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蘭
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學術界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研究曾出現過一個高潮,先后有大量文獻資料、回憶錄、人物傳記、研究著述、歷史資料選輯(編)等幾十種研究成果問世。進入21世紀,川陜革命根據地研究更進一步朝著縱深方向和微觀領域發展,不少學者都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然而,在這些研究成果中,筆者發現,川陜革命根據地人才研究少有涉足,或涉而不深。因此,本文從川陜革命根據地人才建設這一角度出發,作些粗淺評述。
紅四方面軍自1932年12月底入川后,在不足一年之內就領導群眾開辟出了4.2萬多平方公里根據地,并隨即在這片土地上新建起了縣蘇維埃政權24個,區蘇維埃政權160多個,鄉蘇維埃政權990多個,村蘇維埃政權4300多個,再加上黨的縣、區委和鄉支部、村小組,需要大批的黨員和干部。
根據《川陜省蘇維埃組織法》的規定,“縣蘇維埃和工作人員不超過37人,區蘇執委和工作人員不超過17人,鄉蘇執委和工作人員不超過5人,村蘇不超過3人”,單是縣、區、鄉三級政權就需要8500多名干部,加上三級黨組織,共計需要17400多人,若再加上村蘇維埃所需12900人,總計需要3萬人以上。就干部類型而言,需要政治、監察、保衛、法律、裁判、土地、經濟、糧食、勞工、內務、文化、財政、交通等各類人才。這些人才能否及時到位,關系到能否為軍事斗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陜革命根據地后,以徐向前、陳昌浩、曾中生、李先念、王樹生等為骨干的大批干部,緊緊依靠和發動川陜人民,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發揚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和宣傳隊的優良傳統,把宣傳、組織、武裝群眾作為一項戰斗任務來抓,哪個地方的戰斗宣告勝利,哪個地方的黨政群團組織就宣告成立。從1932年12月底開始到1933年12月,全蘇區的黨政群團組織先后建立,黨員發展到3萬名以上,團員和少年先鋒隊隊員等發展到10萬人左右。
1933年上半年一段時間,由于地方政權剛剛建立不久,無工作經驗,群眾工作非常薄弱,許多政策宣傳不下去,許多要做的工作搞不起來,以致反革命造謠,說窮光蛋能混幾天。針對當時的嚴峻形勢,川陜省委第二次黨代會通過的《關于組織問題決議》強調指出:“加強黨團員和干部隊伍的思想建設,迅速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水平顯得十分迫切,各級蘇維埃黨政組織要采取各種方法加緊做好培訓工作?!贝撕?,全蘇區針對各類人員的培訓工作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舉辦各類訓練班短期培訓。這是為適應工作需要而采取的一項臨時措施,各縣蘇維埃以多則一月,少則十天半月對參訓人員進行一次基本常識教育。訓練結束后,參訓人員回到崗位上邊干邊學。如1933年下半年,紅四方面軍第一、二、三電臺臺長王子剛、蔡威、宋侃夫等人負責開辦的電信、報務人員訓練班,省工農醫院開辦的紅色中醫和看護人員訓練班,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財經特派員處開辦的經濟訓練班,各縣蘇維埃開辦的區鄉蘇維埃主席訓練班等。這種訓練叫做“火線練兵”,雖是單純的業務訓練,但實際效果很好,學員回去后都能直接開展工作,緩解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有計劃地分批派到黨校接受正規培訓。當川陜省委黨校于1933年7月在通江成立后,各縣委黨校相繼成立。省、縣兩級黨校各有分工:省委黨校主要培訓縣委和區委黨員干部,叫高級班,每期學員300余人,男女各半;縣委黨校主要培訓鄉蘇維埃主席、鄉支部書記、組織和宣傳干事、一般黨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叫中級班或初級班,每期學員200余人,有一定比例的婦女。學習內容因班而異,一般都設有馬列主義理論、黨的基本知識、黨的方針政策、軍事和有關業務知識等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三個月,畢業后仍回原單位。
有計劃地分批派到專門學校,分門別類培訓。為促進蘇區各項事業的發展,在川陜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期間,蘇區就成立各類專門學校培訓人才作了決定。會后,省蘇維埃學校、婦女學校、團校、紅軍大學、彭楊學校、衛生學校、農事學校、教師進修學校等相繼成立。此后,無論縣、區蘇維埃群團組織,軍隊營、團和地方武裝中的各類干部都分批受到培訓。那時,對地方干部的軍事教育同樣很嚴。反劉湘“六路圍攻”的1934年上半年,川陜省委制訂了《大戰紅五月的工作計劃》,動員全蘇區黨員干部緊急實現軍事化,強調縣、區、鄉、村中全體工農干部都武裝起來,黨員全部參加赤衛軍,支書當指導員,區委書記當團政委。每鄉建一操場,加緊軍事訓練,人人必須學會瞄準、測量距離、擦槍、保管槍支、裝退子彈、扳槍、使用標尺、利用地形等軍事常識和技術。以區為單位建立訓練處,由軍隊派人赴各區訓練,一周訓練一批,一批接一批地訓練,省委還派人分赴各地檢查驗收。此外,各軍亦開辦教導隊,主要訓練連、排職干部,專就進攻、防御、夜間、河川等戰術進行訓練,不斷組織演習。由于采取各種辦法進行學習,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越戰越精,越打情緒越高,把劉湘的“六路圍攻”打得落花流水。
