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有句名言:“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群眾工作,頭緒繁多,而“利益”統其關鍵,制其要害。群眾工作,本質在于密切黨群關系,核心在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無論是體現本質還是抓住核心,都繞不開利益問題。維護群眾利益,才能贏得人心,凝聚力量;理順利益關系,方能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從“利為民所謀”到“包容性增長”,從免除農業稅到深化醫改,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保民生”,到“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的社會建設圖景,執政者的理念與實踐,無不立于群眾利益這個基點,無不系于改善民生這個旨歸。
然而,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的是,一些地方矛盾糾紛不斷,群體性事件頻發。警鐘一再響起,發人深省。說到底還是因為當地群眾利益沒有得到維護,甚至受到損害,干群關系長期冷漠疏遠,甚至出現對立。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原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局長張云泉感于現實,這樣直言:現在一些干部已經把自己甚至把黨放在了群眾利益的對立面,這是做群眾工作的大忌。從“替誰說話”的割裂,到“跟政府作對就是惡”的驕橫,從一些干部利用職權占據保障房、低保指標,到一些地方通過文件、審批安排內部干部子女就業,透過這一系列新聞事件,我們也看到少數干部個人利益的“野蠻生長”,更感受到了種種不當個人利益對群眾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損傷。
從根本上說,干部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是一致的。在利益主體多元的時代,黨員干部當然有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權利,但是,這個利益的追求,不能像“經濟人”那樣片面要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更不能依托權力、地位的優勢,讓個人利益信馬由韁,一路狂奔,導致“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崗位權力私有化”等不良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群眾利益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變化,呈現不同的時代內涵。今天的群眾利益,早已不局限于物質利益,而是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各項權益。今天我們所做的群眾工作,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群眾權利意識逐漸增強、權利訴求不斷增加、權利期待普遍提高的全新背景下開展,“權利時代”的到來,使權力的運行面臨更多更高的要求,善待權利,已成為執政者的一項基本素質。
縱觀世界政治史,人民群眾對政黨的選擇標準,歸根結底只有一條:能否代表并且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停止為群眾利益而奮斗,這是一個政黨的生命所系,也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