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2009年,筆者在新加坡留學期間,對該國議員制度作了調查了解,并深入選區考察了議員接待選民活動,感觸頗深。通過對這些制度、活動進行梳理和思考,期望能對鞏固我黨執政地位、改進人大代表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所啟發。
新加坡國會由民選議員、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組成,現有議員94名,其中民選議員84名、非選區議員1名、官委議員9名。
民選議員,顧名思義,是指經過大選或補選產生的議員。新加坡現有9個單選區、15個集選區(內含75個單選區)。民選議員都要為各自的選區服務。
非選區議員,是新加坡獨創的議員產生方式,即將已經落選但獲得選票最多的反對黨候選人委任為國會議員。這項制度始于1984年,旨在保證執政黨以外的政黨或政治團體在國會有適當數量的代表,以確保國會存在反對因素。按照新加坡憲法規定,非選區議員最多可達6名,但國會選舉法對此作了限制性規定:如果反對黨候選人能夠直接入選國會,通過委任產生的非選區議員最多為3名;非選區議員是獲得選票最多的反對黨議員候選人,但同時不得少于15%的有效選票;如果反對黨議員已當選議員,非選區議員數量就會相應減少。在實際操作中,一般只在國會保留3名反對黨議員。非選區議員參加選區選舉,但不代表選區,也不為選區服務。
官委議員,是指由國會特別推舉委員會提名推薦,經國會表決通過,再由總統委任的議員。根據1990年修正后的憲法規定,總統至多可以委任6名議員,任期2年;2009年又增至9名,任期2年半。被提名者必須為公共服務作出過突出貢獻,或為國家贏得過榮譽,或在各行各業有過杰出成就。官委議員不在政府任職,也不為選區服務。
確切地說,新加坡國會議員接待日活動是為民選議員量身定制的一項義務。民選議員約占國會議員的90%,無論從政治地位還是實際作用看,都是新加坡國會的主體力量。盡管民選議員都是兼職,工作繁忙,但每周一次的議員接待選民活動,是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全體議員必須遵守的鐵律,上至總理、部長,下至一般議員,無一例外。通過議員接待選民,加強與選民溝通,及時了解選區情況,聽取選民意見,反饋選民心聲。
議員接待選民均在業余時間進行,一般從晚上七八點鐘開始,每次接待幾十人,要把來訪者全部接待完,議員和工作人員常常要工作到深夜甚至后半夜。
議員接待選民一般都在社區進行。人民行動黨議員在選區黨支部接待選民。人民行動黨執政初期就建立了議員定期回選區訪問選民制度,在每個選區都建有一個基層支部,共有84個支部,一般由議員兼任支部主席,設支部秘書和執行委員會,負責日常工作。
筆者參觀的油池選區,共有6.8萬人口。其中,華族77.2%、馬來族15.6%、印度族6.3%、歐亞裔0.9%。議員接待地點就設在人民行動黨油池支部,支部辦公室設在社區一棟組屋的一樓,大約有80多平方米。室外設有宣傳欄,刊登油池支部的活動圖片和議員接見選民的有關公告。樓前空地上安放了一些長椅,供來訪民眾休息和等候使用。
負責油池選區的姚照東先生,曾擔任過新加坡衛生部長、外交部長、交通部長等職務,是該選區所在的豐加集選區選出的國會議員,已連任四屆(每屆五年)。姚議員接待民眾,由支部秘書和工作人員協助進行。參與服務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人民行動黨普通黨員,他們都是義工,不取任何報酬,主要負責來訪登記和聯絡服務。
整個接待過程按到達先后順序依次進行,接待活動井然有序。接待大體分為六個步驟:一是求見登記。來訪者向工作人員遞上身份證件,以證明確屬本選區選民,經核查屬實后,領取接見號碼到室外等候。二是詳談記錄。來訪者向工作人員詳談所要反映的問題,由工作人員詳細記錄。三是草擬信件。由工作人員根據談話內容草擬信件,并裝入印有“人民行動黨”標志的專用信封。四是議員接見。工作人員按編號順序,將裝有談話記錄的信封交給議員,并將來訪者引見給議員,議員對材料進行審閱,并通過與來訪者面談進一步核實情況,提出處理意見。五是分類處理。針對來訪者提出的問題,議員能夠當場回答和解決的,就地答復解決;對應由政府部門或有關機構處理的,則根據來訪情況整理成正式材料,統一打印并簽署名字,送交政府部門或有關機構處理;對于有悖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訴求,議員要當場向來訪者作出必要解釋,耐心說服勸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對于具有代表性而現有法律政策無法解決的問題,則提請國會和政府進行審議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更能符合民眾利益的政策法令。六是答復信件。有關部門或機構收到議員簽字的專用信件后,必須在一周內直接回復當事人,如果當事人不予認可,可以繼續向議員反映。對于民眾反映問題的最終處理結果,不僅要告知本人,而且還要記錄存檔。所有處理意見的反饋均應形成書面材料,以便有據可查,保證嚴肅性。
像油池這樣的選區新加坡共有84個,如果一年按52周、每周接見50名選民估算,通過議員接待日活動,新加坡每年將有20多萬選民得到議員接見。
新加坡實行的國會議員接待日制度,拉近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距離,不僅有助于樹立議員在選區的良好形象,有益于改善民生、促進和諧,也有利于鞏固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對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也具有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價值功能之一:議員接待日制度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得以長期執政的重要法寶。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大選獲勝以來,一直重視基層活動,始終強調黨員和議員“為民服務”的職責,堅持務實、高效、廉潔方針,至今已經連續執政50多年,是世界上實行多黨制國家中對國家掌控能力最強、執政時間最長的執政黨之一。議員接待日制度正是人民行動黨“執政為民”理念的生動體現。這項堅持了幾十年的議員接待日活動,看似波瀾不驚,卻是潤物無聲。在解決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一個個具體問題中,人民行動黨議員為該黨與民眾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溝通橋梁,因而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任與支持,樹立了崇高威望,也為實現長期執政目標奠定了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堅實的社會基礎。
