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鵬,郭耀武
(1.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安710127;2.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軍事安全保衛系,西安710068)
重建青少年的精神家園
——基于西安市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彭鵬1,郭耀武2
(1.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安710127;2.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軍事安全保衛系,西安710068)
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時代提出的緊迫課題,也是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有關調查表明,當前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諸多障礙與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源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找到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途徑與方法。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精神家園
當前,隨著社會上各種形式“國學熱”的出現,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這表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支持。然而,有關調查表明,當前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在對這些問題及其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傳統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資本,是民族自信與國家認同的核心。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不竭動力,也是世世代代華夏兒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園。當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空前地凸顯了文化建設與文化自覺的戰略意義。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多種原因,中國現代化進程之艱巨與復雜是其他民族難以比擬的,這尤其需要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與激勵功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文化理應成為國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然而,當代青少年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對象,他們的教育現狀如何,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怎樣,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有效方式又是什么,等等,這些緊迫的問題依然沒有引起應有的關注。2008年10月中旬,本課題組按照整體抽樣的方式選取西安市部分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學共200名在校學生,以現場閉卷書面作答的形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94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7%。
統計結果表明,有92%的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喜歡”或“非常喜歡”,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少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調查又發現,有59%的學生說不出或說不全“四書五經”包含哪些著作,87%的學生不知道“螳臂當車”等成語的出處,44%的學生不知道《黃帝內徑》是關于哪方面的書,21%的學生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這表明,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與他們的實際文化素養之間還存在很大距離,傳統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被問及對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態度時,有93%的學生表示“不滿意”或“不太滿意”。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太少、教育途徑單一、教育方式刻板、相關精品圖書少以及師資匱乏等。這表明我國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效果不是很理想。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外來文化沖擊的影響,也有傳統文化自身的因素。在歷史上,中國文化有一個逐步演變蛻化的過程。傳統文化自身的歷史蛻變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無疑是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教育衰落的根本原因。國人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面前,一步步地把落后的原因歸結到文化層面,認定傳統就等于落后和包袱,于是從政治界到教育界,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徹底的否定。
從現實來看,隨著當代全球化進程的深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文化沖突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強勢經濟體的文化往往也成為強勢文化,它們借助強大的經濟與技術力量逐步向世界各地擴展,吞噬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西方國家所謂的“和平演變”本質上就是通過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滲透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以及制度設計的缺陷,教育領域出現了嚴重的功利化、短期化的傾向,這無疑又在傳統文化與青少年之間設置了一道壁壘。事實上,從當代青少年來看,他們中的“洋風洋氣”已經十分盛行,他們崇尚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癡迷于西方的影視劇、動畫片、肯德基、麥當勞,卻對中國傳統的節日、藝術、飲食文化不屑一顧。這不由讓我們想到20世紀初國內十名教授聯名發表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中講到的一句話:“從文化的領域里面去展望,現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而中國的領土里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1]14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族獨立不僅僅是經濟與政治上的獨立,更是文化上的獨立與自覺。這就要求加強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保持民族的文化主體意識。
在當代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個性張揚,世界觀、價值觀日趨多元化。而處于東西方文化碰撞、傳統與現代轉軌的當代中國青少年,更是經歷著少有的內心迷茫與掙扎。在主流意識形態與嚴酷現實的夾縫中游走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心需要,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甚至徒增他們的反叛與對抗,致使有些青少年人格畸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教育實質是成人之道,是幫助一個人充分地展示人性的全部魅力與個性的全部潛能,成為人格完整、心靈安頓、胸懷天下的“大人”的過程。人文精神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理應在其中大放異彩。
