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永寧
選舉工作中的高票情結,是在投票選舉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一府兩院”領導成員時,一些候選人對投票選舉結果存在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即期待選民或者代表對自己一致擁護、全體贊同,最好是贊成票達到100%,無一反對或者棄權。愿望實現了就信心百倍、勁頭十足,若有幾張反對或棄權票,就疑慮重重,患得患失,甚至鬧情緒。應當說,這種高票情結是非理性的,對工作弊多利少。
有位哲人說過,“如果所有的人都贊成你,你不可能是最優秀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反對你,你也與優秀無緣;只有在既有人愛戴你敬重你,同時也有人討厭你鄙視你之時,你才有可能是最優秀的。”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新的職業領域和社會階層不斷出現,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利益訴求也越來越多樣,“和而不同”是這種現象的最好表述。在一定意義上說,換屆選舉工作中,各候選人實際上是在接受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和不同利益訴求人的挑選,選民和代表對候選人投出的一票,包含著他們對候選人品德、才干、業績、作風等方面的評價,這種評價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那么,強求高票甚至全票當選是不現實的。
高票情結會產生不良導向,貽誤工作。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黃金機遇期,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改革攻堅期。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就是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高票情結的存在,會使候選人凡事“三思而后行”,顧慮眾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獲得選票而在工作中繞開矛盾,回避問題,多栽花,少挑刺,樂于充當老好人。特別是在困難和問題比較多、矛盾比較集中的地方或部門,改革勢必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必然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障礙,如果大家都患得患失,怕得罪人,矛盾就難以解決,改革就難以推進,機遇就擦身而過,事業就難以持續發展。高票情結還會分散人干事創業的精力,使人急功近利,作風飄浮,干事追求短平快,求顯績,甚至違背發展規律,搞花拳繡腿,作表演秀,那些打基礎、利長遠、促民生的事就難得有人問津了。
正因為如此,我國選舉法、地方組織法等法律規定,直接選舉人大代表時,選區全體選民的過半數參加投票,選舉有效,代表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間接選舉人大代表時,代表候選人獲得全體代表過半數的選票時,始得當選;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進行選舉和通過決議,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等。這就是我國人大選舉中的“過半數”原則或者叫“弱多數”原則,它表明,在選舉合法有效的前提下,候選人獲得的贊成票只要比反對票與棄權票之和多出一票,即贊成票-(反對票+棄權票)>1時,就得當選。法律之所以規定“微弱多數”而排除“大多數”、“絕大多數”,解讀其中蘊含的深義,應該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選民、代表和候選人客觀、理性地認識和對待投票選舉結果,為實踐中高票和全票可能產生的誤導設防,并鼓勵干事創業者、仗義執言者、勇于改革者,真正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
糾正高票情結,關鍵是要解決認識和心態問題。我們有必要在選民、代表和候選人中普及這樣一種觀念:民主是個好東西,但高票或者全票當選未必就說明當選者最優秀、最杰出。只要獲得過半數的贊成票,你就是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