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同憲
對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的幾點思考
文\翟同憲
艱苦奮斗,自主創業,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大學生村官多數都是中共黨員,他們作為大學生中的佼佼者,在傳承延安精神,積極投身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帶領村民致富的 “創業富民”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目前全國20萬名大學生村官中有創業項目的19527人,其中獨立創業的5916人,合作創業的13611人,涌現了一批帶頭創業、帶民致富的先進典型。但由于創業環境、素質技能、制度機制等方面的制約,他們在創業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難,尤其西部地區更為突出。深入研究大學生村官創業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促進 “創業富民”工程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選聘大學生到農村任職,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黨和國家為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而實施的 “強基工程”和 “育苗工程”。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此事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是傳承延安精神的自覺實踐,具有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品德和偉大情懷的集中體現。革命戰爭年代需要弘揚延安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需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去,積極投身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 “創業富民”工程,其意義不單單是自身理想追求的展現和艱苦生活的磨練,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以自己的行動引領更多的人去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的人致富。這種博大的胸懷和奉獻精神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可貴。
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是扎根農村,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服務新農村建設是實施大學生村官創業工程的重要內容,但由于他們直接從學校進入社會,缺少對農村的深入了解,缺少農村工作的經歷經驗,缺少與農民的共同語言,因而很難真正融入農村。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夠幫助大學生村官實現由就業向創業轉變,以創業增加收入來源,以創業提升服務本領,以創業實現自身價值,以創業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從而使大學生村官更加安心基層、融入農村,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
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是引領村民創新、創業,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創業是時代的主題、發展的基石。大學生村官年紀輕、學歷高、觀念新、闖勁足,有著創新創業的優勢和條件。他們的成功創業,既能極大地激發農民群眾的創業熱情,帶動農民群眾轉變觀念,又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從而加快強村富民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有利于大學生村官歷練成長,更好地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需要培養大批經受過基層特別是農村艱苦環境鍛煉,與人民群眾有濃厚感情的后備人才。農村既是大學生村官施展才華、開展創業活動的舞臺,又是歷練人生、磨練意志的重要課堂。大學生村官到農村任職,開展創業活動,既為基層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又使自身也得到鍛煉和提高,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和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黨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與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和一般大學生自主創業相比,大學生村官創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工程,必須充分認識這種特殊性。
產生背景的復雜性。我國的大學生村官,是在“三農”問題突出、農村精英大量流失導致基層治理危機頻發、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新形勢下產生的新事物。從2005年6月國家出臺 《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算起,至今也不過6年。大學生之所以做出當 “村官”的選擇,既有國家現實的需要,也有自身長遠發展的考慮,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接受鍛煉、服務農村的一腔熱情和迫于嚴峻的就業壓力,其扎根農村就業創業的思想準備明顯不足。同時,促進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的制度、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推進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職位身份的雙重性。大學生村官是帶有一定志愿者性質的職位,扮演著知識分子和農村干部的雙重角色。他們既要做好村官的本職工作,又要帶領村民干事創業,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大學生,他們具有知識面寬、思維活躍、勇于創新等優勢,理應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村干部,他們雖然在村 “兩委”和其他組織擔任職務,但由于沒有本村戶籍,不能通過法定程序真正進入村委會班子,是名副其實的 “外鄉人”。身份的相對尷尬,無形中成為他們融入農村、扎根農村的藩籬,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很快扮演好雙重角色,其自主創業活動及其示范帶動作用受到制約。
創業基礎的脆弱性。任何一種創業活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大學生村官開展創業活動雖“天時”有余,但 “地利”不足,創業基礎相對脆弱。一是閱歷淺,普遍缺乏實踐經驗,農村政策法規和人情世事欠缺;二是資源短缺,既沒有當地農村青年的人脈、地緣優勢,又缺少返鄉農民工的操作技能、資本積累和管理經驗;三是西部地區經濟落后,創業的社會環境差,尚未形成穩定的創業幫扶機制。盡管西部地區的大學生村官 “原則上安排到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整村推進項目村、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村和有其它項目的村工作”,條件相對較好,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創業的機會成本高、風險大,制約因素較多。
上述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必須給予大學生村官創業更多的政策傾斜,組織管理部門與社會各界應當注意激發、引導和保護這種熱情,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對其創業活動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在具體項目上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結合西部地區實際,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工程,應重點構建五大機制:
1.建立多元化的創業投融資機制。各級財政應設立 “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貼息和臨時周轉。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部門應針對大學生創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推行 “一村一品”、“一人一業”、 “一戶一策”的特色貸款;對合伙經營和依托當地企業創業的,應擴大貸款規模,提高貸款額度;地方政府應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閑散資金投入創業項目,逐步形成以創業基金擔保貸款為主、小額信用貸款為輔的支持模式。
2.建立多部門協作的對口幫扶機制。涉農部門負責幫助大學生村干部謀思路、找信息、選項目;科技、土地、發改委等部門負責提供項目籌建、供銷聯系、信息發布、技術支持等服務;經貿、工商、稅務等部門要選擇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小型加工企業和高效農業示范區,作為大學生村官創業實驗基地,積極探索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區建設,為大學生村官搭建創業平臺,開辟大學生村官申辦證照 “綠色通道”,降低準入門檻,優先受理、優先審批、減免稅費。
3.建立縣、鄉、村三級領導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幫帶工作機制。縣、鄉兩級領導班子成員應每人聯系1名大學生村官,經常深入聯系點,開展調查研究,做好創業指導,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努力使聯系點成為示范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要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場地、水、電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持,妥善處理好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關系,共同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縣、鄉技術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要發揮自身及部門優勢,與大學生村官結對幫扶,提供技術指導、優選項目、不斷擴大創業成果。
4.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機制。一是創新培訓內容,增強針對性。如項目知識、經營決策、財務管理、專業技術等,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二是創新培訓形式,增強時效性。要把脫產培訓與現場培訓相結合,理論知識培訓與操作技能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相結合。三是創新培訓載體,拓展培訓渠道。要依托各級黨校、行政院校、團校、高職院校、干部培訓基地、遠程教育站點等,對大學生村官進行系統的創業培訓。四是組建大學生村官創業導師團,聘請經驗豐富的鄉村干部、農村問題專家、企業家等,為大學生村官提供職業培訓和工作指導。
5.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工作動態管理機制。組織人事部門要對大學生村官的創業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及時掌握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管理、技術、資金、銷售等問題,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減少失誤。對其創業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予以客觀評價,并作為評優評先、培養使用的重要依據。新聞宣傳部門要及時宣傳報道他們的創業事跡,樹立創業典型,評選表彰 “大學生村官創業之星”,激勵更多的大學生村官投入創業隊伍。
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其根本在于主動適應農村環境,持之以恒,艱苦創業。
要主動適應環境,緊緊依靠群眾。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村民的支持是創業成功最雄厚的基礎。大學生村官要把主動適應、依靠群眾 放在“創業富民”的首要位置,全身心地融入到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之中,真心實意地與群眾 “心貼心”。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和村民的實際需要,找到自主創業的目標和方向;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鄉親們發現你、了解你、支持你,從而在 “創業富民”工程中展現大學生村官的人生價值。
要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優選創業項目。西部地區地域差異懸殊,不同的地域環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大學生村官在創業之初,要根據自身專業,圍繞當地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確定項目,善于 “借梯上樓”。比如在農業基礎較好、土地流轉初具規模的地方,可選擇一些具有較強引領和帶動效應的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創辦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在農副產品比較豐富且具有品牌優勢的地區,可通過包裝改良、銷售渠道拓展、整體形象設計等途徑,創辦農產品銷售企業。
要立足當地勞動力資源現狀確定創業項目。隨著勞務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是婦女、老人等特殊群體,他們雖有增加收入的渴望,但不能遠離家門。從這一實際出發,大學生村官選擇創業項目應優先考慮那些簡單易學、操作方便、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的項目,比如來料加工、來件裝配、農副產品加工等。同時,還要考慮把項目地點放在距離村民集中居住區較近的地方,使他們在家門口就有工可做,料理家務和增加收入兩不誤,從而增強創業富民的帶動能力。
要慎重選擇創業模式,組團發展、聯合創業。大學生村官創業既要有激情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還要遵循創業規律,恰當選擇創業途徑和模式,善于整合資源,借勢發展。總結各地大學生村官創業經驗,有以下幾種模式可供選擇:大學生村官+專業合作社+農戶;大戶+基地+大學生村官+貧困戶;大學生村官+村組干部;大學生村官+企業;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等。
要樹立艱苦創業的堅定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恒心。創業過程必然充滿艱辛、挫折、風險和痛苦。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首先要有必勝的信心。要以敢于沖破一切思想束縛的勇氣、不怕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意志、勇往直前和不斷奮進的拼搏精神投身創業浪潮。同時,要有百折不撓的恒心。創業項目的運行必然會受到外部環境、市場行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面對創業中的成就和挫折,要勝不驕、敗不餒,把每一次取得的成就當做前進的動力和加油站,把挫折和失敗看作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這樣,才能把創業項目發展壯大,催生更多的創業者,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總之,創業是創造具有更多新價值的活動,是創業者的艱辛勞動與搶抓機遇相結合的過程。大學生村官作為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應深刻領會傳承延安精神的現實意義,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創業的宏偉大業中去。有了創業的信心和恒心,有了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項目,有了體現自身優勢的創業模式,有了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關心支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的大學生村官一定能夠在西部廣袤大地上譜寫出壯麗的創業富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