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戰后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危機與轉型探析

2011-12-25 00:57:17
理論導刊 2011年10期
關鍵詞:政黨

潘 碩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戰后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危機與轉型探析

潘 碩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二戰后,德國社會民主黨為擺脫其反對黨的身份走向執政地位做出了三次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政策轉變,并結束了多年的在野歷史,從政治邊緣走向了權力核心。但上臺之后德國社民黨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頻繁的轉型嘗試并未使德國社民黨長久把持主要執政黨的交椅。對戰后德國社民黨三次重大轉型的分析有助于厘清現代歐洲政黨的危機與挑戰,為執政黨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德國社民黨;危機與轉型;理論創新;政策轉變;執政黨建設;啟示

一、戰后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三次重大轉型

1.從工人黨轉為(左翼)人民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馬克思、恩格斯親自指導下的世界上第一個在民族國家范圍內建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該黨仍然以工人階級政黨自居,從形式上看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其黨綱的基礎。一直到195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通過《哥德斯堡綱領》稱其“已從一個工人階級的政黨變成一個人民的政黨”,[1]這個黨開始變為改良主義的全民黨。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哥德斯堡綱領》也做了重大調整和修正:“民主社會主義是根植于西歐的基督教倫理、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上”,[1]這樣就摒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同時綱領稱“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一個思想自由的黨,它是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的人們的一個共同體”,[1]從而確立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正式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哥德斯堡綱領》進一步明確了德國社民黨上臺后的發展理念和施政政策:經濟領域,綱領主張調和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實行一種“混合經濟制度”,一方面接受了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改進國家福利制度,限制大企業壟斷,保證全民就業,保障公平分配等。社會領域,綱領強調工會在改善工人經濟社會生活中地位的作用,同時強調社會保險制度與個人的社會責任的掛鉤,并為公民的文化教育、宗教藝術、國際民主等權力提出了設想與規劃。

德國社民黨這次理論綱領的更新,改變了自身的政治形象,適應了新形勢變化。在此推動下,黨的組織力量不斷上升,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得票率逐漸超過其他政黨,于1966年結束了漫長的在野生涯,參加了大聯合政府,并于1969年成為主要執政黨,連續執政達13年之久。1969年上臺執政后的社民黨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也基本沒有突破《哥德斯堡綱領》的總體框架。

2.20世紀90年代的“新中間道路”

1982年,由于對國內經濟和就業問題解決不力以及執政兩黨分歧加劇,聯合政府破裂,社會民主黨下臺。下臺后的社民黨為了重新走向執政地位開始尋求新的出路,找到的方法是“新中間道路”。1999年6月,施羅德和布萊爾聯合發表了標題為《歐洲社會民主黨人前進的道路》的宣言。他們在聲明中說:“現在,幾乎所有的歐盟國家都由社會民主黨人執政。社會民主黨得到歐洲社會的普遍肯定,是因為他們思想的現代化,即不僅贊同社會公平,而且也贊同經濟發展和創新。這一思想的新標志,在德國是‘新中間派’,在英國是‘第三條道路’。”[2]實際上,以施羅德為首的社民黨在1998年聯邦議會競選綱領中就提出了“新中間派”的理論和政策,并明確表示了要依靠包括社會中產階級、手工業者、自由職業者、創業者等一切創造效益的人們一起組成德國的新中間派,共同為德國重新走向繁榮昌盛而奮斗。

這是繼《哥德斯堡綱領》之后的又一次理論創新。這次創新迎合了國內的各派系,終于使社民黨在其下臺16年后的1998年和綠黨組成聯合政府再次上臺執政。執政后的社民黨按照“新中間道路”的理論對德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和外交政策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經濟方面,為迎合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改革的方向定為“少些國家,多些市場”,主張創造一種經濟生活的管制和解除管制、社會生活的經濟方面和非經濟方面實現平衡的新的混合經濟;社會福利制度方面,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社會治理方面,社民黨提出要重新整合政府、市場和公民三種資源,搭建一個保持三方力量均衡并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公民社會。而在世界范圍內,社民黨傾向于推行以世界主義的理念為指導,建立民主、法制的全球秩序框架,革新歐盟,協調新形勢下的德美關系,運用人權問題使全球化問題和與之相關聯的國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全球治理戰略。

