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松濤
2011年6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代表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組向會議報告了執法檢查情況。在執法檢查報告中,路甬祥副委員長指出了當前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六大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應強化地方政府責任、加強全社會監督等八條建議。
食品安全因事關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向來深受關注,近年來,更因頻發的“染色饅頭”、牛肉膏、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使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達到極致。如何讓群眾吃上放心的食品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須破解的重大課題。對于食品安全,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是高度關注,自2009年6月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食品安全法開展了2次執法檢查。尤其是2011年3月至5月的這次執法檢查,不僅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組成了多個小組分赴7個省(區、市)進行檢查,而且還委托其他地方人大常委會對本行政區域內食品安全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其頻率之高,歷時之久,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在歷次執法檢查中是不多見的。
在路甬祥副委員長代表執法檢查組所作的報告中,不但指出了在執法檢查的過程中發現的:一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法律意識淡薄、誠信低下,一些地方和部門監管缺失,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力,使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等六大問題,而且提出了應進一步理順監管體制、明確細化監管責任、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源頭管理、加強綜合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研究等八條建議。很顯然執法檢查組提出的問題很全面,也很準確,提出的建議也切實可行。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嚴格按照執法檢查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認真進行整改,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的現狀一定能夠得到很大改觀。然而,太多的事實在佐證著這樣的一個道理:執法不嚴,等于無法。不管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缺乏了執行力,僅限于寫在墻上、掛在嘴上,這樣的制度無異于廢紙一張。對食品安全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2009年6月出臺的食品安全法為解決食品安全領域的有關問題提供了依據,雖然有法可依了,然而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的現狀似乎沒有太大改觀,食品安全事故仍不時曝出。其中原因固然有食品安全法有待完善、生產經營者責任缺失、唯利是圖等因素的存在,但毫無疑問,食品安全法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的執法不嚴,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所在。即便是在食品安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的當下,執法檢查組仍然發現:一些地方部門和企業至今未認真開展食品安全法的全民、有效宣傳,特別是缺乏對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以致一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從業人員對法律規定至今不了解、不熟悉的情況還比較普遍。有關部門對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就是“如此重視”的,大概正是在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如此“重視”之下,再加上監管者的責任一再失守等諸多因素,才造就了在食品安全上令人擔憂的現狀。
因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食品安全工作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系統的工程,要想讓群眾吃上放心的食品,僅靠個別部門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僅靠“運動式”的執法也是難以奏效的,它需要各部門齊抓共管、常抓不懈,需要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更需相關部門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堅守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加大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加大對監管不力者的責任追究。對于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來說,也應像全國人大常委會那樣,把對食品安全法的貫徹落實情況的檢查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做,常抓不懈。如此,各方齊心協力,食品安全的現狀一定能得到徹底改善,群眾一定能吃上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