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鳳年
延安時期我們黨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界限的歷史經驗
文/郝鳳年
延安時期,我們黨在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界限的艱難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凡是熟悉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人,都會有一種共識:延安的窯洞里面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延安窯洞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怎么才會有的呢?是我們黨在對延安時期之前所走過的很長的彎路、所付出的很大的代價、所交出的很多的學費進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思的結果。歷史的事實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集體在延安時期深入的系統的理性思考、理論探索和理論創新,就不可能有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即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在全黨的確立。如果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我們黨就無法從根本上劃清同假冒偽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界限。
理論上的先天不足,是我們黨長期以來走彎路、付代價、交學費的根本原因。1941年7月13日,劉少奇在《答宋亮同志》一文中就指出:“中國黨有一極大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是不夠的,是比較幼稚的。因此,中國黨過去的屢次失敗,都是指導上的失敗,是在指導上的幼稚與錯誤而引起全黨或重要部分的失敗,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敗。”(《劉少奇選集》上卷第220頁)
如何學習馬克思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創新馬克思主義?1943年6月,任弼時在《共產黨員應當善于向群眾學習》一文中曾有過精確的回答:“我們學習《資本論》,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目的,就是為了從這些學習中能夠得到方法,得到經驗,去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天天要領導群眾行動,就天天需要理論指導。這種理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群眾中來的,是把群眾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把群眾盲目的實踐變成自覺的有目的的行動。這就是有理論指導的實踐。這就真正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真正使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真正使馬列主義具體化、中國化,并有新的發展。”(《任弼時選集》第303—304頁)
1945年4月24日,在黨的七大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中,毛澤東更是圍繞系統的理論創新發表過十分精彩的觀點:“現在情況變了,我們的方針也要變,要來一個完全徹底的馬克思主義。我們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種,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把這些馬克思主義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31—332頁)“如果有一個什么人,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說‘不要人民的斗爭可以打敗敵人’,那末,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就宣告了他本人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原來他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是假的。”(《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10頁)“馬克思主義者走路,走到哪個地方走不通就要轉彎,因為那個地方走不過去。當然在鄉村盡走盡走,走他幾百萬年,這也不叫馬克思主義,而叫反馬克思主義。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當需要在鄉村時,就在鄉村;當需要轉到城市時,就轉到城市。”(《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32頁)
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活力主要在于求真務實、發展創新,而不在于照抄照搬、生吞活剝。1945年5月3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中又進一步指出:“教條主義是哪里來的?是不是從馬、恩、列、斯那里來的?不是的。他們經常在著作里提醒我們,說他們的學說是行動的指南,是武器,不是教條。人家講的不是教條,我們讀后變成了教條,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讀通,不會讀,我們能責備他們嗎?”(《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418頁)
延安整風運動,是以一次全黨范圍的普遍的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和深刻的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而載入中國共產黨史冊的。如果沒有延安整風運動有領導分階段重實效的開展,就無法徹底打破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的嚴重束縛,就無法真正端正學風、黨風和文風。
延安整風運動實際上是圍繞著黨的建設偉大工程而進行的一項系統的艱巨的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救偏補弊、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礎工程。1943年7月,劉少奇指出:“要清除黨內的孟什維主義的思想及其體系,就要在黨內用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去清除黨內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就要使我們的黨員能夠在一切形態上區別無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這種工作,我們已經做了,有些地方還正在做,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去年以來所號召的整頓三風的運動。這種整風運動,是黨在二十二年的歷史中空前未有的自我教育與自我批評運動。它使我們的黨在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上空前地推進了。我們應該在整風的基礎上,進而總結我們二十二年來豐富的歷史經驗,在思想體系上徹底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殘余,把我們黨的布爾什維克化提到更高的階段。這就是我們在黨的建設上今天的中心任務。”(《劉少奇選集》上卷第300頁)
