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是全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省轄市,也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信訪大市,共性信訪問題俱全,個性信訪問題突出,加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16.2萬移民遷安,全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場館建設涉及2000余畝場地征遷3000余戶拆遷安置,使各類社會矛盾碰頭疊加,信訪任務愈發繁重、信訪形勢異常復雜,穩定工作任重道遠。面對特殊的市情訪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上下奮發進取,以創新機制為突破、強基固本為支撐,下真功,求實效,形成了信訪總量逐年下降、越級訪量大幅減少、信訪形勢持續好轉的良好局面。2010年度,全市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1.6%、京省越級上訪量下降29.8%、赴京非正常上訪下降80.3%,為全省信訪形勢持續好轉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南陽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樹導向,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信訪的大氛圍
近年來,我們通過造氛圍、樹導向、創特色,為全市信訪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高位啟動。我們積極推行信訪工作“一把手”工程,兩年來連續三次召開了市、縣、鄉黨政主要領導參加的 “千人信訪大會”,統一思想,造勢加壓;在《南陽日報》開辟了“市、縣委書記談信訪”活動,市、縣兩級黨委主要領導說思路、談體會、見行動。各級黨政主要領導逢會必講信訪、帶頭接待來訪、親自督查信訪,已成為普遍現象和常態化模式。在黨政主要領導的示范帶動下,“一崗雙責”得到較好落實,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已經形成,信訪工作呈現出“四多”、“四快”的明顯特點,即,召開會議多、工作匯報多、檢查指導多、協調化解多,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快、黨委政府研究信訪工作快、基層整改提高快、重大上訪苗頭化解快。
上下聯動。強化直屬部門處理信訪突出問題的責任,市委、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市直部門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工作責任的通知》、《關于加強市級職能部門聯合接訪工作的通知》,職能部門認真履行職責,扎實做好職責范圍內的信訪工作。強化新經濟組織、新經濟成分的社會責任,與工商、稅務、金融等單位建立聯動管理機制,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范等社會榮譽評選方面加強審查,力促其做好職責范圍內的信訪工作。鼓勵基層積極探索,方城縣在鄉村建立“便民服務中心”,臥龍區龍王溝實行“村民自治小單元”,西峽縣“村干工資與信訪掛鉤”,唐河縣“便民法庭”等好的做法,激活了基層組織小“細胞”,促進了社會管理大穩定。
輿論推動。傳媒造勢,輿論給力,宣傳信訪。市委群工部原綜合調研科科長李海景同志因公殉職后,全國30余家主流媒體集中進行了宣傳報道,2010年4月4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時代先鋒”欄目予以報道,在全國全省引起較大反響,樹立了信訪干部無私奉獻的良好形象,激發了信訪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我們借助現代媒體,在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和南陽電視臺開辟專欄、舉辦講座,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群工部長先后14次就信訪工作“答記者問”并發表署名文章,宣傳法律政策,確立了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形成了社會關注信訪,群眾關心信訪,領導關愛信訪的濃厚氛圍。
二、創機制,探索破解信訪難題的新路
為破解南陽信訪總量大、越級訪量多的困擾,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意見》,從領導機制、工作機制、獎懲機制、保障機制四個方面制定二十項制度,抓創新,求突破,促進工作上臺階。
接訪機制得民心。我市創新并堅持黨政領導定期接訪、公檢法司“四長”和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接訪、“書記市長網上留言版”、網上受理和市長熱線“四位一體”的接訪模式,拓寬訴求表達渠道。市級領導周一公開接訪,縣、鄉領導天天接訪,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各職能部門分類定期接訪,現場答復、受理并及時回復群眾反映的問題,努力把群眾吸引在當地,有效減少了赴京到省的越級信訪量。兩年來,我市41名市級領導230余次接待群眾來訪840起7000余人,市公檢法司“四長”聯合接訪5000多人次。
事要解決強有力。站穩群眾立場,維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