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強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新時期潮州擴大對臺經貿合作的探討
馬 強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潮州自1992年立市以來,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當前,潮州進出口商品集中在陶瓷、服裝、機電、鞋類、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出口市場以歐美、亞洲為主,實際利用外資來源高度集中在港臺資本。
1.臺商實際投資和進出口比重較大。截止2009年底,潮州累計設立臺資企業183家,現存63家,實際利用臺資1.09億美元,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17.03%。2009年臺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13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0.95億美元,占全市“三資”企業出口總值的10.6%。
2.臺資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日美和東南亞,對臺出口增長明顯。臺資企業主要出口日本、美國、菲律賓、香港、印尼等國家和地區。2009年潮州企業(含臺資及非臺資企業)對臺進出口總值0.54億美元,同比增長39.4%;其中出口總值0.18億美元,同比增長65.1%。
3.臺資投資地域主要集中在饒平縣和潮安縣。潮州臺資企業中,饒平縣23家,占全市總數36.5%;潮安縣21家,占全市總數33.3%;其余分布在市直、湘橋區、楓溪區、市開發區。
4.小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臺資投資以陶瓷、農業種養、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玩具、木制工藝品等產業為主,投資規模多在20—200萬美元之間,用工人數在100—500人左右。
5.自購場地自建廠房企業較多。潮州臺資企業大部分是在1992年至1995年注冊登記的。在當時的政策和經濟形勢下,臺商大多購買或租賃土地使用權在30—70年之間,不但自建了與生產需要相適應的廠房,而且注冊了與土地使用權年限一致的經營期。這些企業在考察時看好潮州的投資預期,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在經營發展中也取得了相應經濟效益。
1.經營成本較高。近年來,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調整,特別是2007年起,國家實行內外資企業兩稅合并改革后,外商投資企業失去了原有部分政策優勢,如從2007年1月1日起,國家對土地使用稅的征收范圍擴大到外商投資企業,使外資企業的稅費增加。同時,由于潮州港仍未開通國際遠洋班輪運輸,很多臺資企業選擇在廈門或深圳口岸出口,運輸成本也相對偏高。再加上今年廣東再次拉大峰谷電價差距,高峰期工業用電價格上漲;另外,由用工難問題引起的勞動力工資提高等等因素,從客觀上增加了潮州臺商投資企業的經營成本,制約了企業發展。
2.投資規模偏小。潮州自然條件、傳統工藝、原料資源、工資水平等,較能適應和滿足臺資企業的發展需要,但總體上仍呈現出以小規模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為主的特征,產業結構偏于落后。
3.部分對國家政策依賴性強的臺商投資行業出現萎縮。前些年,國家大力鼓勵利用外資,注重量的積累,政策比較寬松。但近兩、三年來國家加強和規范管理,出臺了一些限制和禁止政策措施,使部分對國家政策依賴性過強的臺資企業經營受到了嚴重影響,有的企業甚至停止經營。如90年代中后期,潮州從事沿海灘涂海水養殖的臺資企業辦得甚熱,但自從國家出臺禁止進口飼料、化肥、種苗、藥物等政策之后,這類養殖業的外資企業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另外,隨著國家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臺資企業美美電池有限公司在運作上成本增加,出口值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4.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影響臺資發展。潮州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如配套市場建設方面,企業所需的原材料,特別是產品上下游原輔材料配套市場發展滯后,未形成完整的相關配套產業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臺商的投資選擇。在交通、環境整治方面,潮州臺商投資企業大多集中在鄉鎮,臺商投資者十分注重廠區及周邊環境美化和交通方便,但目前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企業周邊衛生環境較差,有的地方交通不便、經常阻塞,與臺商要求存在差距。在生活配套設施和服務方面,目前在臺商較為集中的地方文體活動場所不配套不完善,臺商在潮缺乏聯誼活動的場所。此外,潮州可用于招商引資的土地資源緊張,貨物集散能力和口岸通關能力不夠強,物流環境不佳,不利于臺資企業發展。
5.對臺投資軟環境有待改善。潮州在投資軟環境建設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臺商對當地少數部門的服務意識、親商意識、辦事效率等方面不盡滿意。在引進臺資的問題上,一些部門尚未從全局觀念的高度形成共識,有的認為引進外資是外經貿部門的事,臺商事務是臺務部門的事,未能達成“從我做起”、“全民親商”的共識。另外,一些部門對臺商政策宣傳不到位,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手續繁瑣、效率低,一定程度影響了臺商的投資信心。
1.廣東發展戰略安排帶來的機遇。一是2008年國務院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中提出“鼓勵粵東地區利用地緣、人文相通的優勢,發展對臺貿易,提高對臺經濟合作水平”。二是“雙轉移”戰略的實施加速珠三角制造業向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的轉移。三是“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戰略加快粵東地區的發展。四是《廣東對臺工作四年規劃(2009-2012)》的實施深化拓展了粵臺關系。五是國家和廣東省在粵東地區布局實施一系列重大工業項目和產業安排。
2.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帶來的機遇。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海峽西岸經濟區將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并在“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六項工作,即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推進海峽西岸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強自主創新。潮州作為廣東“東大門”,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城市,可切實把握海西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機遇。
