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醫急癥;厥脫;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255.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80-02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謂:“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薄毒霸廊珪?雜證謨》:“厥逆之證,危證也。”徐靈胎在評《臨證醫案指南?脫》中:“脫之名,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珠,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證,方名脫。”故厥脫之名包括厥逆及虛脫,是中醫中較為急危重的疾病。本科根據厥脫的辨證,分別予各分型實施護理,效果較佳,現總結如下。
1 診斷與分型
1.1 診斷 有外感、內傷、亡血或脫液的原因,如外感濕熱、溫熱、疫癘之邪,或七情勞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頻發,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現神情淡漠、但欲寐、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發紺、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氣息微弱或氣促息高等癥;脈沉細、脈微欲絕或不能及,血壓下降收縮壓小于80 mmHg,脈壓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時小于30 mL[1]。具備以上幾條即可診斷為厥脫。
1.2 辨證分型[1]
1.2.1 陽氣暴脫 體溫過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氣短息粗,舌淡,脈微細欲絕或不能及。
1.2.2 真陰耗竭 神恍驚悸,面色潮紅,口渴欲飲不解渴,尿少,舌光剝干枯無苔,脈虛數或結代。
1.2.3 邪毒熾盛 壯熱煩躁,口渴舌紅,苔黃燥,脈細而數。
1.2.4 氣陰兩虛 神疲倦怠,四肢欠溫或暖,口渴汗出,氣息微弱,舌苔薄,脈細數。
1.2.5 心氣不足 怔忡不安,汗出氣促,舌淡,脈細而促或結代。
1.2.6 氣滯血瘀 口唇青紫,皮膚瘀斑,舌暗紫,脈沉細而澀。
2 一般護理
2.1 病情觀察 對病情的觀察是搶救的關鍵,是幫助醫師制定搶救方案的依據。厥脫的病情觀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臟腑氣血盛衰外在的表現,病情危重者表現為神志昏迷,言語失倫,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滯者預后較差,神志清楚,語言清晰者預后較佳;②面色:面色是氣血直接在外的表現,面色紅潤者預后較好,面色蒼白、發紺、晦暗枯槁者,臟腑敗壞,胃氣已絕,預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為心之液,陽加于陰謂之汗,危重患者額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氣喘脈微者,是久病精氣衰竭、陰陽離絕、虛陽上越、津隨陽泄的表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則四肢厥冷,隨著血壓的恢復,肢冷轉溫,如難糾正,預后較差;④氣息、脈象:氣粗息高為實證,氣粗斷續者為假實,氣促細微者為肺腎之氣欲絕,氣來短促,不足以息,為元氣大傷,陰陽離決之危證;脈象微弱,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為陽氣衰微,無力鼓動,如若出現浮散無根,至數不齊,表示為正氣耗傷,臟腑之氣將絕,如若出現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則為陽極陰竭,元氣將脫[2];⑤血壓:厥脫患者血壓一般為80/40 mmHg,有的監測不到,需注意觀察血壓的變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脫較易糾正,小于100 mL者較難糾正。
2.2 辨證施護
2.2.1 陽氣暴脫 將患者平臥于床,不要隨意搬動,立即準備急救,做好特護記錄,建立靜脈通路,持續給氧,密切觀察體溫、呼吸及脈象,注意保暖,在用藥過程中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可予大劑量參附注射液靜推,同時針刺人中、內關、涌泉等穴位,醒腦開竅,并灸關元、神闕等穴,回陽固脫。根據病情需要調整輸液速度,初期200~300 mL/h,血壓回升,脈象增強,補液速度逐漸減慢;如脈微絕者,血壓持續不升者,繼予補液,加大血管活性藥物劑量。大汗淋漓者,鼓勵喝水,保持皮膚干燥,及時更換衣物,防止受涼,預防肺部感染及并發癥。
2.2.2 真陰耗竭 保持病室空氣流通,煩躁者,穩定其情緒,使其精神內守,陽密陰固。密觀小便量,小于30 mL/h者為血容量不足,快速補充血容量,加快輸液速度,并配合生脈針靜滴,益氣養陰及獨參湯分服,神昏者胃管少量鼻飼,神志清楚多飲者,甘淡涼潤之品如水果蔬菜汁之類可與之,忌食辛辣發散之品。
2.2.3 邪毒熾盛 此證患者多壯熱煩躁,施護時應注意監測體溫波動,防止高熱驚厥,遵醫囑適時予以降溫處理。煩躁者,應限制其躁動,防止跌撲墜床。陽熱亢盛,邪熱深伏,陽氣郁遏,可予白虎湯清熱,里熱清,陽氣宣,則陰陽和肢厥自愈[3]。熱必傷津,囑流質飲食并多飲水。予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劑血必凈注射液菌毒并治。
2.2.4 氣陰兩虛 保持病房的安靜、整潔,做好情志護理,解除其心理負擔,使其樹立信心。能進食者進食清淡、高熱量、富含營養、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忌食油膩生冷及辛辣之品。密切觀察其神志、面色、氣息、脈象等,防止其發展成為真陰耗竭、陽氣暴脫之危證。
2.2.5 心氣不足 此患者怔忡不安,為心氣不足,心失所養,為心系疾病中之重癥。此患者需給予持續吸氧,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流通,減少閑雜人員滯留,給患者足夠的休息時間。密切關注患者心悸、出汗、胸悶及胸痛的癥狀,監測患者脈象,如心悸發作、脈結代時需監測心電圖,胸痛發作時囑其禁食,平時予清淡流質飲食,并予服生脈飲,補益心氣。在治療過程中盡量控制輸液速度,防止發展為心衰,陰陽暴脫之證。
2.2.6 氣滯血瘀 在護理中,口唇青紫明顯者,需持續有效的吸氧,注意觀察病情,觀察出汗、脈象、氣息的改變,詳細記錄;脈象微欲絕者,可擴充血容量;腹脹明顯者,可予腹部熱敷,進食需予消脹行氣之品;疼痛劇烈者,針刺內關、膻中等穴,持續捻針,緩解疼痛;湯劑予以活血行氣治法,活血化瘀行氣。
概而論之,厥脫為臨床危重癥,時刻威脅著患者生命,中醫辨證認識厥脫,其治療方活法圓,隨證治之,療效較佳,在辨證的基礎上施護,特點是對各個證型的護理具有針對性,對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司.中藥治療厥脫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中國醫藥學報,1989,4(1):71~73.
[2]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67~70.
?。?]趙立軍,金東明.從休克談厥脫辨治[J].吉林中醫藥,2008,28(11):849~850.
?。ㄊ崭迦掌冢?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