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名醫經驗;學術思想;梁兵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01-03
梁兵主任醫師從醫40余年,治學嚴謹,博覽醫籍,博采眾長,通醫理、明方術、重整體、詳辨證、精用藥,療效好,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良多,現將導師學術思想初步整理概述如下。
1、熟讀經典固根本,潛心臨床出真知
導師認為:醫者仁術,性命相關。要很好地承擔起這項神圣使命,必須精究經典,博覽醫籍,精通醫理,夯實基礎,固其根本。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其以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思想為指導,通過人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形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陰陽學說概括了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各有其屬性,既對立又依存,彼此消長,相互轉化,處于恒動和相對平衡之中;五行學說則是用以說明物質間的相互關系,以此探討人與自然,臟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系,指導醫療實踐,并最早產生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之后,漢代張仲景總結撰寫出《傷寒論》、《金匱要略》,明清葉天士的《溫熱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和薛生白的《濕熱病篇》等名著,系統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四診”為方法,以“八綱辨證”為總綱,以“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為基本內容的辨證論治理論和天人合一、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中醫整體觀等兩大特色理論體系。中醫學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學派、流派競技登場,爭奇斗艷,古典醫籍浩如煙海,燦爛生輝,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毛澤東主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作為一個踐行中醫學的醫務工作者,應引以為豪。中醫理論博大精深,要學好它實非易事,必須刻苦學習。首先要打好基本功,具備讀譯古文的能力,熟讀精究經典,最重要的是四大經典及其他名著,精通醫理,融匯貫通,博覽醫籍,博采眾長,擴充知識,夯實基礎,堅固根本。其次是滔心臨床,有道“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是告誡臨床的重要性,就是要精心實踐,善于應用,善于總結,要把理性的東西變為自身經驗,成為真知卓見,有所發揮,有所創新,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真正掌握。
2、脾主運化司后天,調治諸疾需顧脾
腎為先天,脾司后天,脾胃需。腎陽溫煦才能發揮健運功能,然腎精之充盈需靠脾運化水谷精氣以滋養。兩者相互滋生,相互促進,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抵御疾病、促進康復之功能。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氣健運則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借助宗氣以布散營養周身,內而臟腑,外至腠理,無處不到。脾喜燥惡濕,以升為順,胃喜潤惡燥,以降為和,二者燥濕相濟,升降相因,相互協調以維持食物的消化吸收,供機體利用和能量儲備,為諸氣之所依,生命活動之所系,故稱脾為后天之本。《內經》云:“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名醫李東垣明確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這些均強調了脾胃的重要性。病有脾胃自患,也有他病及脾,因此,導師認為診治疾病時不要忘記脾,要時時注意顧護脾胃,舒展氣機,暢達內外,調和陰陽。治療用藥不要顧此失彼,傷及脾胃,如攻下太過、寒涼太過、燥熱太過、滋潤壅滯、峻逐破瘀等,均可傷及脾胃。脾胃自病時顯然重在治療脾胃,因證施治。他病及脾時,在治療他病的同時兼顧調理脾胃,如益氣健脾、或和胃化濁等,使脾胃健運,氣機暢達,對于祛除邪氣、促進康復意義重大。
3、生命活動氣體現,留人治病急固氣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一言其是構成物質之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生命活動依賴的物質基礎;而更重要的則是指臟腑組織及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動,是以氣的活動形式體現的,具備各種功能,包括神志、意識、思維,如五臟之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更直觀一點,如呼吸之氣,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氣動則生,氣停則亡。它是腎氣、心氣、肺氣協調活動,且與其他臟氣緊密配合,形成完整的動態生命體系。生命活動的強弱與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盈虧和臟器功能盛衰直接相關,其抗病機能也與氣緊密相關。《內經》云:“精氣奪則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氣虛是患病的內在因素,外因(邪氣)通過內因起作用。人體氣虛,神倦乏力,呈現一種衰弱病態,此時極易遭受外邪入侵,導致嚴重疾病。正虛邪入形成正邪博弈之勢,治療當扶正與祛邪兼施,要權衡輕重緩急、主次先后,此言之易而行之難,不潛心臨床、認真探究則難于把握。一般正勝邪去則病愈,正衰邪盛則病重。在病情危重之時,正氣欲脫,危在旦夕,這時急當補氣固脫,或補氣固本為主,祛邪治病相伴,稱為留人治病,如大出血,失血亡陽,緊急施以固氣攝血,補氣回陽,或許能轉危為安。只知祛邪,不知留人,氣絕后談何治病?導師對中風昏迷,肢體癱瘓或抽搐,汗出,大小便自遺等內閉外脫危重患者,有的是經西醫搶救數日,效不顯,家屬要求自動出院的;有的是未經住院搶救的,既無氧氣吸入,又無支持療法,處于危脫之中,患者家屬總是心中不了,轉求中醫施救。