3.執政危機后的左翼回歸

“新中間道路”并沒有使德國社民黨穩坐主要執政黨寶座。2005年德國聯邦議會大選中社民黨已是岌岌可危,失去了幾個重要州的領導權,最終能夠與基民盟建立大聯合政府還要依賴與綠黨建立聯盟的機遇。在此期間,德國社民黨黨員大量退黨,選民支持率也不斷下降,社民黨內明顯出現了另外一種要求回歸左翼政黨的左轉聲音,這股力量醞釀著又一次政黨轉型。2007年10月28日,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漢堡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上通過了該黨歷史上的第七部黨綱、二戰后的第三部綱領——《漢堡綱領》。綱領在分析了當前時代形勢的基礎上明確了社民黨的基本價值觀和基本信仰:“自成立之日起,它就是兩個運動——工人的解放運動和應當戰勝集權國家的民主運動。……社會民主黨是作為工人運動的一部分而出現的。它為工人贏得了權利,進一步發展了社會福利國家,和工會一道使受歧視的無產者成為具有平等權利的、自信的國家公民。與其他政黨相反,社會民主黨一直是以國際主義和歐洲為導向的。”[3]綱領明確提出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心:“我們為著一個和平與公正的世界秩序而奮斗。……我們為著將經濟活力、社會公正和生態理性結合起來的持續進步而工作。……我們發展預防性的福利國家。我們寄希望于團結互助的公民社會的強大力量。”[3]可以看出該綱領的突出特點就是重新強調社會公正,并在綱領中保留了社會主義這一概念。這是社民黨在大聯合政府執政的情況下制定的,因而也是與基民盟彼此界定、確立自我形象的舉措。

同時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政治領袖們也表示出了希望左轉回歸的態度。德國社民黨工會領袖馬德赫斯·馬林認為:一個新的左翼,需要在國家和市場、增長和公正互助、分工和個人負責、民族國家和世界的新平衡中采取新的政策。他明確提出:第三條道路是一種使社會民主主義與市場自由主義相互結合的嘗試,是一種中間道路。如果社會民主主義要重新活躍,它就必須成為左翼聯盟的左翼政黨,代替“第三條道路”重新確定左翼政治的新方向。[4]德國社民黨副主席安德麗·納勒斯和英國工黨政治家喬恩·克魯達斯在他們起草的共同綱領《建設一個美好社會》中,毫不掩飾地亮明了其旨在替代“第三條道路”的目的和主張。他們認為: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條道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新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低估了缺乏調控的市場的破壞潛力。在市場引導之下的全球化框架內,經濟發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和富裕,但是“第三條道路”政策卻未能阻止社會的分化。經過為期10年的社會民主黨的政府之后,階級不平等依然是社會的決定性結構特征。[3]由此看出,德國社民黨內一批政治領袖開始重提社會民主主義的公平正義等傳統價值觀,希望重建與工會的伙伴關系,借此劃清與右翼政黨的界限,重塑社民黨的左翼政黨形象,以爭取在聯邦議會選舉中丟失的社會中下層選民的信任,再次參與到聯合政府甚至是回到主要執政黨的位置。《漢堡綱領》的通過以及之后德國社民黨的一系列動作表明德國社民黨正在進行著第三次轉型。

二、戰后德國社會民主黨危機與轉型的主要原因分析

1.為謀執政、突破創新的第一次轉型

第一,突破傳統左翼形象,擴大政黨社會基礎。二戰結束后,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下,德國經濟依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美國的經濟援助獲得迅速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產業蓬勃興起,一二產業則相對萎縮。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變導致了階級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工人階級隊伍縮小,一大批介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中間階層崛起并發展壯大,德國社會結構日益趨近于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社會。德國社會民主黨作為工人階級性質的政黨,工人階級始終是其最穩定的選民基礎,工人階級人數的急劇下降削弱了其選民基礎,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得票率始終無法取得突破,因而無法進入政府組閣。為了適應國內階級結構的變化、擴大選民基礎、謀求執政地位,德國社民黨經過長期的黨內爭論通過了《哥德斯堡綱領》,有意識地淡化了意識形態屬性,從一個工人階級的政黨變成一個聲稱代表全民的政黨。同時,社民黨適應形勢發展提出了符合廣大中間階層利益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混合經濟制度”等政策。綱領的更改和政策的轉向迎合了廣大中產階級,大大擴大了社民黨的社會基礎和選民支持面。在此推動下,社民黨的組織力量逐步上升,黨員人數從1955年的58.9萬上升到1965年的71萬,黨的選舉成績也不斷改善,聯邦議會選舉得票率從1957年的31.8%上升到1969年的42.7%,[5]并于1966年結束在野歷史成功走向執政地位。

