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生
泗洪:民間借貸兩面觀
李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生
發生在江蘇泗洪縣的一場高利貸悲喜劇,不僅讓無數投資者的上億積蓄成就了一個“寶馬鄉”的虛名,也讓我們看到了民間借貸的兩張面孔。
一張面孔以泗洪縣高利貸危機中的借貸為典型,投資者對投資項目基本上缺乏考察,其所作的決定完全建立在聽信自己親友的勸說上,寄希望于一夜暴富,在整個投資過程中也缺乏法律意識,不僅不要求擔保,往往連借條都不打,一旦有事,血緣、親緣等關系又和借貸關系相連,剪不斷理還亂。這張面孔我們姑且稱之為“傳統個人型”。
一張面孔則以民間借貸最為發達地區之一的上海、浙江民間借貸公司的業務為典型。在這里,投資者的資金多交由專業的信貸公司運作,而公司對于投資對象的貸款項目、投資風險都會經過詳細的考察,在決定借款后還會要求相應的擔保,整個流程頗有一套規則可循;除去某些高利貸性質的不法公司外,也有許多公司對利息的追求相對適度,在銀行銀根緊縮的今天,它們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必不可少的融資之路。但鑒于它還處于發展、試驗階段,這張面孔我們可稱之為“過渡公司型”。
在對于民間借貸市場法制化的呼聲漸高的今日,在面對兩類民間借貸產生的法律糾紛時,不宜采取“一刀切”的處理辦法。
“傳統個人型”的民間借貸中,一旦涉及投資,其盲目性遠較“過渡企業型”為高,因此給予大小“爪王”上下其手的空間非常之大,眾多投資者的血汗錢多化作了少數人揮霍“炫富”和巧取豪奪的資本,刑法中的集資詐騙罪當為后者設;而對于非“爪王”的投資者之間的借貸關系,也有《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等規則可循。簡單說,處理這一型的法律糾紛,司法庫中已有足夠的武器。
“過渡企業型”的民間借貸則處于“妾身未明”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它作為市場經濟發展而催生的“自發秩序”,在現實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法律上沒有相應的特別法保障,使這些借貸中產生的種種糾紛難以得到合法解決。
事實上,隨著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國有銀行收緊貸款,本來就融資難的中小企業只能轉向民間借貸,民間借貸量的增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看不到它的積極作用而一味將其看做是擾亂金融秩序的洪水猛獸,既有失公允,也會導致相當重要的一大類經濟活動處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因此,在區分兩類民間借貸類型的不同的基礎上,我們應當依法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打擊非法高利貸企業和集資詐騙的組織、個人;更應當在立法、修法上,承認民間信貸企業在金融秩序中的積極作用,這才是民間借貸更亟待喚起我們關注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