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達人”一詞充斥耳膜和視野。在網上“管理達人”“數字達人”“電影達人”“著裝達人”等撲面而來。達人何人?筆者受好奇心驅使,做了一點簡單的訓詁。
《辭海》中“達人”詞條將其解釋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左傳·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孔穎達疏:謂知能通達之人。”這一用法與現在網絡上的“達人”用法似有明顯的不同。于是又看了百度百科。其解釋為:現代的“達人”。多受臺灣流行用語影響,由日語漢字直接翻譯過來。總的來說,受漢語影響較深的幾個國家都曾經或仍然在使用“達人”這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經過長年的鍛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得到某個領域真諦的人。可以理解為在某個領域成為“顯貴的人”。總之,“達人”和“專家”差不多,只是換了個聽起來比較時髦的稱呼罷了。
古今“達人”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回想起來,最初接觸到“達人”一詞還是在大名鼎鼎的《滕王閣序》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在這里王勃列舉了李廣、賈誼等雄才大略而又命運多舛之人,而后引出“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座右銘,隨即又瀟灑地宣誓了“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高傲風骨和昂揚志向。可見,古代所謂的達人,多是馮唐、李廣、王勃一類,在本行業中可稱專家中的專家,卻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只好達人知命了。而現代的“達人”漫天遍野,所謂“專家”的門檻比諸古之賢達不知要低多少倍。由此,古達人差異漸漸浮出水面,最主要是取向不同——古代更注重人對于命運的承受和接納能力,而現代更注重人的興趣或特長,多流于技巧和娛樂。
那么,達人內涵的演變是如何完成的呢?
古代知識分子中既有劉禹錫、韓愈、范仲淹一類百折不撓、執著于政事的入世之人,也有不少像陶淵明、孔稚硅一樣寄情山水、飄然隱逸的出世之士。當然,像李白、王維這樣得志時人世,失意時出世,精神世界游走于儒道之間的也同樣不在少數。知識、能力有限。同時對自己的人生要求不高的普通人,或可以真正做到“茍全性命于亂世”。真正胸藏錦繡又恰逢明時。能夠盡展平生所學,最終又沒被“走狗烹”而得以善終的能有幾人?在中國古代。無論你是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作家、詩人。曠達是一門必修課。這也就無怪乎“知命”成為古之達人的重要標準。而當代中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稱盛世。教育地位的提升,網絡的勃興,讓人們的學習條件不知比古人好了多少倍,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達人似乎比原來要簡單了。而且,當今人們總體生活水準提高,選人一詞的內涵中。達觀之意漸漸隱去。顯達之意漸漸凸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