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剛
用金融杠桿打造海南農墾集團綜合性投融資平臺
□吳小剛
海南農墾是全國第三大墾區,占有海南省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八分之一人口資源,其發展備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視。經過多年的發展,海南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這對于正在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制度的海南農墾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怎樣進一步實現中央和地方領導關于把農墾建設成為海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的重要指示,搭建集團級投融資平臺對于成長中的海南農墾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它對海南農墾進入資本市場;通過投資控股貫徹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確保優勢資源的保值、增值;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怎樣運用金融杠桿打造海南農墾集團綜合性投融資平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2009年,在國內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當中,投資的貢獻率達到92.3%,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這屬于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而在各項經濟體制改革中,投融資體制改革卻相對滯后。投融資作為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對握的最佳結合點,亦是地方政府執行國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重要結合點,是用財政政策來“撬動”貨幣政策。但目前,海南農墾的投融資體制中還存在著投融資渠道單一、機制不活等問題,并且投資增長的內在機制還沒有形成,投資對財政資金的依賴程度高,民間投資和招商引資啟動困難,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無法有效對接,沒有建立起多元投資主體和多種投資方式的新型投融資體制,也沒有形成市場化、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資平臺,投融資的風險措施、責任約束沒有到位等。因此,海南農墾要想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大背景下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就必須提高認識,靈活運用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總結經驗,深化海南農墾投融資體制改革。
海南農墾下屬的專業農場、投資公司、企業集團是海南省目前有實力的經濟實體,擁有大量具有開發價值、集中連片的國有劃撥土地和經營性資產。但在運行中存在凈資產規模小、資本金分散、投融資覆蓋能力弱、投融資功能趨同等問題,其發揮投融資作用的空間有限,對外招商引資的籌碼也小。但如果對這些專業農場、投資公司、企業集團加以整合,成立海南農墾綜合性融資平臺,就可以增強海南農墾的整體承貸能力,提升銀行授信額度,降低直接融資成本,并可以借助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進行票據融資,以推動資源轉化及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提升海南農墾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成立海南農墾綜合性融資平臺,開展資本運營,通過土地增值、股權投資、資產處置的辦法,將海南農墾的特色產業、優質資產和優勢項目整合在一起,可以實現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并逐漸成長為海南農墾發展戰略性產業的“抓手”和“推手”,實現海南農墾的戰略和產業布局。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海南農墾擁有在土地、天然橡膠、熱帶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及旅游地產等資源優勢,可以發揮其規模、資源優勢和協同、聚集效應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通道和支撐。通過大手筆的包裝、策劃及運作項目,變資源為可增值的資本,變資本為可融資的資產,并形成一頭連接政府所掌控的資源,一頭對接市場和市場主體的良性閉合循環,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發展目標。通過實施產融結合戰略,在扶持和推動優勢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培育海南農墾戰略性新興產業,采用項目融資和股權融資等方式滿足金融、投資機構的項目對接與合作需求,構建良好的銀、政、財、企等新型合作機制,提高投資項目的間接融資能力,將尚未開發的重要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全新的產業鏈和經濟增長點,培育海南農墾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目前,國內已組建或新組建的綜合性融資平臺,通過多渠道注入資源,做大資產總量,做優資產質量,降低資產負債比率,推動投融資平臺成為有主營業務、有穩定現金流、有贏利能力、有融資能力、有償債能力的產業實體,實現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由投融資載體向市場主體轉變,由單純土地出讓向金融控股轉變。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大多數被賦予了金融控股、產業發展、國有資產經營和土地一級開發等職能,在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中發揮著工具、平臺、杠桿的作用。成立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海南農墾重大項目的投資主體和融資平臺通過運用企業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信托計劃、資產證券化、股權投資基金等融資手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通過培育、收購、兼并和其他方式發展壯大海南農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借助于資本市場培育上市企業,擴大股權融資的規模;通過各類投資要素有效地孵化、撬動、推進海南農墾重大項目實施,帶動省外資金投資,促進海南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海南農墾集團萬寧新中投資有限公司)
[見習編輯: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