啟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共同點在于,兩黨都是長期執政的黨,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然而,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期,各類矛盾凸顯,黨的執政環境復雜多變,促進經濟發展、化解社會矛盾、確保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牢牢抓住基層這一執政的關鍵和基礎,必須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上動腦筋、下工夫。積極拓展社區黨組織協助黨代表和黨員人大代表走訪基層、服務群眾的新路徑,探索建立大學生黨員和離退休黨員服務隊,積極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以夯實我黨執政的基層基礎和群眾基礎。
價值功能之二:議員接待日制度是新加坡有效破解信訪難題的秘密武器。對于新加坡這樣的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來說,沒有信訪問題是不可思議的,但沒有專門信訪機構卻令人難以置信。不容置疑,新加坡議員接待日制度是一種獨特的信訪制度。國會議員定期接待選民,及時了解民眾訴求,積極幫助解決問題,杜絕了上訪事件發生,有效發揮了社會糾紛“調解器”和官民矛盾“減壓閥”的作用,對于促進新加坡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族和諧功不可沒。
啟示——對于我國而言,信訪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十分關注的社會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視,也相繼采取過一系列有力措施,千方百計解決信訪問題,但信訪形勢依然嚴峻。新加坡的經驗啟示我們,必須從改革現行信訪體制和機制入手,著力發揮各級人大代表在解決信訪問題中的特殊作用,嘗試性地開展縣、鄉(鎮)人大代表深入選區定期接待選民活動,變上訪為下訪,變被動訪為主動訪。實踐表明,基層往往是信訪問題的源頭。之所以形成越級上訪、群體上訪事件,大多由于基層環節沒有把握好、最初問題沒有解決好。根治中國的信訪問題,還須從完善法制入手,從領導干部做起,從基層社區抓起。
價值功能之三:議員接待選民活動是新加坡議員履行職責的有效途徑。對于民選議員來說,只有聯系選民、服務選民、幫助選民,才能贏得選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深入選民、接觸選民、依靠選民,才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好地知情知政、履職盡責。由此可見,議員接待日活動彰顯了議員“權為民賦、權為民用”的理念。議員接待選民,并不單單因為議員本身素質好、境界高,樂于服務民眾,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做好選民接待工作是一種法定職責,它直接關系到下一屆本人或本黨派的選舉成敗。
啟示——按照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大代表都經民主選舉產生。選舉法第二條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通過間接選舉方式,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的人大代表,采取直選方式,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我國憲法第七十六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應當同原選舉單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中共中央【2005】9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支持和保證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充分發揮作用。這些都是加強和改進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各級人大代表與選區、選民聯系,暢通民意渠道,反映民眾訴求,更好地發揮人大代表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當前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一些地方人大曾經做過積極探索,比如,深圳、溫州、無錫等地先后開展了人大代表接待日(接訪日)、人大代表工作室(工作站、聯絡站)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也獲得了社會好評。但這些活動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推廣,才能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借鑒新加坡國會議員接待日制度,我們不妨通過修改和完善代表法,在直選地區建立代表與選民聯系溝通機制,及時反映民意訴求,切實為選民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對于間接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應在原選舉單位建立代表聯系點或工作站,使各級人大代表能夠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正為民代言、為民履職。
參考資料:
[1]新加坡自由撰稿人陳華福:《民選議員與官委議員》,2009年7月22日。
[2]王瑞賀編著:《新加坡國會》,華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