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龍
股市治理 民生所系
□ 陳志龍
深秋未至,中國股市已是涼氣襲人。9月第一周,疲弱的股市一周8只新股發行,市場陰跌不止,在去年融資規模名聞全球后,今年以來中國A股IPO的上市節奏一路猛進。據權威統計,今年滬、深兩市上市新股已多達226家,首發募集資金達到2118億元,不論是融資金額還是數量,再次名列全球IPO榜首。美國股市經過200年的發展,如今才3000家上市公司,而我們“超英趕美”用20年的時間就躋身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
今年以來滬、深指數的平均跌幅在12%。而深受債務危機困擾的美國三大股指,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的跌幅分別僅為1.25%、1.73%、3.86%。在深陷歐債危機的歐洲市場,跌幅最大的英國股市今年也只有9%的下跌幅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以來,中國股市投資者權益保護始終是一個短板,市場圈錢功能無節制地被放縱。中國股市的每一輪熊市都與市場過量供給、供需嚴重失衡有關。
過去18年間,中國股市經歷的每輪熊市都將最有可能用于內需消費的寶貴資金耗散掉,長期來看也難以培育穩定的投資者,被套怕了的人一有機會就離場走人。長此以往,他們會加大對管理者公信力的懷疑,這種不信任感會在市場中日益形成疊加的滾雪球效應,使市場信心長期難以復蘇。
拯救中國股市需要標本兼治,救市是治標,治市才是根本。
過去十年,金價漲了5倍、樓價漲了8倍,茅臺酒漲了20倍,“所有的商品都在漲價,唯有股價不漲。”中石油、五大行基本都在高位上市,一上市就套牢了大批“價值投資者”。大躍進式的“圈錢”,使中國股市淪為一個只對圈錢者有利的吸金黑洞。數據顯示,今年53家券商共承銷保薦了220家企業IPO,承銷與保薦收入過百億元。沒有合適投資項目,巨額超募資金大多也沒被上市公司用在刀刃上,拿去買房、買地有之,用來還債、放高利貸有之。
步履蹣跚的中國股市,加快發展股指期貨等衍生工具后,又給國際投行的“黑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做空機會。去年國慶后,先是高盛狠下毒手向其核心客戶提供機密報告,清空所有的中國股票。這一消息當天重挫中國股市,跌幅逾4%,市場哀鴻遍野,釀成中國A股“驚天血案”。而面對各路做空中國市場的“新金融帝國主義”,我們若一味選擇沉默,未見任何警覺和實際動作,后果不堪設想。
五年來,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愿景下,中國股市卻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經歷了2008年一場崩潰性的斷崖式下跌,市值蒸發了十萬億,中國股市并沒有鳳凰涅槃。股市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飽經磨難的中國股市維系著逾億家庭的財富管理。如果這個市場長期沒有所謂的“財產性收入”,只是投資者“無償獻血”而沒有回報,就會拷問設立市場的動機和目的,更拷問管理者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一個能給投資者真實回報的資本市場才是健康的,如果無度索取,無止境地融資、再融資,只會讓市場日益式微,削弱其競爭力,使股民對長期投資失去信心。欣慰的是,在市場不斷創出新低的過程中,救市的呼聲漸強。拯救中國股市需要標本兼治,救市是治標,治市才是根本。
中國有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逾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國經濟需要一個健康、強大、穩定的資本市場。針對當下股市的孱弱現狀,需深刻反思其歷史成因,凝集各方智慧和共識;制訂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資本市場治市方略; 完善治理機制和市場基本功能,提高市場的內在質量,切實保護投資者的根本利益。同時,要高度重視新股發行、金融創新和市場實際承載能力的匹配和平衡,這樣才能讓市場休養生息,重塑市場信心。刻不容緩!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