對此,醫者講明病情之后,取得家屬理解,解除施治的后顧之憂,即可輕裝上陣。導師的救治思路是固氣留人治病,重用人參、黃芪補氣,在此基礎上針對病因病機用藥,或平肝熄風,活血化瘀,或通腑瀉熱,化痰開竅,因證施治,總使補氣不助邪,驅邪不脫氣,達到留人治病。以此施治,多人轉危為安,傳為佳話。實踐觀察顯示:補氣治療尤如吸氧加支持療法,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一旦停止補氣,則會較快死亡。導師曾治一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因西醫針藥無法接受,病情反而加重,垂危之下中醫施救,處方以生脈散加黃芪、川貝母、炙蔞殼、炙桑白皮、炙地龍、丹參、黃芩,服藥后轉危為安。由上可見,中醫藥對危急重癥的施救,是行之有效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善于實踐,善于總結。
4、瘀血阻滯痛不寧,活血祛瘀勿遲疑
血屬陰,來源于水谷精微物質,如《靈樞·決氣篇》所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其在心的主導下,運行于脈道中,為全身各部運去營養物質以滋養和維持生機。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是靠氣來推動的,靠心氣直接推動,其實應該說是靠五臟之氣聯動推進;心主血脈,肺主氣朝百脈,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腎間動氣元陽蒸騰,形成有機網絡聯動推進。若臟氣虛,推動乏力,可出現血行緩慢。若臟氣氣機壅滯,氣滯則血亦滯,稍久則會形成血液瘀阻,不通則痛,故瘀血證會出現疼痛、腫塊、出血、肌膚甲錯、舌紫暗或瘀斑等主要證侯特征。其中疼痛最常見,使人坐臥不寧,痛處固定,多呈刺痛,拒按,或作寒熱,經久不愈,有云“怪病多瘀”、“久病必瘀”。綜合病因、病機、證侯及舌脈瘀血表現即可診斷為瘀血證,擬活血祛瘀法治療是行之有效的,宜當速決,不可遲疑。這里需要對不同癥情出現的瘀血證擬定符合實情的祛瘀法,如氣虛血滯的,宜補氣活血并施:氣滯血瘀的,宜行氣活血祛瘀,此屬實證,與氣機郁滯相關,以行氣、疏氣為主,佐以活血祛瘀,氣行血行。對于瘀血痹阻,久病成瘀,必當重劑活血化瘀,桃紅、紅花、三棱、莪術、大黃、水蛭、土鱉蟲、全蝎等均可選用。瘀血偏寒當溫通活血,偏熱宜清熱活血。既有瘀血又存在出血,當活血止血并施,且多以活血為主;如胃潰瘍出血、產后出血、跌打損傷、腫瘤出血等,瘀血不去則血不歸經,活血祛瘀乃澄源塞流治本之法。
5、中醫宏觀顯獨特,西醫微觀領潮流
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兩大特征,也是優勢之所在。中醫學認為,自然界千奇百怪,但所有事物都遵循一定規律演變,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平衡,和諧共存,和諧發展。人類生活在自然界,靠自然界提供生存的必要條件,如水、空氣、陽光、食物等,自然界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也不斷適應自然界之變化。人類依賴自然界,且能主動改造自然環境,但仍然要受大自然的制約。自然界有五行,人體生有五臟,臟腑間相互滋生,相互促進,而又相互制約,協調平衡,形成聯動整體。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構成完整體系,這是常態。若不和諧,人則會出現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因此,診治疾病必須審視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對人體疾病的影響,以及人體自身臟腑與疾病的關系,進而采取綜合立法治療及康復、養生、治未病等,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學核心理論的另一特征是辨證論治。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效果又是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辨證準確,論治方法恰當,就是說病因、病機、證型及治法貫穿一致,才能達到預期最佳效果。癥是病的外在表現,病是對疾病發生、發展、預后轉歸及其規律性的綜合概括,而證則是疾病某一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機、病位、疾病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等方面的概括,是通過四診檢查方法所得資料綜合分析判斷實現的,是對疾病本質的認定。中醫既辨證又辨病,辨病是基礎,辨證更深化,一病有多證,一證現多病,故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理。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及中藥四氣五味,寒熱溫涼四性的應用,這些都極大地豐富和展示了辨證論治的內涵。
西醫學是自16世紀后西方現代工業逐步形成,憑借大工業化提供的先進工具,對人體從解剖、生理、病理、實驗、檢查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總結,形成了完整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手段。當今醫技檢查更現代,探索更微觀,體現醫療和現代高科技的緊密結合,始終突出前沿,發展日新月異,引領時代潮流。
中醫和西醫都是以人為本的自然科學,由于發生、發展在不同的社會基礎上,二者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中醫擇重宏觀認識,西醫偏重微觀探究;中醫注重整體,西醫偏重局部;中醫偏重機體反應觀,西醫則偏重于病原致病觀;中醫黑箱推論,西醫剖開直視;中醫檢查簡單模糊,西醫檢查現代,數字、圖像顯示;中醫辨證論治,西醫對癥處理等等,老師認為兩者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中西醫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整完善理論體系,創新擴展治療手段,更好地造福于全人類,這對中醫來說,更為重要,更為緊迫。時至今日,將中醫學術體系推向現代化已是當務之急,是一項豐碑式的系統工程,艱巨而神圣,期待著中醫巨星賢能,凝聚眾智,轉變思維,突破禁固,揚中醫之精華,展現代之風彩,用現代科學語言表達中醫理論,緊跟時代潮流,筑就新偉業,實現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