首先,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文化,其主旨是追問人的生命本質,追尋人在世界中的價值支點,并通過塑造個人的某種理想人格來構建人的身與心、人與人以及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作為中國文化主體構架的儒道佛都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學理論,對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做人的意義等進行了全面的闡釋,表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崇高的精神追求。這一點在儒家表現得尤其突出。正如梁啟超所言:“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學問,舍人格主義外更無人生哲學。”[2]267在傳統文化的視野中,人是完整的人,是德行與智慧相統一的人。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入世與擔當”,積極入世、剛健有為、以天下為己任;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超世與游心”,自然無為、返璞歸真;佛教的理想人格是“出世與慈悲”,智慧解脫、涅槃寂靜。儒道佛的人格學說在差異中又存在著互補,其本質是相通的,都致力于尋求個體的身心、行為與外部世界的和諧貫通,最終實現真善美在人格中的統一。這在幫助當代青少年走出某些人格誤區,如自私冷漠、自我中心、浮躁享樂、缺乏責任感以及民族虛無主義等方面,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其次,幫助青少年凈化心靈,維護心理健康。由于社會轉型期競爭的加劇、壓力的增加等原因,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中國傳統文化里蘊涵著豐富的心性修養思想與心理調解方法,可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借鑒。中國的人文文化也是一種心性文化。與西方現代心理學對人性的機械化、碎片化理解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把人看成是一個由身心靈完整統一的整體,并側重從心性修養的角度實現心靈的安頓與人格境界的升華。在實現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的方式上,儒家主張以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心態理性地控制引發心理危機的內外刺激,解決心理沖突;道家以自然無為、儉嗇含藏、清虛自守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人生的困境,保持內心的清靜安寧,進而達到“載營魄抱一而無離”、“摶氣致柔如嬰兒”[3](《道德經》第10章)的真樸境界;而佛教則是以出世的精神看破世間一切虛假的苦難與執著,以因緣和合、因果報應的思想安頓心靈。這種收放自如的人生價值體系與心理自衛系統一直支撐著世代中國人的心理平衡,既為個體的有為進取、建功立業安置了穩固的價值支點,也為那些甘于寂寞或因挫折而遭受心理創傷的人們提供精神避難所,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心理障礙的產生。具體來講,中國傳統文化對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第一,培養良好個性,提高心理素質。正像祖國醫學所講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4](《素問·四季調神大論》)心理健康重在預防。良好的個性與心理素質無疑是防止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傳統文化形成了豐富的有關修身養性、存神養生的理論,其中有不少是關于個性養成和心理素質培養的。第二,培養堅強意志,增強挫折耐受力。對挫折的承受力和超脫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特色之一。孔子為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國卻處處碰壁,但他依然保持著豁達與樂觀的態度。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5](《孟子·盡心上》)這種既積極進取又潔身自好、保持心理和諧的處世態度,對于維護現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培養中和意識,增強自我心理調解能力。傳統文化中貴和尚中、樂天知命、因緣和合的思想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調解能力。
再次,培養青少年的生命意識,增強大我觀念。從哲學理念來說,中國文化建構的世界觀基礎就是生命哲學。在中國文化的視野中,宇宙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而是一個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生命體系。《易·系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6]就是說,宇宙乃是一個生生不已的生命系統,人的生命在根本上是與宇宙生命體相聯系的。個人存在的真正價值就在于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生命,并以此貫通和成就宇宙全體生命。“天命之謂性”,人性為天命所授,成為萬物之靈,人可以通過心性修養日新其德,實現小我與宇宙大我生命的整合,這既是個體存在的使命,也是個體生命的最終歸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人不但要為自己的存在負責,還要對天下眾生萬物擔負使命。儒家的贊天地之化育、成己成物,道家的返本歸根、常善救物,佛教的普度眾生、悲憫天下,都是這種生命意識的結晶。中國文化的這種胸懷與精神,對于解決當代人的“精神危機”、科技異化以及生態危機等問題都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同時也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大我”意識。
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們應立足長遠,遵循傳統文化的內在規律,從轉變觀念、改革體制等方面入手踏踏實實地做好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首先,應從民族復興與建設“精神家園”的高度認識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與這個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的。中華民族在近代遭受的欺凌最終演繹成中華文化的劫難,而現代中國的偉大復興則需要也必然帶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蘇。事實上,自20世紀末以來,中國大地上已悄然涌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的熱潮。從媒體各種相關節目的熱播到相關題材圖書的暢銷,從高校紛紛成立國學院到私塾重現、兒童讀經,從各地恢復祭孔到海外孔子學院遍地開花等,都表明曾經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正在回歸。經數代人摸索而形成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亦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對天下和平的訴求,對人格完整、心靈安頓的關注,正在引起全世界的重視,全球范圍內的漢學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這種文化復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表現與結果。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智慧,作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與歷史血脈,是不可能也不允許被割斷的。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每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把文化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一個沒有傳統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根基和靈魂的民族。從這種意義上講,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乃是對歷史潮流的自覺順應,對文化發展規律的主動把握。
