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燦 白鈺 浙江中醫雜志社
春季起居養生
文/陳永燦 白鈺 浙江中醫雜志社
肝氣最不喜歡抑郁,肝氣如果不暢,人就會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容易發怒,并可能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等不適。因此要心胸豁達,目光遠大,不為小事所煩惱。尤其在春天肝氣旺盛的時候更應該如此。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煩或受到什么挫折,不必坐在家里,悶在心里,而應該走出家門,放眼自然,享受美好的春光,以舒暢自己的情緒。正如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所言:“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暢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外出旅游,探春踏青,沐浴在春光中,流連于綠蔭花香之間,或親人唧唧私語、嬉戲歌舞;或與友人談古道今、吟詩作對都是春朝樂事。此外,春季也有很多傳統的民間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拿放風箏來說,放風箏現在已經是比較時興的文體活動了,不僅中國人喜歡,漸漸也受到了國際友人的喜愛。從醫學角度講,放風箏不僅能起到鍛煉四肢肌肉,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對于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的人來說,放風箏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因為人在放飛風箏的過程中能放松情緒,恢復平靜心態,逐步養成遇事不慌、泰然自若的性格。另外,放風箏還可以緩解青少年的用眼疲勞,預防近視眼的發生。總之,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原則是舒展身體,調暢心情,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春季的白晝時間較長,天亮得越來越早,因此春天的早晨最好早起,放松全身,到室外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一些如散步、跑步、打拳、體操等鍛煉,充分呼吸新鮮的空氣,舒展肢體筋骨。春天也是人記憶力最好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因此要在春天制定好學習、工作的計劃,在學習、工作時要集中精力,把握好春天的大好時光,不可荒廢。
春季太陽照射大地的時間延長,地面的溫度逐漸上升,冰雪開始融化,在冰雪融化的過程中,要吸收空氣中大量的熱量,空氣中冷暖空氣的交換產生了風。這也是初春時節,春寒料峭的原因。春季的氣候整體是往暖的趨勢發展,病菌病毒也隨著“春風”而復蘇并繁殖。因此,我們在沐浴春風的同時,也要注意防寒保暖預防疾病。
我國養生家自古就重視氣候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并根據氣候特點指導人們的生活起居。如《攝生消息論》中說:“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春天氣候剛一轉暖,不要急急忙忙脫掉棉衣,免得遇上刮風下雨,氣溫下降,身體突然著涼而傷風感冒,這符合人體生理機能,并對機體耐受寒熱的調節有著積極的意義。根據天氣的變化,隨時加減衣服,對防病健身是大有益處的。
春季陽氣升發,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溫暖多風,適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傳播,如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這些病菌和病毒都容易在春天隨“風邪”侵入人體并可能蔓延。平時生活中,居室要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換下的冬衣、厚被都要拆洗干凈,曬透后再貯藏起來。注意居室環境的衛生,可以清除孳生細菌病毒的“溫床”,消滅傳染源。另外,在居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風油精,任其慢慢揮發,也可以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間,可用食醋熏蒸法,以殺滅病毒,預防傳染。對于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體質較差的人來說,增強耐寒鍛煉也是提高機體御寒能力的有效方法。具體方法依據個人情況而定,以戶外鍛煉為佳。值得提醒的是,鍛煉的開始最好選在春季,循序漸進,堅持到冬季,讓機體有充分的時間適應調整。如果寒冷季節開始鍛煉,汗出脫衣反而更容易感受外邪而患感冒,加重身體的負擔。另一方面,人都有惰性,天氣寒冷時鍛煉不容易堅持下來,這就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了。此外,必要時可以請中醫醫師開處方服用中藥,也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春天是一個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有些人冬季保健不當,過食辛熱,真陰內耗,陰虛火旺;或恣食肥甘油膩,痰熱內蘊,至春被風邪所引,向外發散,所謂冬郁而春發,就會出現頭暈眩脹、胸滿氣悶、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臟腑功能失調之癥。此外,春天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時節,對花粉、螨等過敏的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病人,也要避免接觸過敏原。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