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推廣民族品牌,賣場有責
——訪中華全國工商聯美容化妝品商會會長馬婭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化妝品行業,外資猛于虎。這是外界的普遍看法。
小護士、大寶、丁家宜……一個個國內化妝品行業知名品牌被外資收購或控股。在外資的緊逼之下,國內化妝品行業何去何從?國產品牌如何突圍?這些問題越來越被關注。
帶著種種疑問,3月22日,本刊記者專訪了中華全國工商聯美容化妝品商會會長馬婭。成立于1995年的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美容化妝品業商會,是全國性的美容化妝品行業組織。會長馬婭在在這個行業干了25年,深知國內化妝品企業的軟肋與不易,她曾多次呼吁加大對民營化妝品企業的支持力度,更加關注國內民營化妝品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民族品牌。
民生周刊:請你簡要談談國內化妝品行業的現狀,比如企業數目、人均消費、從業人員和市場空間等。
馬婭:國內化妝品行業在改革開放后開始起步,80年代中期才開始規范,有了生產許可證,目前有工廠3700多家(不包括從事化妝品銷售的企業),專賣店20多萬家,整個美容行業從業人員5000多萬。國內化妝品規模于2009年超過日本,躍居全球化妝品行業第三位,且每年的交易額在超過25%的速度遞增,可以說是發展迅速,且市場空間巨大。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化妝品人均消費1元,到上個世紀末上升為16元,目前接近100元,而發達國家則達到1000美元,可以想像我國化妝品市場可開發空間有多大。需求大,市場大,未來非常好。
民生周刊:正因為看到了國內化妝品行業空間的巨大,多年前外資品牌就開始布局中國市場。近年來關于國內化妝品行業被外資控制的聲音不絕于耳,對此你是怎么看的?目前國內化妝品行業一線品牌是否已被外資控制?
馬婭:外資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確實很大,現在我們大商場專柜幾乎清一色的是外資品牌。原因很多,首先是國外化妝品工業化程度高,起步也早,我們真正產業化才三十年,而人家已經上百年了。其次,外資企業實力雄厚,而國內民營化妝品企業因為起步晚,實力普遍較弱。另外,民營企業也沒有責任心去壯大民族品牌。但我并不認為國內化妝品行業已經被外資所控制。
“政府、社團、企業,還有百貨商場、賣場,都有責任推廣發展民族品牌。”
民生周刊: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國內化妝品企業該何去何從?我們該怎樣去塑造民族品牌?能否提供些建議?
馬婭:目前國內化妝品企業絕大部分為民營企業,這些企業能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政府應該給予支持,比如科技研發、信息化建設和減免稅收等。目前,彩妝香水被納入奢侈品,除了營業稅外,還有30%的消費稅,我們認為彩妝和香水應該跟日用品一樣,稅負限制了我們民營企業的發展。此外還有入場費、上架費等,大部分民營企業都難以承擔。
還有一個情況,我們所有的商場都把進口品牌放在第一位,這需要改變。在化妝品推廣的早期可以這樣做,因為馳名的國際品牌大家還是有信任感的,但是到了現在,商場還是沒有配合企業打造中國民族品牌的準備,這就是滯后。不能說純屬是市場行為,就把我們的民族品牌需要去占領的市場位置都給排除掉。
推動我們行業的發展,是需要社會的綜合力量參與的,政府、社團、企業,還有百貨商場、賣場,都有責任來推廣發展我們的民族品牌,否則的話,中國品牌走到今天,已經很難向前。由于商場的誤導,消費者認為放在后面的是二三線品牌,質量不好、不安全、價格便宜,所以消費者不一定去使用。其實我們很多國產品牌的質量都不錯。哪一天我們的民族品牌崛起,這里面也有賣場的一份功勞。
對于國內化妝品企業來說,一定要差異化競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我們自己的特長,比如我們的中藥材很好,在這方面就可加大力度。
民生周刊:不可忽視的是,目前行業還存在諸多亂象,有人認為這是行業標準不健全所致。目前化妝品行業是否缺乏相關的標準?
馬婭:標準是有的,關鍵是有些企業不去認真執行,比如整形醫院,本應該完全按照醫療機構的標準執行,可是有些根本沒有資質的機構也去做整形。一切都在發展,每個行業都是如此,我相信化妝品行業也會逐漸走向規范。
□ 編輯 尹麗麗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