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耳針;失眠;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3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50-01
失眠中醫稱為“不寐”,是指入睡困難、睡眠淺而易驚醒、或時寐時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仍感倦怠乏力,嚴重者整夜不能入寐,白天思睡。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WHO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約有27%的人遭受失眠的困擾[1],筆者應用耳針治療失眠63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63例患者均來自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門診或病房,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為不寐[2]。男33例,女30例;年齡30~76歲,平均(53±3.6)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0 a,平均(3±1.2)a。
2 治療方法
磁珠貼壓耳穴,主穴:神門、腎、交感、皮質下、腦、心。辨證屬肝郁化火型加肝,肝陽;痰熱內擾型加脾;陰虛火旺型加耳背心,耳背腎;心脾兩虛型加脾;心虛膽怯型加膽。耳廓皮膚常規消毒后,用金屬探棒在有關穴區上找著最敏感點,用磁珠耳壓貼,對準所選之穴貼上,輕輕按壓,直至有腫脹酸痛即可。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5~6次,每次每穴位按壓20次,3天后換另1側耳穴磁珠貼壓,3個月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失眠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制定[3]。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到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3.2 治療結果 臨床痊愈40例,占63.49%;顯效12例,占19.05%;有效6例,占9.52%;無效5例,占7.94%;總有效率為92.06%。
4 典型病例
周某,女,56歲,退休工人,于2005年2月10日初診。失眠1年,加重3個月。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表現為近3個月來夜間入睡困難,晚上10點上床,勉強入睡后于夜間1點鐘左右醒來,且醒后入眠困難,伴多夢,心煩,倦怠乏力,面色無華,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納食無味,舌質淡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脈細弱無力,辨證屬心脾兩虛型。治以補益心脾,益氣養血,寧心安神。選穴:神門、腎、交感、皮質下。腦、心、脾。耳廓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磁珠耳壓貼,對準所選之穴貼上,輕輕按壓,直至有腫脹酸痛即可。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5~6次,每次每穴位按壓20次,3天后換另一只耳穴磁珠貼壓,3個月為1個療程,睡眠恢復正常,伴隨癥狀消失。
5 討論
失眠是以睡7jyYIWDwICPMRlbPWVXMqI/P6sPMOTyce4o0Lpst9Ik=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而不能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一類病癥。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失眠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給患者帶來長期的痛苦。長期服用鎮靜劑者甚至形成對該類藥物的依賴性。
《靈樞?口問篇》說:“耳為宗脈之所聚也”,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十二經脈均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圍,耳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連接。現代耳解剖上,三叉神經、枕小神經、迷走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耳大神經等在耳廓上都有分布,因此刺激耳穴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現代生理學研究認為睡眠調節與大腦中的5-羥色胺遞質,去甲腎上腺遞質,某些激素,神經肽密切相關[4]。刺激耳穴并按壓30 min后,患者血漿中的腎上腺素,多巴胺均明顯降低,可使交感神經處于相對抑制狀態[5]。刺激耳穴還能使大腦分泌調節睡眠的激素、遞質、神經肽等,并使其達到一定的濃度,不需要外源的鎮靜安眠藥,也可使失眠患者恢復正常睡眠。因此現代研究從解剖和神經生理方面證實了耳壓治療失眠是有其物質基礎的,是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Tay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