招聘特種人才和改造、使用舊有專門人才。為滿足某些特種行業的需要,紅四方面軍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還采取公開招聘特種人才和改造、使用舊有專門人才的政策。繼1933年12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發出招聘各種軍事人才的啟事后,省蘇維埃政府于1934年2月也發出了招聘醫生和充分改造利用舊有人才的指示。這在戰爭年代,人才需求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確實是一項很奏效的辦法。如紅軍總醫院在通江王坪建立后,醫療骨干嚴重缺乏,總政治部便在通江、南江、巴中、儀隴等縣招聘老中醫96人,加上他們的徒弟(學員)共150多人。老中醫梁作舟、梁作然、楊貫英、陳殿之等進入總醫院后,很快使醫院的醫療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紅軍占領綏定(今達州)后,雖然繳獲了軍閥劉存厚經營多年的兵工、造幣、縫紉等廠的成套設備,但由于缺乏技術力量,無法生產。紅軍總經理部請示省蘇維埃政府后決定:凡是過去在廠內車間工段任職的,只要愿意工作,一律歡迎。這些舊有人員經短期思想改造后,回到工廠,軍工生產因而得到發展,保證了軍需。
培養、使用、關心、愛護人才,是造就人才、聚集人才的重要前提。紅四方面軍和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在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和措施。
在人才使用上,路線正確。無論是自己培養的,或是招聘進來的,還是改造的舊有人才,一律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用”的用人路線。誰有技術和本領就大膽使用誰。何陽洲原是國民黨軍兵工廠的技術骨干,經教育后,他愿意為紅軍服務,后來還委任他為兵工廠的總技師兼子彈廠廠長。
在愛護人才上,政策鮮明。西北軍區政治部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專門發出布告規定:“對于醫生、軍人、技師、熟練工人、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專門人才,及一切知識分子和學生,不但不殺,如果這些人愿意忠誠在蘇維埃政權下服務,政府予以特別優待?!碑敃r在造幣廠專管造幣的大學生干部李凡山,肅反中幾乎兩次被殺,由于川陜省委財經委員會主任兼省工農銀行行長鄭義齋出面保護,才幸免于難。
在人才待遇上,給予優待。為了充分發揮專門人才的作用,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及時頒布了《優待專門人才的暫行條例》。對專門人才的服務薪金、學術著述、創造發明、年老退休、傷亡撫恤等應享有的特別優待都作了明確規定,對其家屬子女也給予優厚待遇。就連婚姻、住房、抽煙等方面都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關心和照顧,使得各類人才思想安定,精神振奮,技能得到充分發揮。
紅四方面軍和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重視人才建設的歷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一優良的革命傳統,不僅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得以體現,在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也得到發揚。
血戰河西走廊失敗,由李先念等率領的西路軍余部進入新疆后,利用那里的有利軍事條件,培養出了一批特殊兵種骨干。據1939年9月鄧發回延安時向中央的報告中統計:學汽車的150人,學裝甲車的50人,學大炮的87人,學航空的42人,學無線電的34人,學軍醫、獸醫的12人,送赴蘇聯學情報的22人。這些人才為我軍在抗戰后期創建機械化部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川陜革命根據地由放牛娃到將軍的有吳瑞林、傅崇碧、王定烈等70多人。他們無一不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受到嚴格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成長起來的。
由于川陜革命根據地實行開明的選人用人路線,大批人才脫穎而出,并不斷成長、成熟,為擴大蘇區和取得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紅四方面軍和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對發展川陜革命根據地所作出的一項開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