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向
把握當前形勢 抓好就業工作
□林志向
“十二五”時期是海南發展的黃金戰略機遇期,也是將就業工作發展推上一個新高度的關鍵時期。
從經濟環境看,隨著國際旅游島各項優惠政策落實,西環鐵路、跨海大橋通道、航天主題公園、昌江核電等重點項目的推進,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經濟快速發展將對就業產生積極拉動效應。
從政策層面看,中央和省里對促進就業這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并將“就業持續增加”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海南省編制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將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一項重要舉措;將培訓和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列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將擴大就業作為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的重要手段。可以預見,各級黨委和政府對人力資源開發和就業工作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然而,未來五年,海南人力開發和就業工作的任務仍十分艱巨:一是就業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招工難”與“找工難”的矛盾將愈加顯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求職與企業用工難以對接。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會給就業工作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如,新型高科技企業、低碳環保項目、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需要更多人才資源;在結構調整中,舊的企業關閉破產會導致崗位流失等。三是就業質量不高,特別是三大就業群體就業存在不穩定因素:市場上適合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仍然不多;從事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僅能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面對物價上漲仍有較大生活壓力,新增就業中有40%屬于靈活就業;部分農民工收入水平較低,沒有繳納社保。
因此,切實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就業工作,要重點從五方面努力。
一是抓好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就業服務能力。
抓好全國實行統一樣式的《就業失業登記證》登記與發放工作,建設就業信息監測平臺,準確記錄勞動者就業登記、失業登記和享受就業扶持政策等相關信息,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的人員,按規定落實相應扶持政策。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五到位”的要求,加強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使失業登記、職業培訓、崗位開發、就業援助等工作實現有機結合。實現全省就業服務網站間的互聯互通,將網絡擴展延伸到各類用人單位、職業培訓機構和各大中專院校,讓求職者足不出戶便可及時瀏覽就業信息。
二是抓好就業專項活動,做好三大重點群體就業援助工作。
畢業生方面,組織開展“就業教育宣講團”“人力資源經理進校園”等就業指導系列活動,開展各類型大中專畢業生大型供需洽談會,開發3000個就業見習崗位并落實畢業生就業見習補貼。城鎮就業困難人員方面,依托各社區、村勞動保障協管員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調查,進行“一人一策”的“一對一”全程跟蹤幫扶,開發5000個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困難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方面,要以“兩后生”(編者注:指初、高中畢業后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為重點抓好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工作,要在信息引導、勞務對接、返鄉創業和勞動維權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推進組織化輸出,并做好農民工就業服務與維權工作。
三是搞好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
結合本地實際,對建筑、制造業,以及餐飲、酒店等旅游及相關產業在崗農民工重點開展崗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對農村“兩后生”,組織其參加6至12個月的勞動預備制培訓;對農村男性45歲、女性40歲以上的勞動者,著重開展種桑養蠶、家禽養殖、水產養殖、種膠割膠等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對登記失業人員、進城求職農村勞動者、登記求職的高校畢業生,開展1至6個月的中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加強培訓工作管理,對有虛報、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訓補貼資金的行為,按有關規定嚴肅查處,取消其定點培訓機構資質,確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培訓資金。
四是抓好創業扶持體系建設,進一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改進創業培訓方式,按照統一的創業培訓技術標準組織教學,并采用案例剖析、企業家現身說法以及創業實訓等方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按每人5萬元額度,每年為800名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畢業生等創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按有關規定給予最高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建立創業項目資源庫,因地制宜建設創業孵化基地,落實相關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完善“一條龍”的創業扶持體系,為創業人員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創業服務。
五是做好人才服務,為國際旅游島建設引入、培養急需人才。
建立企業定點聯系人制度,主動上門為大企業與重點項目提供人才引進委托招聘、人事代理、勞務派遣等人才公共服務。抓好“中國(海南)國際旅游人才市場”建設,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平臺,從地區產業發展需要出發,大力引進高層次企業管理、規劃策劃、市場營銷、星級酒店管理、商貿金融等方面專業人才。建立向各類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開放,提供公益性技能實訓和鑒定服務的公共實訓基地。充分發揮留學歸國人員聯誼會作用,引導掌握先進信息、環保、生物、仿真、新能源等技術領域高端人才回瓊創業就業。◎
(作者系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局長)
[編輯:王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