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徽合肥上演了一起見義勇為事件。某加油站三位女工用柔弱之軀,從數十人的刀棍下護住一名奄奄一息的傷者,并撥打了報警電話。最終,打人者倉皇逃走,傷者獲救。不過,面對媒體采訪,女工再三要求記者不要將名字登報,不要拍攝正面照片。“我們不想出名,更害怕別人報復。”
當面不懼刀棍,事后擔心報復,女工的顧慮讓我們看到了見義勇為的另一面。對此。我們所能給予的除了贊賞,便是理解。一直以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較量都不是平坦大道,迎接正義之舉的不光有鮮花掌聲,還有斜刺里射來的暗箭。河南沁陽一個市民向警方舉報一起搶劫案,被出逃的嫌犯砍下雙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材料更是觸目驚心,在向檢察機關舉報涉嫌犯罪的舉報人中,約有70%的舉報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擊報復或變相打擊報復。
見義勇為時的俠肝義膽,是一種道德內化的本能反應。面對媒體時的低調謹慎,同樣是自我保護的本性需要。這絲毫不會影響見義勇為者的光輝事跡,反而讓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畢竟,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們不能苛責見義勇為者做“一命換一命”的置換交易,而將自己暴露在威脅之下。
路見不平一聲吼,在電光火石的一剎那,見義勇為者不會考慮自身的安危,也沒有時間念及日后可能遭遇的打擊報復。但不管當事人想與不想,怕與不怕,與見義勇為相伴的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突發事件好似一面鏡子,既映襯出見義勇為者的崇高,也折射出袖手旁觀者的渺小。我們如何迫不及待地褒獎英雄,也是因為英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沉默的往往是大多數。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見義勇為者的焦慮。恰恰是那些明哲保身行為的有力注腳。
誠然,社會需要英雄。但每一起見義勇為行為發生后,我們不能總是急于作批評或表揚的二元判斷,更要從深層次剖析這個群體的心態,找出解開心鎖的那把鑰匙。與其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缺乏好人的時代,不如說當下社會缺乏激勵做好事的土壤;與其在“社會轉型期道德滑坡”等問題上喋喋不休。不如認真反思如何消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
郁這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理解見義勇為者的擔憂。保護其不受打擊報復,也是對英雄的一種尊重。衷心期待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協力。從立法、資金、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為見義勇為者撐起堅實的保護傘,讓走到陽光下的見義勇為者沒有后顧之憂。當英雄不再是孤獨的斗士,無疑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見義勇為的行列中來,匯聚成正義的洪流。
■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