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支持療法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生存情況,化療毒性反應方面的影響。方法:選取符合乳腺癌中西醫診斷標準的乳腺癌術后患者8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給予利血生片20 mg,3次/d;維生素B4片20 mg,3次/d;鯊肝醇片100 mg,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扶正消積湯治療,每日1劑。2組藥物均化療前2周開始服用。結果:統計學分析顯示治療組轉移率為11.9%,對照組轉移率為30.2%;治療組死亡率為6.98%,對照組死亡率為23.81%。治療組患者轉移率及死亡率較對照組比較顯著下降;毒副反應方面治療組亦較對照組顯著減少(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支持療法可以減少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復發、腫瘤轉移,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減輕化療毒性反應。
關鍵詞:乳腺癌根治術后;中西醫結合療法;扶正消積湯;化療毒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27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28-02
乳腺癌是導致婦女死亡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不斷快速上升,我國已達到54.77/10萬~60.00/10萬[1~2],接近發達國家的發病水平。腫瘤的轉移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乳腺癌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其中術后化療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化療又不可避免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重要臟器功能的損傷,免疫功能的紊亂等。雖然對癥治療的藥物層出不窮,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化療的毒性反應而中斷化療或延期化療或減量化療,影響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筆者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于乳腺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2005年3月~2009年10月在本院住院乳腺癌根治術后化療的患者,病理診斷為乳腺癌,Karnofsky評分≥80分,適合化療的患者。排除標準:男性乳腺癌;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兒童期
958bc464c2348dc4e7f0c17ccaaeed02e93419afe16ac4c83b1b4738991fc4a1(<18歲)乳腺癌;同時患其他腫瘤者;伴有嚴重心、肝、肺、腎臟器疾病不能堅持完成化療者。按照以上標準選擇符合者8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與對照組42例,2組在年齡、病理分期和化療方案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利血生片20 mg,口服,3次/d;維生素B4片20 mg,口服,3次/d;鯊肝醇片100 mg,口服,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扶正消積湯,組成:黃芪15 g,黃精15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當歸10 g,枸杞子10 g,炙龜板(先煎)20 g,炙雞內金10 g,雞血藤30 g,海藻 20 g,生牡蠣(先煎)30 g,水煎服,2次/d,飯后1 h服用。2組藥物均于化療前2周開始服用,至末次化療結束2周后停藥。2組患者化療4~6個療程,每個療程為3周。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1 2組患者生存情況觀察 85例患者均按計劃完成化療。隨訪至2010年10月,隨訪率為100%。治療組隨訪時間13個月~49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4個月。隨訪期間,有5例患者發現轉移,其中2例患者分別在術后第13個月和第19個月出現骨轉移死亡,1例患者術后17個月因對側乳房、肺及骨轉移死亡。余40例生存。對照組隨訪時間12個月~50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5個月,隨訪期間13例患者發現轉移,其中6例患者因骨轉移死亡,2例骨轉移合并肺轉移死亡,2例患者肝轉移死亡,余32例無瘤生存至今。治療組轉移率為11.9%,對照組轉移率為30.2%,2組患者轉移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4.276,P=0.039<0.05)。治療組死亡率為6.98%,對照組死亡率為23.81%。2組患者死亡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4.674,P=0.031<0.05)。
2.2 2組患者化療后的毒性反應比較 見表2。
3 討論
近年的調查表明,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每年新增病例達3%~4%,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并較西方國家提前[3]。外科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是術后的復發和轉移并不少見,有50%~70%的患者在單純根治及改良根治術后10年內發生全身轉移[4]。故即使原發灶較小,腋窩淋巴結清掃陰性、臨床早期的乳腺癌,術后也可能早期發生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影響其預后。術后輔助化療能顯著減低腫瘤轉移和復發。Oxford的薈萃分析顯示[5],任何化療方案與不化療相比,可以降低復發率22%,化療可使腋窩淋巴結陽性患者每年的復發和死亡的風險分別下降23.5%與15.3%,確立了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地位。但由于大部分化療藥物的治療量就是中毒量,無論何種化療方案,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毒性反應,如脫發、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月經紊亂甚至閉經等。
乳腺癌類似于古代醫學文獻記載的“乳疳”、“乳巖”、“乳癖”等。正氣內虛為乳腺癌復發轉移的決定因素,沖任失調為乳腺癌復發轉移的重要因素,余毒未盡為乳腺癌復發轉移的關鍵[6]。即所謂“養正積自除,祛邪助瘤消”的觀點[7]。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屬于“熱毒”,其在殺傷癌細胞同時,亦損傷人體正氣,消爍腎中真陰,導致氣陰兩虧,臨床表現白細胞計數減少,患者抵抗力低下,出現身困乏力、食欲減退、腰膝酸軟等一派虛象。
根據以上病機特點,筆者擬定了扶正消積湯,通過調整陰陽平衡,益氣養血,扶正除積,改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減輕化療的毒性反應,提高放化療敏感性及完成率,減少腫瘤的復發與轉移,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減少死亡率,延長生存期。方中黨參、黃芪可誘導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2等生成,提高機體干擾素水平,使腫瘤細胞DNA斷裂,使腫瘤細胞濃縮及凋亡,提高化療效果[8]。黃芪、黃精、黨參、白術、當歸、枸杞子等益氣、健脾養血,促進淋巴細胞轉化,調整T細胞亞群比例,提高NK、LAK細胞活性,調節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海藻、牡蠣軟堅散結,具有抑制腫瘤生長、轉移的作用。同時,中西醫結合通過減少毒性反應,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對化療的恐懼心理,穩定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何丹丹,王春芳,曹莉莉,等.上海市閔行區女性乳腺癌發病流行趨勢分析[J].中國腫瘤,2010,19(2):108~110.
[2]黃偉欣,王琳,曹曉焱,等.6982名婦女免費篩查乳腺癌情況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3):316~317.
[3]葛自新,張春輝,尤其邑,等.乳腺癌術后復發轉移的因素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3,25(9):531~532.
[4]朱先明,鐘志軍.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6):86~87.
[5]王明俊,李汝權,史海安.乳腺癌的藥物治療進展[J].臨床外科雜志,2000,8(5):306.
[6]陳麗珠,張培彤.中醫藥抗乳腺癌術后復發和轉移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10,19(1):49~52.
[7]林毅,唐漢均.現代中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53~788.
[8]耿旭紅,鞏曉紅,張利敏,等.參芪注射液在乳腺癌術后選擇性靶向治療中的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7):781~782.
(收稿日期: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