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閔新平,梁 平
(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凱里 556000)
1971年7月黔東南州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的氣象原因分析
周 艷,閔新平,梁 平
(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凱里 556000)
氣象要素對乙腦的發病流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利用黔東南州16個站點1971年5-8月逐日最高和日平均氣溫、日平均相對濕度資料,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對黔東南州1971年7月乙腦流行的氣象原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971年黔東南適宜乙腦發生和傳播乙腦病毒的三帶喙庫蚊孵化、成活的20℃初日較常年提前了1~10d,在氣溫適宜三帶喙庫蚊孵化、成活時期,高濕天氣持續,日平均相對濕度均在60%以上,傳播乙腦病毒的媒介密度迅速達到高峰;乙腦病毒傳播媒介密度達到高峰后約1個月乙腦流行的規律同樣適用黔東南。黔東南水溪、稻田多,傳播乙腦病毒媒介生存的水分條件充足,是乙腦高發區,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前注射疫苗。
乙腦;三帶喙庫蚊;20℃初日;25℃初終日;5d滑動平均法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主要是由媒介昆蟲蚊蟲傳播乙腦病毒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病死率高,后遺癥嚴重,被國家列為乙類傳染病。1971年7月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在黔東南流行,全州共發生“乙腦”病323例,死亡73人[1]。乙腦在黔東南發生和流行的實際情況及前人大量研究表明,乙腦的傳播和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并且與夏季平均氣溫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擬分析1971年黔東南乙腦發生流行前后的氣象條件,從中尋找乙腦在黔東南發生、流行的關鍵氣象因子指標,為乙腦的防控提供氣象決策依據。
本文所用的黔東南16縣市1971年5-8月逐日氣溫、相對濕度、降雨等氣象資料來源于黔東南氣象局氣象資料室。1971年乙腦發病人數來源于黔東南建州五十年大事記。
乙型腦炎病毒又稱日本腦炎病毒(JEv),簡稱乙腦病毒,屬于黃病毒科(Flaviridae)黃病毒屬,所引起的疾病簡稱乙腦,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一般為4~21d,10歲以下的兒童發病居多。乙腦病毒進入人體后,有一個病毒血癥時期,維持3~5d。乙腦流行與夏季平均氣溫有著密切的關系[2],平均氣溫接近20℃時,開始有病例出現;平均氣溫25℃時,就有出現流行的可能;平均氣溫30℃左右,病例驟然增多,出現流行高峰。溫度升高,除加快媒介昆蟲的生長繁殖外,也使昆蟲體內病原體的致病力增強,乙腦病毒雖然可在媒介體內長期保存,但在20℃以下時,病毒在媒介體內的量較少,25~32℃時,病毒迅速增多,毒力也隨之增強[3]。由此可見,影響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發生、流行的主要氣象因子是氣溫,也就是說,被帶有乙腦病毒的昆蟲叮咬后,在氣溫適宜時,乙腦發生流行的可能性極大。
傳播乙腦病毒的昆蟲主要是三帶喙庫蚊,它喜歡躲在陰暗潮濕的角落里過冬,有研究表明[3],當日平均氣溫19℃時卵孵化率達65%以上,幼蟲的成活率在59%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5℃時,三帶喙庫蚊生活史周期最短,這也是乙腦開始流行的氣溫。三帶喙庫蚊的孵化、成活都需有水存在,事實證明三帶喙庫蚊在生活污水的孵化率、成活率都略大于在雨水中的孵化率、成活率。因此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的最佳氣溫條件是20~30℃,空氣中的最佳濕度范圍是60%~80%。
根據傳播乙腦病毒的三帶喙庫蚊卵孵化、幼蟲成活所需要的氣象條件,以及乙腦病毒迅速復制所需要的氣溫條件,選擇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和25℃初終日,以及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后到7月31日間的日平均相對濕度在60%~80%的日數、日最高氣溫等分析因子進行分析。由于黔東南山高坡陡、河溪縱橫、水稻田多,三帶喙庫蚊卵孵化、幼蟲成活所需要的水分條件十分充足,因此,本研究只對氣溫、相對濕度進行研究,不考慮降雨條件。
利用5 d滑動平均法,統計了1971年黔東南16個氣象臺站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的初日,并根據1月1日為1,1月2日為2,1月3日為3,……,2月1日為32,……,對365 d進行排序賦值,進而得出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的日期賦值;為了分析16個氣象臺站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的初日與其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相關性,運用主成分回歸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相關系數R=0.6425,F=4.5700,P=0.0314,通過了 0.05 的顯著性檢驗,得出了黔東南206個鄉鎮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的計算公式:

其中y為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的日期賦值,x1、x2、x3分別為經度、緯度和海拔高度。根據公式,計算出黔東南206個鄉鎮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并繪制出20℃初日分布圖。
圖1給出了黔東南206個鄉鎮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最早的鄉鎮出現在黔東南東南邊緣的黎平縣地坪,為5月6日,最晚的鄉鎮出現在黔東南西北部邊緣的黃平縣紙房,為6月8日。總體而言,1971年5月第2侯到6月第2侯自東南向西北、自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黔東南日平均氣溫相繼穩定通過20℃初日。與常年相比,黔東南東北部地區的岑鞏、天柱以及鎮遠、三穗和錦屏縣的部分鄉鎮偏晚1~4d,其余大部地區偏早1~10d。這就是說,6月10日黔東南各地氣溫已全部達到適宜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的要求,7月上旬乙型腦炎病毒潛伏期已過,進入了乙型腦炎的發生流行期,這與1971年7月我州流行乙型腦炎的暴發時間是吻合的。

