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養生需要來自官方的聲音
□劉偉
過年了,“養生”二字在中國大地上又火了一把,人們走親訪友送的是“養生”、團圓聚餐吃的是“養生”,無論何事何物粘上“養生”就備受歡迎、遇上“養生”就身價百倍。這種現象其實并不奇怪,其實中國自古就有“貴生”的傳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文化對中國人影響甚大。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群眾物質生活得以極大提升,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健康的重視和對養生的需求。加之現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嚴峻,養生祛病、健體強身成為百姓共識。
而在中國社會,歷來不缺少形形色色的“養生大師”存在。從林光常到張悟本,從李一到劉弘章,都曾是叱咤一時的“神醫”名流,但最終弄虛作假者走下神壇,坑蒙拐騙者身陷囹圄。“養身大師”也淪為不法之徒,它們背后折射出的是高燒不退的養生大潮中的怪相亂景。怎樣規范養生市場、保障群眾權益?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與引導;怎樣提高群眾的分辨能力,自覺抵制偽科學的泛濫?官方平臺發出聲音,奪回被偽科學霸占的話語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現在養生行業的現狀是什么?準入門檻過低、從業人員復雜、信息真偽難辨。前有騙子吹牛皮、中有名人扯大旗、后有媒體鼓與呼,身處宣傳攻勢中的普通百姓想在夾縫中全身而退,恐都難上加難。因而本是群眾對養生的合理需求,卻造就了一些不法分子的“三空”:填市場空白、鉆法律空子、玩“空手套白狼”資本游戲。針對這些,就需要我們用政府發聲來避免行業失范;用法律發展來避免市場失序;用政策發布來避免監管失職。
其實群眾需要的不只是各類養生產品,更是科學有效的養生知識?,F在養生市場偽科學盛行,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不明就里的群眾自身,我們正規的養生知識或是被束之高閣,百姓難見真容;或是道理艱澀,群眾不愛聽也聽不懂。養生知識能否放下身段,從學院走向田野、從講臺走向市場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把聽眾從偽科學的宣傳中拉回來,讓科學發聲,就需要官方拿出姿態,利用好各種平臺。從出著作、辦講座、開論壇做起,甚至要了解那些偽“養生大師”們通俗的語言風格和平易的交流手段。要從做節目、下基層、多交流做起,專家避免學究氣、媒體避免世俗氣、政府部門樹風氣。
此外,政府還要通過制度來發話。利用好政府“看得見的手”有效規范市場,避免像前一段時間由于虛假知識的傳播,助長綠豆價格飆升的現象,防止偽科學的流弊滲透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只有通過官方發布權威聲音,有效引導養生行業的健康發展,才能防止群眾的養生怡性,在不法之徒的誘導下最后變成養虎自殘,最終侵害到群眾自身的根本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