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勝
[摘 要]丑行是戲曲重要的行當之一。本文從丑行的重要地位、丑行的審美特征、丑行的風格流派三大視角,對戲曲丑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簡要論述。對于戲曲丑行的表演藝術,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戲曲;丑行;地位;特征;流派
丑行與生行、旦行、凈行一起,并稱戲曲四大行當,它是戲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當之一。研究探討戲曲的 丑行藝術,對于戲曲丑行的表演藝術,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而且對于整個戲曲表演藝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參照價值。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個人多年來戲曲丑行的表演藝術實踐與理性思考,對戲曲丑行藝術發表幾點拙見,以就教于同行專家。
一、丑行的重要地位
丑行作為戲曲四大行當之一,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形成“四輪定位”的藝術格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當。
中國戲曲的丑行,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南戲時即已有此行當,至元雜劇時期,丑行已趨于成熟。中國戲曲有350余個劇種,幾乎每個劇種都有丑行。
因為丑行的化妝是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故俗稱“小花臉”,并與二花臉并列,稱為“三花臉”。許多戲曲劇種作為“三小戲”,即指由小生、小旦、小丑主演的劇種。
戲曲的丑行所扮演的人物眾多,既有語言幽默、行動滑稽、心地善良的正面小人物(如京劇《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也有奸詐刁惡、卑鄙陰險的反面人物(如京劇《審頭刺湯》中的湯勤);還有自以為是、弄巧成拙的人物(如京劇《蔣干盜書》中的蔣干);更有武藝不俗、仗義豪爽的人物(如京劇《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不僅有陪襯人物,更有主要人物(如京劇《徐九經升官記》中的徐九經、豫劇《唐知縣審誥命》中的唐成)。
由此可見,丑行在戲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地位,是萬萬不可以小覷的。
二、丑行的審美特征
從美學視角上考量,戲曲丑行不是丑而是美,一種特殊形態的美——以丑現美。所以從本質上說,丑行也是美行。關于丑行的特殊美,早在元明時期古人就有許多精辟的論見。明代有學者進行考證,認為戲曲的四大行當——生、旦凈、丑皆以反義詞命名:“曲欲熟而曰生,宜過夜而曰旦,涂不潔而曰凈,行欲美而曰丑。”此說有一定道理。
事實上,戲曲的丑行的確具有審美意義上美感。
從審美特征上說,戲曲丑行因扮演人物的不同,而分貝具有不同的審美特征。眾所周知,戲曲丑行分為文丑(又分茶衣丑、氈帽丑、方巾丑、袍帶丑等等)、武丑(又叫“開口跳”)、丑旦(又稱“彩旦”,扮演女性人物)。其中文丑以說白、做表為主,說白又分“京白”、“韻白”、“方言白”等;武丑以武功為主,多為翻撲跳躍。
但是,無論是說白還是武功,均具有美感,并充分彰顯出丑行的幽默風趣、活潑輕松等審美特征。
由此可見,丑行在戲曲中,具有自身獨特而有鮮明的審美特征。
三、丑行的風格流派
風格與流派是一切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戲曲丑行藝術當然也如此。
所謂“風格”,是“藝術風格”的簡稱,系指“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彭吉象:《藝術學概論》)
戲曲丑行的風格,既體現出民族傳統的美學特色,又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時代特色,更體現出演員的不同個性特色。例如京劇丑行中的蕭長華、宋世慧、艾世菊,就各有不同的個性風格。
同樣,戲曲丑行的流派,也是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風格集中體現出藝術家的表演藝術個性特點,而流派作為“藝術流派”的簡稱,它體現出來的是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的共性特點。
所謂“藝術流派”,是指“在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同上)戲曲的藝術流派,多以該派創始人的姓氏命名,并具有代表劇目、個性特征、傳承人等等。例如豫劇名丑牛得草創造的“牛派”,不僅有代表劇目《唐知縣審誥命》等,而且有傳承人金不換等等。由此可見,風格與流派,也是戲曲丑行藝術的題中應有之義。□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