對延安整風運動的偉大成就究竟應該怎么看?1943年8月2日,周恩來的表達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對全黨全軍全邊區說,我們黨領導的整風運動,收獲了從來沒有的思想上改造的成績”。(《周恩來選集》上卷第138頁)
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陜北楊家溝會議上也講到延安整風的重大意義:“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內部的整風運動,是一般地收到了成效的。這種成效,主要地是在于使我們的領導機關和廣大的干部和黨員,進一步地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統一這樣一個基本的方向。”(《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4卷第1252頁)
黨內斗爭是保持黨的先進性質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繼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必然要求,是維護黨的崇高威望和光輝形象的必然要求。黨內斗爭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思想斗爭。如果沒有思想的交鋒、靈魂的觸及、觀點的溝通,正誤就不好區分,是非就難以辨明,黑白就容易混淆。延安時期,我們黨為了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自始自終在努力開展著積極的正確的思想斗爭。
1941年7月2日,劉少奇在《論黨內斗爭》的演講中闡述黨內斗爭的主要目的后指出:“為了這個目的,黨內斗爭還必須在兩方面來進行,必須在兩條戰線上來進行。因為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是從兩方面來影響黨的,是從右面或者從左面來進攻黨的,是在黨內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或左傾機會主義的。因此,我們的黨內斗爭,必須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同時又反對左傾機會主義。必須向這兩方面斗爭,才能保持我們黨的無產階級的性質。”(《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80頁)
黨內的思想斗爭,顧名思義,既要有斗的形式,還要有爭的內容。但無論從什么角度看,這種斗爭決不是為了把黨斗得烏煙瘴氣,決不是為了把黨爭成一盤散沙,而是為了黨的思想統一、政治堅強、組織純潔、作風優良、紀律嚴明。1941年,任弼時在《關于增強黨性問題的報告大綱》中指出:“要靈活地、切乎實際地去運用馬列主義。就是說,要以馬列主義的原則,以馬列主義的立場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不要不顧實際的情況,只唱高調,套公式。不要變成公式主義者、教條主義者、主觀主義者。同時,要反對機會主義,對妥協、投降主義進行無情的斗爭,為馬列主義革命理論的純潔性而斗爭,對那污辱和曲解革命理論者進行不可調和的斗爭。就是要與一切非馬列主義的思想和觀點作堅決的斗爭。這個斗爭是測量黨員的黨性的主要標志之一。”(《任弼時選集》第234—235頁)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二周年之際,在延安整風運動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之時,劉少奇反復強調:“現在應該是時候了,應該從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徹底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的殘余,應該很好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兩條路線斗爭的經驗,并用這些經驗來教育我們的干部和黨員。只有這樣,才能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維護我們黨的隊伍的統一和紀律,才能保證我們黨經常的正確的領導,才能在今后領導中國革命到達勝利。否則,我們就不能在艱苦復雜偉大的時代中,很好地實現我們先進政黨的歷史使命。”(《劉少奇選集》上卷第299頁)
延安時期我們黨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界限所經歷的艱難過程和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對于如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
善于學習,特別是善于學習科學理論,無論對于我們黨的總體來說,還是對于我們黨員干部的個體來說,其益處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那樣:“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學習是政黨鞏固之基,學習是國家興盛之要。”
我們要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真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要真正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要真正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就要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要切實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講究學習方法、重視學習質量,就要善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弄清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共識。
歷史的經驗確實值得注意,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歷史經驗尤其值得注意。延安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迷茫走向清醒、從搖擺走向堅定、從分歧走向一致、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誤走向勝利,非常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不斷地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
我們黨近90年發展的歷史,值得總結和借鑒的經驗太多太多;我們黨60多年執政的歷史,值得總結和借鑒的經驗太多太多;我們黨30多年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值得總結和借鑒的經驗太多太多。歷史是能見度很好的鏡子,歷史是說服力很強的裁判,歷史是教育性很大的課本。如果真正知道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過去是怎么走過來的,就一定會從中汲取營養,進一步明白眼下和未來我們應當怎么走。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最基本的特征、最起碼的要求在于承認客觀現實,正視客觀現實。延安時期我們黨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目前我們黨內仍然存在著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生搬硬套、只唯書、只唯上、不唯實的問題,這與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格格不入的,與科學發展觀是格格不入的。我們對國情、黨情、民情必須正視,對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誘惑、困惑、迷惑必須正視。只有真正地深入了實際、深入了基層、深入了群眾,才能了解更多的真情實況、產生更多的真情實感、形成更多的真知灼見,才能分清輕重緩急,才能在工作中進一步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