第二,突破傳統理論觀念,實現理論政策右轉。德國社民黨的理論源頭——民主社會主義自產生以來就帶著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尋求生存發展的本色。民主社會主義在放棄暴力革命選擇改良主義道路之時就開始尋找新的社會發展道路。為適應形勢變化,民主社會主義曾轉變了它的道路選擇、指導思想甚至改變了其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目標。而此時的德國社民主黨面對現實困境為謀求執政地位主動做出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改變。在國內社會經濟形勢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條件下,社民黨固守的社會公正、國家干預以及所有制原則等思想已經難以應對時代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因而也難以對廣大選民產生吸引力,在實踐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碰壁,使得社民黨陷入了理論困惑之中,也導致其在聯邦議會大選中連續失敗。為反映和順應現實社會結構和選民結構的變化,社會民主黨邁出了極其大膽的一步,在指導思想、階級基礎、發展理念上都突破了以往所堅持的原則。

2.面對困境、尋求變革的第二次轉型

第一,社民黨自身的執政與發展困境。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德國經濟危機不斷,經濟增長緩慢,失業人數增加。社民黨一貫倡導的福利國家制度、社會市場經濟、國家所有制等政策措施的弊端顯現。同時,80年代以來以和平運動、婦女運動和環保運動為代表的社會運動浪潮也沖擊著德國社會,新成立的綠黨吸引了大部分社會運動的積極分子。這種形勢下社民黨內出現兩難政治困境:不接受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原則必然影響經濟增長,將使一些選民流向右翼的聯盟黨或自民黨;不接受環保和生態主義的觀念又會使大量選民流向綠黨。在偏向自由主義或者更加偏袒工會,堅持傳統還是大膽改革方面黨內發生了嚴重分歧甚至分裂。面對新變化的社會環境,德國社民黨并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案,現實的社會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失業使選民甚至黨員對其失去信任。大批黨員不滿意黨的方針、政策而退黨,造成黨員人數減少。社民黨鼎盛時期的1976年黨員人數超過100萬,此后便開始持續下降,到1989年蘇東劇變前尚有92萬,1994年降到了85萬,其后幾乎平均每月流失黨員2000人,1996年底已降至不足80萬。[6]與此相應的是社民黨在大選中屢次失敗,得票率也不斷下降。在1990年12月舉行的兩德統一后第一次聯邦議會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率由1987年的37%降至33.5%,為6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6]這也直接導致了1992年社民黨施密特政府的下臺以及社民黨在1993年和1997年的聯邦大選中連續失利。面對這些危機和問題,社民黨人開始反思并對其理論和政策進行了調整,促成了1999年柏林綱領的出臺。

第二,來自國內的挑戰。二戰后的高福利國家制度曾經造就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的空前繁榮,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基礎,使人們免于失業之后衣食無著露宿街頭的恐懼和厄運,它給資本主義制度吃了一顆定心丸,為資本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依靠高稅收維持的福利制度也養了一大堆懶人,增加了企業負擔,削弱了企業國際競爭力。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經濟整體衰退,德國經濟增長乏力,出現了“赤字財政”,勞資妥協政策失效,勞資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因而出現了嚴重的失業問題。財政無力負擔沉重的福利開支使社民黨的福利制度難以繼續執行。面對經濟增長乏力和社會保障體系虧空的困難形勢社會民主黨不得不做出調整社會福利的選擇。經過長期的爭論,社民黨提出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的路徑,要改變以前那種消極地向失業者和生活困難者發放救濟和補助的做法,通過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就業者自身抵御風險和進入市場的能力等途徑,在風險與安全、個人責任與風險間建立新的關系。簡言之,就是用削減福利的方法拯救企業,以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但是,此舉使得享受福利政策的社會中下層群體遭受了損失,這為以后社民黨在選舉中失去這部分選民的支持埋下隱患。

