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方針,1985年又把“以軍為主”改為“軍品優先”,現在“十二五”規劃又提“寓軍于民”都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