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洪俊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周年的光輝歷程。胡錦濤同志的講話集中概括為完成了三件大事,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
而這三件大事都與民主與法制密不可分。
第一件大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我們要取得執政地位,走的是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農村包圍城市,先建立根據地,然后奪取全國政權的獨創道路。政權組織形式,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采取了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但并沒有完全照搬蘇聯模式,如基層的蘇維埃代表由差額選舉產生等,都是蘇聯所沒有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權采取了參議會的形式,是本地區的最高權力機關,不僅有選舉權、罷免權,還有創制、復議之權;中共中央提出,政權組織人員實行“三三制”,即共產黨員、非黨左派、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實行普遍、平等、直接的選舉,形成統一戰線,這與國民黨“一黨專政”形成鮮明對照。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解放區政權完成從參議會制度到人民代表會議制度的轉變。它為實行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準備了條件。1945年,黃炎培到訪延安,發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時聚精會神……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澤東回應道:我們已經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人民共和國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的政體。這是黨和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而得到的結果。通過革命,黨取得了執政地位,“打江山者,坐江山”,執政的合法性成為歷史必然。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這是第二件大事。期間,民主法制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建國初期的4年,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過渡;從1954年到1966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確立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的10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從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們黨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這是第三件大事。國家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民過上安康富裕的生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恢復和進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重大進展。黨在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基礎上,領導政府實現社會的繁榮昌盛,獲得了執政地位的“績效合法性”。
但是,一個政黨的歷史執政地位僅僅是其執政合法性的來源之一,執政黨的績效基礎又具有易變性,所以,擴大與鞏固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意識形態基礎意義尤顯突出。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這次胡錦濤同志的講話提出“四個考驗”、“四個危險”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我們)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可以看出,我們黨的高層認識是清醒的。
黨的執政地位是否鞏固,從根本上說源于黨執政的合法性。但合法性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執政的合法性資源必須得到及時有效的擴充,才能維系一個政黨執政地位的存續。目前,執政的合法性主要來源于執政黨主張的意識形態及其說服力、經濟增長和執政績效、政治民主化程度、社會正義的實現程度等。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他的《正義》一書里如此定義正義:“要看一個社會是否正義,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們所看重的物品——收入與財富、義務與權利、權力與機會、公共職務與榮譽,等等。一個正義的社會以正當的方式分配這些物品,它給予每個人以應得的東西。”歷史證明:很多動亂和革命,不是由貧困而是由不公造成的。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3年就打敗了國民黨,毛澤東本人都沒想到會這么快,為什么?因為當時共產黨人自己沒有利益,全部家當就是兩個大褲兜,一邊裝煙袋鍋、一邊裝筆記本,其他真的一無所有。搞土改分田地農民得到利益,黨就得到擁護。而利益集團的代表蔣家王朝很快土崩瓦解。改革開放后,特別是當前兩大利益集團已經形成,一個是靠接近權力的資本家,一個是政府官員,當然不是一般的小吏。權力與資本結合,就會形成官僚資本,就會造成極大不公。“7.23”撞車事件,表面是一場事故,但其背后就是官僚資本的膨脹、利益集團的博弈,“和諧號”怎么可能和諧。鄧小平早就明確指出,現行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方面存在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終身制和特權問題,有的問題“無論在我們的內部事務中,或是在國際交往中,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鄧小平文選》第2卷327頁)。怎么解決?靠空洞的政治口號、良心或道德的力量解決不了矛盾,靠撤幾個“蝦米”局長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民主才能既制約權力,也制約資本,否則,權力一定會與資本結盟。所以只能在民主法制、公平正義方面大大推進,才能實現共產黨執政歷史合法性與現實合法性的統一。
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與法制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擔負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任,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與法制化進程也是其不斷獲得民眾的支持、認同和擁護、增強執政合法性、鞏固其執政地位的必然選擇。
黨的90年歷史見證了中國民主法制建設的足跡。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制定了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規定了擴大人民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戰略任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揭示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及其深刻內涵;提出了民主法制化的戰略任務;確立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治國方略。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戰略目標;作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決策。新時期,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推進民主建設的歷史,同時,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踐都已證明,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及社會主義的民主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鄧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已指出,必須著手解決黨和國家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否則,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就會嚴重阻礙改革的深化。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我認為堅持三者統一,就必須把建設高度的民主和完備的法制,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就必須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作為民主法制建設的核心內容,使之不斷健全和完善,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然是一個好制度,黨就要用好這個制度,發揮這個制度的作用。首先要依靠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現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深層次改革需要的政治體制。這樣的政治體制,最終要確立科學、民主、自由、文明、法治、充滿活力、能使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這是一個長期的穩步推進的過程,這一屆中央完成不了,但起碼頂層要有所設計,要有路線圖,要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