第三,國際環境的影響。首先,20世紀下半葉蘇聯東歐劇變對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社民黨不僅沒有從這個意識形態老對手的垮臺中分取“政治紅利”,反而受其牽連。蘇東劇變被保守派攻擊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徹底失敗與新自由主義的全面勝利,德國右翼政黨也順勢占據了輿論和政治的主動權并爭取了立場動搖的選民。其次,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原有的秩序和結構。從實質上看全球化還是以美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民主社會主義倡導的“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模式遭遇到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席卷對德國社民黨的生存和執政環境造成強大沖擊。歐洲各社會民主黨開始反思傳統民主社會主義路線,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再次,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是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全面復興的時期,除德國社民黨重新上臺外,瑞(典)、葡、英、意等國的社會黨都先后在競選中獲勝,重新走向執政地位。歐盟15國中有13個國家都是由左翼政黨單獨執政或聯合執政,出現了被政治家們稱為“粉紅色歐洲”的奇特現象。這為德國社民黨探索新型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面對以上新形勢,20世紀末英國工黨首相布萊爾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主張,德國社民黨主席施羅德則提出了“新中間道路”與之呼應。

3.無奈左轉、退回傳統的第三次轉型

第一,黨的組織力量的衰落。二戰后的50年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兩次重大轉型都是向新自由主義靠攏的右轉行為,它曾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功走向執政地位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持續右轉甚至實施了右翼政黨想做而不敢做的改革后卻讓社民黨與右翼政黨界限越來越模糊,也使其失去了相當大一部分忠實的黨員和社會中下層階級對其政策的支持。在此期間,德國社民黨的黨員人數和黨員結構、選民數量和選民結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黨員數量下降;黨與工會關系疏遠,黨員中工人比重下降;黨的選民結構老齡化,社民黨在2005年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的支持率為34.12%,60歲以上的老人構成該黨最主要的支持者。[7]這一結果意味著社民黨選民基礎的進一步喪失,對社民黨來說是一個嚴峻挑戰。政黨組織力量的衰落迫使社民黨不得不對自身所走的路線進行反思。

第二,德國政黨格局的演變:左翼分化,右翼增強。2007年6月左翼組織“選舉替代”和民主社會主義黨合并成立了德國左翼黨,徹底改變了德國的政治版圖,對德國政治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德國左翼黨的成立使德國的主流左翼政黨增加到三個:社民黨、綠黨和左翼黨。2005年大選時期,德國南方洪水使人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伊拉克戰爭也使民眾對和平問題更加重視。而此時,社會民主黨選擇的競選合作伙伴正是倡導和平和環保的綠黨,在此次選舉中社民黨占盡與綠黨聯盟的優勢得以與綠黨組建聯合政府。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也對地方選舉造成重大影響,反核的綠黨大獲全勝。綠黨在巴登符騰堡邦的得票率增加一倍,為24.2%,社民黨得票率為23.1%,綠黨可望與在野的社民黨合作取得該邦政權,這將是德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由綠黨在一個邦執政并且出任邦長。[8]左翼政黨的分化進一步分散了原社民黨的選民支持面,而此時的基民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合作建立了右翼聯盟。左翼分化、右翼聯合促使德國社民黨思考化解危機的新方法。

第三,國際金融危機的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西方社會經濟造成重創。當西方思想理論界和政壇普遍認為這將是新自由主義的終結、社會民主主義的機會來臨之時,西方社會黨(社會民主黨)表現不佳,在多數選舉中落敗。以英國工黨和德國社民黨為代表的西方社會黨在選舉中的群體失利與其實行的“第三條道路”不無關系。德國社民黨以私有化和政府放松管制為著力點的“新中間道路”改革并沒有達致繁榮穩定、長期執政的目的,作為左翼政黨的社民黨從理論到實踐與右翼界限越來越模糊,并且在和右翼政黨組建大聯合政府的情況下,左與右的色彩更加淡化,這使得社民黨的黨員及其支持者陷入了身份認同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開始復興,社會民主主義倡導的社會公正、正義、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等價值觀再次被推崇,各國社會黨也紛紛回歸傳統價值觀,重提社會民主黨的傳統發展理念并宣稱要將其轉化為施政政策,這些都堅定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左轉的傾向。

