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啟示
編者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我國又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業政策的每一次調整,都將影響八億農民的利益,也將影響到全國的經濟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中,農村首先經歷了一場“農業合作化”的“人民公社”式集體經濟,因“統的太嚴,管的太死”的弊端,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以小崗村“大包干”模式為代表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了推廣和普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經濟生活。但是,這種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很難融入市場經濟體系,又如何把農業帶進現代化中?
從“人民公社”的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到“聯產承包”的小農單干經濟體系,再到各種農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的涌現。生產關系的一再調整和轉變,是為了更好地解放農村生產力,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和推廣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次變革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解決農村眾多現實矛盾的一個有效平臺。
農村如何發展?農民如何致富?農產品通過什么手段進入市場?農業經濟如何融入市場經濟體系?成為黨和政府的決策群體必須思考的難題。
自從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各地都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破解“三農”難題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在陜西,也全面啟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工程,率先以示范縣建設提升示范社,推動全省合作社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采訪了參與《合作社法》起草的陜西省決咨委委員史志誠專家、陜西省農業廳張旭鋒副處長,走訪了延安市富縣、洛川縣及渭南市臨渭區的若干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基層,聽民聲,探討“農商對接”思路,縮小農業經濟與現代工商業經濟發展的差距,破解“三農”難題的方法,尋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
我們堅信:再一次“農民合作”,將會開啟一個新的農業轉型時代,新的改革時代!
◎ 策劃:衛思宇
◎ 執行:張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