3.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帶來的發展機遇。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后,雙方將有逾九成的貿易產品實施零關稅。一方面,大陸臺資企業可享受政策便利,既擴大對東盟出口,也會增加東盟國家對大陸臺資企業產品的采購。另一方面,潮州可利用自貿區便利的投資和貿易環境,推進與東盟經貿合作。
4.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帶來的機遇。正在商簽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便利兩岸產品流通,推進臺資來大陸投資,提升兩岸傳統產業合作水平,合作發展新興產業,共同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大陸臺資企業也因此有可能將產品賣回臺灣。
5.臺灣生產性服務產業的轉移帶來的機遇。臺灣已有過三波產業轉移。第一波是以輕紡行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波是以石化行業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波則是以電子技術行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臺灣正在進行第四波產業轉移,即生產服務行業向大陸轉移。潮州可憑借其優勢主動承接臺灣生產性服務產業和其它產業的產業轉移,并在電子信息、船舶、機械、有色金屬、石化、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的開發上加強合作,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新興支柱產業。
1.長三角地區城市競爭帶來的挑戰。以吸引臺資為例,據相關調查顯示,長三角依舊最受臺商垂青。大陸各地投資環境綜合實力,排名前三強的城市是昆山市、南京市江寧區、蘇州工業區,全部位于江蘇省,也均屬長三角的范圍內。其背后原因,一是長三角具備“內外銷并舉”的優越格局。即這一帶擁有上海港、寧波港等一系列對外通商大口岸,與國際市場溝通順暢。而在對內方面,這一帶通過長江,可以直接輻射整個長江流域的廣大內銷市場。與珠江三角洲臺商之主攻外銷、環渤海經濟區臺商之主攻內銷不同,多年來臺商在長三角總的經營樣態是“內外兼攻”,既做外銷,也爭取內銷,兩種業務旗鼓相當。二是長三角當地政府對臺商的親商政策。這方面尤以昆山為典范。昆山長久以來,把臺商當作共同創業伙伴,對臺商碰到的經營問題,能立即受理、盡快解決。該市主要官員手機對臺商24小時開放,臺商有事可立即通報。三是長三角具備上海產業體系帶動的完整產業鏈。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的龍頭,早已擁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加以技術人才充沛、居民消費力強、國際聯系繁盛,其實力足以擔當全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目前,長三角已建成了層次儼然、配套方便的產業體系。
2.周邊城市競爭帶來的挑戰。潮州與周邊城市產業同構現象突出,在擴大對臺產業合作方面面臨著周邊城市的激烈競爭。
表1 粵東四市的主要產業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一國兩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框架內,放眼全局,立足未來,通過擴大開放廣度和深度,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水平,創新合作機制,著力引導各種內外生產要素在潮州大轉移、大集聚、大開放,重點依托韓江創建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潮州港開發區創建產業轉移園區和外商投資高新園區,依托港口和海島創建對臺自由貿易區,依托近海創建海洋生態經濟區,要向園區要效益,向港口要支撐,向自貿區要突破,形成一種江海互通,內外資雙輪驅動,江、海、區、港一體化發展的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新格局,最終把潮州建設成為粵東、海西南翼、贛東南、臺灣南部地區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合作的結點和廣東率先實現對臺自由貿易的先行區。
兩岸雖已簽ECFA,但兩岸經濟體在經濟結構、發展水平、開放程度等各層面差異較大。這必將對兩岸整體層面的制度性經濟合作與一體化形成相當程度的制約。因此,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與一體化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一個可行的途徑與方式,就是在兩岸整體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制度性合作與一體化同時,在有條件的兩岸次區域層面先行先試較高程度的制度性合作與一體化。就廣東而言,可選擇潮州與臺灣距離最近的高雄之間先行先試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配置,先行推進自貿區建設,構建類似共同市場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一體化形態。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與臺灣 (可首選高雄市)銜接,爭取臺灣的支持和認可,并簽訂自貿區合作協議,創建自貿區合作會商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和信息互通機制,為對臺自貿區合作提供機制保障。
二是加快推進對臺直航貿易,增加海上直航集裝箱班輪的運力和航班,開通對臺海上散貨直航,全力擴大對臺直航航線,成為對臺“三通”主要通道。
三是積極對接高雄正在營造的亞太營運中心,融入以高雄為中心的離岸航運體系。
四是積極吸引國內和臺灣地區的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等企業進入自貿區發展,鼓勵潮州現有臺資企業,尤其是將產品回銷臺灣的企業進入自貿區發展。
五是積極對接臺灣市場管理體系,建起公平、開放、合理的市場經濟新秩序。
六是積極謀劃建設國家保稅石油儲備中心、臺灣農業科技合作試驗區、潮臺海洋養殖科技試驗示范基地。
七是創建潮臺旅游合作機制,積極發展郵輪和游艇旅游業。
八是簽發臺胞在自貿區內的長期居住證,構建臺灣水準的醫療體系、就業體系和社保體系,促進臺灣大學生和居民來自貿區就業。
九是創建離岸金融保險機構,建立與保稅物流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模式,特別是擴大人民幣、臺幣的自由進出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