三、德國社民黨轉型的啟示

1.改變的底線:堅持傳統價值觀基礎上的現代化改革

縱觀二戰后德國社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社民黨的發展理念和政策實踐一直在變。這種變化是基于德國現實環境和國際環境的變化作出的反應,在一定時期順應了時代發展,改善了黨的生存條件,有助于黨的發展壯大。然而從本質上看,德國社民黨是西方國家中的一個左翼或中左翼政黨,應該堅持左翼政黨最根本的原則。例如,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保持與工會的伙伴關系、與右翼政黨劃清界限。但事實上,為了尋求執政地位,德國社民黨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其理論方針和執政政策,左翼角色和定位越來越模糊。顯然,德國社會民主黨已經轉型,從一個工人階級以及左翼力量的代言人轉變為聲言代表全體人民的黨。這樣的轉型在短期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曾經讓社民黨走上了執政的位置,然而日益淡化的身份特征已經使其與傳統的工人階級越來越疏離,2009年德國社民黨最終在嚴峻的社會經濟形勢和失業壓力下走下執政舞臺。

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是給了不斷被自由主義馴化的社會民主黨一記狠狠的耳光。2009年的歐洲大選的結果是社會民主黨全面落敗,右翼政黨集體上臺。不斷向右翼獻媚的社會民主黨不僅沒有討好上層階級,反而丟失了傳統社會中下層力量的支持。社會民主黨由于自身階級定位模糊、意識形態的淡化、階級屬性的抹煞最后讓自己變成了四不像,民主社會主義越來越沒有什么可以堅守、越來越沒有什么不能改變,只要是為了執政沒有什么不能修正。從1919年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分道揚鑣以來,從伯恩斯坦奠定“運動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理論開始,就注定了民主社會主義陷入改良主義的深淵。從1919年改變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從暴力革命轉為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議會斗爭的改良主義,到二戰后放棄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再到最終放棄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目標,仿佛社會民主主義沒有什么是不能改變的。在改變了一切調整了一切最終卻要靠退回民主社會主義原有的左翼特色才能重新找回身份認同的時候,人們不得不反思,在庸俗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下,還有什么底線不能喪失,還有什么東西不能丟棄。

2.轉型的力量:始終保持與政黨階級基礎休戚與共的關系

從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轉型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次次自由主義化的過程中,社民黨在一步步脫離群眾,脫離其生存發展的主體——社會中下層階級。德國社民黨二戰以前一直標榜自己是工人階級的政黨,而在1959年通過《哥德斯堡綱領》之后改成代表全民的人民黨,這個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它或許只是為了謀求執政地位的實用主義考慮。在德國的選舉制度中,要爭取占人口大多數的中間階層的選民就必須突破工人階級的狹小范圍擴大其社會基礎,所以要改工人黨為人民黨,那樣才會在選舉中得到占社會大多數的中間階層的支持。上臺執政后的德國社民黨代表的是哪些階級或階層呢?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明鏡》周刊專欄撰稿人弗蘭茨·瓦爾特認為:德國社民黨在1969年上臺執政之前的黨員成分以社會中下層的工人為主,20世紀60-70年代在上臺以后社民黨推進的教育改革實現了社會的繁榮。……通過勃蘭特總理和施密特總理時期的教育改革,專業工人的上層獲得了歷史機遇。從此,這個以前由工人、礦工和印刷工人組成的政黨日益成為由教師、管理職員、社會工作和平等問題專家組成的“新中間”的政黨。從前,人們接受社會民主黨的光環,是因為它的黨員、干部和議員本身就來自較低的階級,在政治上不屬于具有社會影響的階層。然而,這種狀況也徹底改變了。這恰恰標志著社會民主黨歷史上決定性的轉折。[9]根據弗蘭茨教授的分析,德國社民黨黨員的結構改變,工人階級人數已經大為減少,而社會上層人數已經占到一半以上。那么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左右社會權力和財富分配原則,社民黨的實踐政策也必然會向社會中上層利益傾斜。毋庸置疑,社民黨已經無法真正代表工人階級。雖然作為左翼黨,工會和工人階級仍然是其最主要的選民基礎,但從2009年的選舉結果可以看出,在它逐漸疏離工人隊伍的同時,工人也越來越不認可它了。德國社民黨近年來面臨的黨員人數減少、黨員結構老齡化等問題讓我們有理由反思有關現代政黨職能和建設的問題。政黨應該在自己和人民之間建立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正如毛澤東在回答黃炎培如何擺脫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問題時所言,一個政黨只有始終保持與人民的密切關聯才能永葆生機。