其次,認真梳理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示其真正魅力。任何教育都應首先明確“為何教”和“教什么”的問題,這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等教育的根本問題。以上分析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其主導精神與“成人之道”的根本教育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誤讀與曲解。當前仍然有不少人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三綱五常”、君主專制乃至某些封建迷信劃等號。因此,傳統文化教育能否取得實效,最根本的一點在于它自身的精華和真正魅力能否被展示出來。傳統文化教育不能靠“運動”或強行灌輸,而要靠受眾內心的認同與接納,使人能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支點和精神家園的感覺。就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而言,當務之急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地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中優秀的符合青少年成長需要的部分梳理出來,并以適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方式加以呈現。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政府應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系統的研究外,還應充分依靠民眾的智慧與熱情,允許不同的聲音和方法存在,只有“百花齊放”,才有文化教育的春天。
再次,要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制度和人力、物力保障。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大多數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是喜歡的,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他們又不得不以升學為第一要務,根本無力顧及與升學沒有直接關系的傳統文化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些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之類的活動,但其結果也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還是我們沒有從舊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來。因此,國家應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將傳統文化專業課程作為大、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列入教學大綱,并作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徹底避免傳統文化教育淪為形式的可能。另外,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師資與教材建設。由于多年忽視的緣故,當前的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都迫在眉睫。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尤為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專業教師隊伍。國家應在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選拔程序,挑選出那些品學兼優、資質良好、有志于傳統文化教研事業的個體,施以專門培養,使之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脊梁。在教材方面,大陸教育界至今沒有設計出一套融思想性、可讀性為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國家教育部門應集中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借鑒包括港臺等地在內的相關經驗,編寫一套涵蓋從幼教到研究生教育的具有連貫性的權威傳統文化教材,同時鼓勵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的出版與使用,逐步促進傳統文化教材建設的繁榮健康發展。
第四,推動教育機構的多元化和教育方式的本土化。在當前學科壁壘森嚴、專業劃分支離破碎的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固有的經、史、子、集分科模式很難融入現行的專業與機構設置之中。而相比較而言,傳統的私塾、書院等教育形式則被證明是傳習傳統文化的較好方式。因此,應繼承優秀的傳統辦學形式,鼓勵民間力量加入傳統文化教育,以官辦或民辦的方式創辦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傳統文化教研機構,如中國傳統文化大學、國學院、國學班、國學中小學等,讓有興趣、有潛質的學生接受專業和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這些教育機構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應體現出傳統文化自身的特色。當前一刀切式的灌輸方法很難展現傳統文化的真實全貌,甚至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逆反。事實上,傳統文化在其長期的薪火傳遞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如傳道授業,做人與做學問相統一;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師率先垂范,身教與言傳結合;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溫故知新,學思并重;啟發誘導,寓教于樂等。當前應在繼承傳統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本土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五,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在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就傳統文化的本性而言,需要傳承者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都時刻浸染其中。事實上,中國向來都有重視家庭教育和環境感化的優秀傳統,并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家教方面還留下了無數類似家書、家訓之類的專著,形成了系統的家教思想與理念,如:注重對子女進行早期的家庭教育;突出“做人”的教育目標;主要以儒家的精神來教育和引導子弟的思想與行為,將儒家的人生哲理與價值體系從小植根于孩子單純的心靈中;突出“禮儀”與“身教”,如通過祭祀祖先、誦讀家規、以身作則等使子弟從小學會待人接物。這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當前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以及西方“兒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逐漸減少,親子關系日漸疏遠。另外,由于對傳統文化的長期疏離,社會上熟悉并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父母已經是寥若晨星,更談不上對下一代的教育了。所以,應通過廣泛地宣傳,開展類似“家長學校”、“家長傳統文化培訓班”的活動,首先在家長尤其是年輕家長中普及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家教價值才有可能實現。
此外,良好的社會道德、文化環境既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其重要目的。應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大眾傳媒宣傳、城市建筑設計、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等各個方面入手,構建一種濃厚的直觀可感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廣大青少年時時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之中。
[1]樓宇烈.中國的品格[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4]謝華.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G41
A
1002-7408(2011)01-0099-03
陜西省教育廳課題“中國傳統心理健康思想與大學生心理疏導機制研究”(09JK232)的階段性成果。
彭鵬(1973-),男,河南息縣人,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哲學與心理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郭耀武(1973-),男,河南內鄉人,西安政治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