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勞志建
周至縣是關中平原著名的農業大縣之一。西部大開發以來,周至縣以獼猴桃、苗木花卉、蔬菜為主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在關中地區處于領先位置,但是,由于是西安市用水供應地,發展因素受到制約,依然面臨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窘境。為此,周至縣委、縣政府提出“在保護好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和黑河水源地”的前提下,以“一城(縣城)一園(集賢產業園)一區(道文化展示區)”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新的十年,將是西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十年,周至縣如何把握這個黃金機遇?
張印壽:從外部環境看,國家不斷擴大內需,繼續大規模、大幅度增加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改善民生的投入;西部大開發進入新的十年,生態補償力度加大,產業轉移速度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把西安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縣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五個“新城組團”之一;隨著統籌城鄉力度的加大,對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縣來講是難得的機遇。這些政策疊加的“聚集效應”,有利于我們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從自身來看,西部大開發前十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53.16億元,年均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2億元,年均增長24.2%,為新十年的發展夯實了物質基礎。目前,周至上下已形成了“不甘落后,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發憤圖強”的周至精神,我們有信心全面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衛星新城建設,初步形成衛星新城基本框架。
《西部大開發》:突破農業大縣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周至縣已初見成效,圍繞“一城一園一區”建設,張書記有哪些戰略思考?
張印壽:圍繞一個“精”字,努力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上實現新跨越。做大做強以秦嶺北麓雜果林帶和獼猴桃、苗木花卉、蔬菜及生豬養殖“一帶四基地”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板塊,建成全省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突出新品種和高科技,促進精細化發展。著力改變“粗放型”、“大路式”的生產模式,加大品種更新力度,擴大設施農業規模,加快高新技術推廣應用,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突出土地流轉,促進集約化發展。鼓勵企業和大戶發展規模經營,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變為農業產業工人,逐步改變“一家一戶小生產”的經營模式。突出標準化示范園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促進標準化發展。大力普及標準化管理技術,創建12個標準化示范園。從2011年開始,每村選擇兩個專業合作社,連續三年每年為每個合作社補助1萬元,著力培育一批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的示范合作社。突出品牌建設和宣傳推介營銷,促進品牌化發展。廣泛開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爭創建國家級、省級、市級名牌。加強農產品宣傳推介營銷工作,不斷提高周至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圍繞一個“強”字,努力在做大做強集賢產業園、推進工業化進程上實現新跨越。加強與曲江的合作,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承載能力。堅持大園區帶動、大企業引領和大項目支撐,著力引進名優企業,形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和機電設備制造四大工業體系,基本建成“產業集群、項目集聚、土地集約”的現代工業園區。到“十二五”末,力爭園區發展到8.1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5萬,入園企業達60家,產值達到40億。立足我縣優勢資源,積極打造農產品加工、礦產建材、現代醫藥、化工和機電設備制造四大工業集群,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圍繞一個“優”字,努力在發展特色旅游業,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上實現新跨越。舉全縣之力建設道文化展示區,建成財神文化區、道教文化區、道家文化區三大核心景區,化女泉、大秦寺、延生觀、仙游寺四大特色景區及現代農業觀光區,實現“兩年建成景點,三年形成氣候,四年揚名中國”目標,使其成為陜西關中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長極。對秦嶺北麓40余處景點進行串聯提升,鼓勵支持大集團整體開發,培育新的旅游熱點。推進土地流轉,建設樓觀新鎮,打造“引領西部,示范全國”的統籌城鄉示范區。加快秦嶺北麓及秦嶺國家植物園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優化商貿服務結構,形成主體多元、業態先進、布局合理、運作有序的現代商貿服務格局。
圍繞一個“特”字,努力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上實現新跨越。進一步優化縣域城鎮布局,形成“兩城(一城以縣城為中心,一城以樓觀、集賢新城為中心)兩帶(一帶以西安—寶雞沿線鄉鎮為軸線,一帶以省道107環山沿線鄉鎮為軸線)”的空間發展格局,力爭平原鄉鎮“十二五”末全部實現撤鄉建鎮,五個鄉鎮改設街道辦事處。重點加快縣城新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步伐,將縣城城區面積由7.5平方公里擴大到20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7.2萬增加到25萬。搶抓“省級重點鎮”建設機遇,著力將啞柏、終南、樓觀、集賢四鎮打造成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新型城鎮。不斷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特色產業,增強城鎮的吸附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實施干線公路一級改建工程和二級公路網化工程,加快南北縱向主骨架公路建設,提升路面等級,完善“井”字形公路網絡,步入西安半小時經濟圈。解決3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化、自來水化目標。
圍繞一個“美”字,努力在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上實現新跨越。以保護好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和黑河水源地為重點,認真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建設,利用三年時間完成秦嶺北麓直觀迎面坡補植綠化工作,使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2%。強化水源地保護,積極實施黑河移民搬遷工作。抓好渭河整治工作,逐步將其建設成為一條生態景觀帶。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加強節能降耗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