3.政治的鐘擺: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擺脫的怪圈

西方政黨格局中左、右色彩淡化,左、右翼政黨輪流上臺執政,左、右翼政黨博弈或聯合是否有什么規律可循呢?左翼政黨執政后不斷右靠,宣稱自己是代表全民的黨,吸收了自由主義的市場化原則;右翼政黨上臺執政后則向左靠,宣稱政黨也代表社會中下層群眾的利益,保障中下層階級的就業和福利。然而,那些走上了執政地位的政黨卻沒能真正做到政策惠及全民。實行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政策,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競爭的環境下有利于資本運作,卻不利于社會中下層群眾的生存發展;實行政府管制的宏觀調控,高稅收的國家福利制度,保證了社會財富分配結果的公平,卻容易造成財政赤字經濟蕭條。“第三條道路”強調要中和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走中間的一條道路,實行一種積極就業的福利國家制度,把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結合起來。然而,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進行過多次博弈,西方經濟卻始終在一次次的經濟危機中左右搖擺。經濟危機、市場失調時要政府管制力挽狂瀾,政府干預過多而效率低下、經濟停滯時市場又要大行其道。所以左右搖擺在歷史上不斷重演。馬克思早就揭示,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本矛盾不解決,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所以,無論是“第三條道路”,還是“新中間道路”,無論提法多么完美多么無懈可擊,最終都無法擺脫政府干預、經濟乏力——放任市場、活力迸發、社會經濟無序——政府干預的怪圈。200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新中間道路”沒有留住選民手中的選票,經濟的衰頹和大規模的失業使執政的社民黨再次下臺,連與基民盟一起組建大聯合政府的機會都喪失掉了。同樣2010年的英國大選,英國工黨也不敵保守黨被迫下臺。由此可見,“第三條道路”也是個神話,是個實用主義方法論指導下的歐洲社會黨宣揚的口號。在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很多問題,包括許多涉及全人類的全球性問題是無法根本解決的,歷史必將用一個更加美好的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社會民主黨徹底放棄了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選擇,這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效仿的。

[1]德國社會民主黨綱領匯編[G].張世鵬,譯.殷敘彝,校.2005:11.

[2]鄭伊倩.歐洲社會民主黨人的前進道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0,(3).

[3]德國社會民主黨基本綱領(漢堡綱領)[J].張文紅,譯.殷敘彝,校.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7,(4).

[4][德]馬德赫斯·馬林.代替中間的方向[J].新社會,2009,(6).

[5]何強.德國社會民主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探析[J].學術論壇,2008,(10).

[6]王學東,陳林.九十年代西歐社會民主主義的變革[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23.

[7]張文紅.人民黨緣何失去人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4).

[8]聯合報:德國掀起“政治核變風潮”[EB/OL].http://www.chi nanews.com/hb/2011/03-29/2937916.shtml.

[9][德]弗蘭茨·瓦爾特.德國社會民主黨轉型后面臨的挑戰[J].國外理論動態,2007,(11).

D751.664

A

1002-7408(2011)10-0103-04

潘碩(1989-),女,山東滕州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

[責任編輯:孫巍]

猜你喜歡
政黨
巴西主要政黨黨的標志概觀
當代世界(2022年7期)2022-07-25 11:58:58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世界政黨與國家治理叢書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政黨協商有效嵌入公共決策的三維分析
立憲主義與政黨——以法國為例
吉爾吉斯斯坦政黨制度研究
公民社會與政黨共建的探索
精品(2015年8期)2015-01-03 08:08:05
國外政黨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述評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天天操精品|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91在线高清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1精品视频网站|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一级片|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日韩麻豆小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91色国产在线|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欧美日一级片|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欧美啪啪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久久综合色88| 久久青草热|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久久香蕉国产线| 亚洲欧美极品| 丁香六月综合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91麻豆国产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99久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91|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