圖1 黔東南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左)及與歷年比較(右)分布圖
平均氣溫25℃乙腦就有流行的可能,平均氣溫30℃左右病例驟然增多,出現流行高峰[2]。據此,利用侯平均氣溫絕對通過法統計了1971年黔東南16縣站氣溫穩定通過25℃初日,表1給出了黔東南16縣市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5℃初終日及期間日數。統計結果表明,黔東南南部的榕江、從江6月第2侯穩定通過25℃初日,7月第6-8月第1侯穩定通過25℃終日,歷時約55d;黔東南東部的天柱、錦屏、黎平、劍河6月第6侯穩定通過25℃初日,7月第6侯-8月第1侯穩定通過25℃終日,歷時約40d;黔東南西部地勢較高地區的黃平、丹寨、麻江、雷山7月第4侯-第5侯約10d日平均氣溫大于25℃;其余大部地區7月第1侯穩定通過25℃初日,7月第6侯或8月第1侯穩定通過25℃終日,歷時約30d。這就是說,1971年7月黔東南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大于25℃,乙腦流行的氣溫條件十分適宜。

表1 黔東南16縣市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5℃初終日及期間日數
研究證明,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的空氣中的最佳濕度范圍是 60% ~80%[3,6],在氣溫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空氣相對濕度成為影響傳播乙腦病毒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的主要氣象因素,而三帶喙庫蚊的密度高峰出現1個月左右,出現乙腦發病高峰[7],因此有必要分析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到25℃初日間的空氣相對濕度。表2給出了黔東南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到25℃初日間日數(D)、日平均相對濕度最小值(Umin)、平均相對濕度(U)、日平均相對濕度在60%~80%之間的日數(D60-80)。觀測數據表明,1971年黔東南從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到25℃初日經歷了27~54d,這段時間內的平均相對濕度在79% ~87%,日平均相對濕度均在61%以上,日平均相對濕度在60% ~80%之間的日數為8~24d,其余15~46d日平均相對濕度>80%。事實證明,黔東南春末夏初多夜雨,而白天相對濕度多在60% ~80%之間,十分有利于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由此可見,在適宜氣溫下,多夜雨,致使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具有十分優越的濕度條件,三帶喙庫蚊密度很快上升至高峰,為7月乙腦流行提供了豐富的病源條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到25℃初日歷時約1個月左右,這說明當黔東南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約1個月后,氣溫基本穩定在25℃以上,進入乙腦流行期,與文獻[2-3,6-7]的結論基本一致。

表2 1971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到25℃初日間的空氣相對濕度
3.4.1 日最高氣溫 從黔東南16縣市1971年7月逐日平均氣溫資料來看,日平均氣溫≥30℃的日數全州累計為8d,天柱、劍河、施秉、鎮遠各1d,榕江、從江各2d。但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海拔900 m以上的丹寨、麻江有5~8d,海拔800~900 m的黃平、雷山為15~16d,海拔為550~800 m的凱里、三穗、臺江、黎平為24~28d,海拔在550 m以下的地區為30~31d;然而一日內氣溫在30℃以上的時段主要出現在11—17時,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不利于乙腦流行的高溫時間較短。由此可見,1971年與其它年份基本一樣,制約乙腦流行的高溫天氣時間短。
3.4.2 相對濕度 1971年7月上半月,黔東南各地出現了7~15d日平均相對濕度在60% ~80%之間的天氣,相對濕度十分適宜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增加乙腦病毒傳播的機率,乙腦流行爆發的病源加大;盡管7月17-25日各地日平均相對濕度≥80%的高濕天氣出現,對三帶喙庫蚊幼蟲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7月乙腦的流行作用不大,只是降低了8月乙腦病毒傳播的機率和乙腦的發生率。
①黔東南受地形影響,溝溪多,望天水田多,十分有利于蚊蟲繁衍,只要氣溫、空氣濕度適宜,蚊蟲密度就會很快上升。
②1971年春末夏初黔東南氣溫回升快,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初日較常年提前1~10d,6月上旬后期進入傳播乙腦病毒的三帶喙庫蚊的最佳生長氣溫期。
③蚊蟲快速繁衍的氣溫條件達到后,黔東南各地日平均空氣濕度均在60%以上,為傳播乙腦病毒的三帶喙庫蚊幼蟲提供了良好的濕度條件。
④分析結果表明,當氣溫穩定通過20℃約1個月后,黔東南將進入乙腦的流行期,這與前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1]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年大事記.1971.
[2] 王季午.傳染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51.
[3] 鐘子和,羅丕建,梁楚新,等.桃源縣乙型腦炎病毒傳播情況調查[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84,5(4):344.
[4] 馮云,張海林,亞紅祥,等.三帶喙庫蚊及致倦庫蚊的實驗室養殖觀察[D].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5] 顧品強,閔繼光,顧正權,等.上海地區三帶喙庫蚊春季首次出現、季節分布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昆蟲學報,2003,46(3):325-332.
[6] 閔繼光,顧品強,顧正權,等.上海奉賢三帶喙庫蚊13年首次出現氣象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3,14(1):36-40.
[7] 乙腦流行與氣象[J]. 貴州氣象,1998,22(3):32.
[8] 宋魯平.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病學因素調查分析[J].山東醫藥,2004,44(26):52.
P49
B
1003-6598(2011)03-0024-03
2011-03-21
周艷(1982-),女,助工,從事短期天氣預報服務及氣候資源分析利用。
黔東南自治州科技局2007年科學技術項目“黔東南乙腦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和機理研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