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薔生
請辯證看待仇富現象
文/施薔生
近期,滬上某知名教授的大作“仇富是中國社會怪現象”引起我近一個月的沉思,并感到一定要用文字寫出來向這位尊敬的學者請教。因為其文章中的兩個觀點,我有些不敢茍同,如果不辯論清楚的話,我認為對社會觀念的引導會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他認為,現在的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并將其概括為:員工仇恨老板、學生仇恨老師、病人仇恨醫生、接受社會幫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他列舉前不久的楊瀾“詐捐門”事件來論證。
“仇富現象”果真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現象嗎?就在我讀該學者大作時,媒體傳來美國“占領華爾街”的新聞報道。10月15日的《聯合早報》報道:“占領華爾街”運動從美國紐約市起始,之后一股洶涌的抗議浪潮不僅席卷全美多座城市也不斷向全球推進,現已橫越大西洋,涌向亞太地區;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多個城市的民眾計劃舉行集會與美國相呼應。引起這個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金融寡頭或大型企業超級壟斷造成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對金融衍生產品泛濫所造成的金融危機,始作俑者對之不承擔相應責任等。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加快發展,許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越來越帶有國際性。“仇富現象”也成為世界性共象。但是,這種“仇富”并不是對待所有的富人都仇恨。而主要是對那些帶有嚴重“原罪”暴富、炫富揮霍、驕奢淫逸、飛揚跋扈、欺行霸市的富人行為,進行仇視和蔑視。
就以最近發生的一些案例來說:廣西一個在職處級干部,以董事長身份坐擁數十家私營企業,運作十年波瀾不驚,近日因被舉報暴露了“處級首富”的身份。長春一名高三學生與人發生口角,結果被對方家長帶40余人乘奔馳車前來持刀猛砍后,不治身亡。對于這種駭人現象,難道社會就不應深惡痛絕嗎?
該學者通過對仇富現象的概括舉例后,竟然又得出這樣的結論:“過去,在人類文明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弱勢群體比強勢群體狠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
這就更讓人啼笑皆非了!據我粗淺理解,所謂現在的“弱勢群體比強勢群體狠的現象”,可能多數是指網絡上發生的群起而攻之的現象。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平民百姓,目前都是提心吊膽在過日子。出行怕被車撞,居住怕遭樓塌,飲食怕被污染,生病怕被誤診。買不起小汽車的,坐地鐵擁擠不堪,騎自行車的在大馬路上受到限制。
更有甚者,那些為了維護最后居住權利、不愿搬遷的百姓,有的悲憤自焚以死抗爭,有的竟被推土活埋。我們如果對這些弱勢群體當前生活現狀熟視無睹,冷眼旁觀,而僅僅以網絡輿論強勢現象,或者以社會上一些極端個別案例,就說“中國現在弱勢群體比強勢群體狠”,顯得過于輕飄而不負責任。
在具有幾千年封建專制傳統文化浸淫的中國,乃至一些東南亞國家,歷來是民被官壓、窮被富欺。一向柔順的國民,一般如果不是被生存或尊嚴所逼,是不會對上有任何不恭敬的舉動。
當然,我贊同這位學者的總結性的論斷:“商人和財富與我們當代所講的企業家和財富,不僅應該具有完全正面的形象和價值,而且還是實現社會道德不可或缺的載體,或者本身就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其所具備的財富或者知識,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也是我們期望“仇富現象”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進入“全民焦慮”時期,社會不公加劇不安情緒。網上針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與10年前相比是否嚴重滑坡?”的提問,1萬5千多位網友中,有86%認為有很大倒退,認為有一些倒退的有9.2%,兩者合計95.2%。如果我們的主流思想界還對類似“仇富現象”有不正確的看法,一旦指鹿為馬、是非混淆成為具有強勢話語權的普遍掌控時,這個社會就會到達崩潰的邊緣!
圖:陸小弟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
book=37,eboo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