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洗胃術;胃氣;護理
中圖分類號:R22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85-02
急救洗胃術是搶救經口攝入急性中毒早期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反復灌洗、抽吸、徹底排除胃內毒物的重要措施。
1 洗胃術簡介
臨床常用洗胃術有兩種方法[1],一種是口服催吐洗胃法,是患者自行口服洗胃液,通過壓舌板刺激引起反射性嘔吐,反復進行直至吐出液澄清無味為止。該方法簡便易行,適用于清醒合作非致命性非腐蝕性毒物中毒的患者。另一種是胃管洗胃法,是將胃管從口腔或鼻腔插入食管到達胃內,先吸出毒物,再注入洗胃液,反復進行,洗至抽出液澄清無味為止。
2 胃氣
胃氣是中醫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胃氣理論源于《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謂:“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五腑者,皆秉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有無,關系到人體生命活動及生死存亡。中醫學說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有如水磨,將水谷磨為食糜,下傳小腸分清泌濁,濁者系糟粕,下達大腸,經大腸轉化排出體外,清者即為精微營養物質,由脾運化轉輸五臟,遍布全身,化氣血精津,滋潤濡養機體,是支持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
張景岳認為:“夫胃氣關于人者,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侯,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若失,便是兇候。”《醫門法律》概括為:“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不食》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無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此理亦人所易曉也。”李東恒《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而諸病之所由生也。”《中藏經?論胃虛實寒熱生逆順脈癥之法》云:“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 “凡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這些文獻均強調了“人以胃氣為本”,并精辟地闡明了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3 洗胃術中胃氣的保護護理
接受洗胃術的患者皆因經口攝入毒物,毒物進入胃內對胃氣的損傷是毋庸置疑的,在洗胃中反復沖洗、嘔吐、過食生冷更加重胃氣的損傷;所以在洗胃術中應盡量用溫度為37 ℃~38 ℃的溫水或等滲鹽水,每次量控制在300~500 mL,總量控制在10000~30000 mL,電動洗胃壓力應保持在100 mmHg,注意保暖,并嚴密觀察患者洗出液的量、色、質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如出現腹痛、血性洗出液或休克等現象時,應立即停止洗胃,配合醫生搶救處理。
4 洗胃術后胃氣的保護護理
洗胃術后的患者,多數有胃部燒灼隱痛、寒冷、不思飲食、食之無味等癥狀,這是胃氣受損的表現。中醫學所講的胃氣包括了整個消化道的功能,因此,洗胃術后胃氣的護理也就是讓消化道處于一個較好的狀態,發揮氣血之源、后天之本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護理:
4.1 飲食護理 洗胃術后如有腹痛、洗出液為血性液體及休克等情況時應暫禁食;一般無特殊情況的患者應在術后1~2 h可進食少量的溫開水和少渣易消化的流質飲食,避免進食生冷、多纖維、味濃烈的刺激性食物[2],如不能吸煙、飲酒、飲濃茶,進食肥甘、辛辣、產氣的食物,進食的溫度不能過燙或過涼。患者在胃氣受損后應注意飲食的搭配。如有脾胃虛寒者,宜食生姜、胡椒等溫中散寒;脾胃虛弱者宜用紅棗、山藥、蓮子肉等輔助食療。胃陰不足者宜食百合、梨、藕、沙參、天冬、麥冬、蜜、牛奶等甘潤生津之品。氣滯不和者用金橘、蘿卜、橘皮等。當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時,也不要強食,食之不運,反損脾胃;在恢復期一定要仔細觀察病情,視脾胃功能恢復情況謹慎配食養病,病情緩解時,應盡早恢復進食,初期以米湯、果汁、藕粉等以保護胃氣。
4.2 藥療中胃氣的護理 在洗胃術后患者的治療中胃氣的保護十分重要,西藥以保護胃粘膜、解毒、抗炎及對癥為主;中藥在胃氣的保護方面有較大優勢,可根據對患者的望、聞、問、切,進行辨證論治而施護。如患者不思飲食,口干咽燥,遵醫囑選用益胃湯,藥用沙參9 g,麥冬15 g,冰糖3 g,生地黃15 g,玉竹4 g,具有養陰益胃之用。如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者遵醫囑選用四君子湯,藥用人參、白術、炙甘草、茯苓各6 g,有益氣健脾之用。如飲食不化、腸鳴腹瀉、四肢乏力者遵醫囑選用參苓散。如飲食少、體倦肢軟、便溏者遵醫囑選用補中益氣湯。如飲食無味、口苦舌干、食不消化、大便不調時遵醫囑選用升陽益胃湯。以上方劑均為健脾益氣湯,臨床運用中應根據患者年齡調整劑量,在服用中應詳細作好每次服用量、溫度的指導,在服用中應密切觀察服藥后消化道的情況,如有不適應及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另外在胃氣的護理中,還可根據辨證選用穴位進行針灸,常用穴位有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不容、梁門、承滿、關門、陽陵泉、期門、太沖、神闕等[3]。
參考文獻:
[1]鄭修露.護理學基礎[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06.
[2]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1.
[3]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4~160.
(收稿日期: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