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夏惠明;推拿;周圍性面癱;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04-02
導師夏惠明教授是云南省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云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指導老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導師從事中醫推拿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手法宗一指禪推法、丁氏攘法和內功推拿,倡導中西醫結合,辨證結合辨病論治。現對導師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總結如下。
周圍性面癱亦稱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是以口角歪向健側,鼻唇溝變淺,一側額紋消失,眼裂增寬,不能完成抬眉、露齒、鼓腮吹氣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臨床常見的面神經疾患。現代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多由于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內的面神經炎所引起,面部受冷風侵襲常為誘因。發病后面神經周圍血管的微循環均會發生障礙,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液中的許多微成分從血管中滲漏出來,形成面神經水腫。當面神經組織有炎癥、水腫時,也會波及面部表情肌中的面神經分支和末梢纖維缺血性水腫,引起同側面部表情肌運動癱瘓,出現單側面癱癥狀。吾師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之理認為該病是由于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侵襲面部經絡,氣血阻閉以致經氣流行失常,氣血不和,經脈失于濡養,縱緩不收所致。并結合多年對周圍性面癱的治療經驗,提出本病的患側、健側其臨床辨證有虛證、實證之別。面癱一旦發生,患側肌力減弱或消失,不能隨意動作,觸診肌肉松散,皮膚發涼,多汗,伴有流涎、流淚、畏風等,為氣虛之證;而健側則因牽拉患側而處于超負荷狀態,表現為肌力增強,肌肉拘攣,面部重滯,屬實證。本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而采用患側、健側同時治療,氣虛之患側當補其不足,推拿手法力度輕,作用時間長;拘攣之健側當瀉其有余,推拿手法力度重,作用時間短。補虛瀉實,雙管齊下的臨床療效,甚為滿意,確有別具匠心之妙。
1、治療方法
推拿治療面癱時,讓患者坐位,醫生站在一旁。(1)先用→指禪法:①起于印堂→神庭→頭維→太陽→眉弓→印堂穴。左右交替,呈“∞”字推法3-5次;②起于睛明→迎香→顴髎→瞳子髎→太陽→頭維→下關→頰車→地倉→人中→對側地倉→承漿→迎香→承泣→瞳子髎→太陽。左右交替,5-10min。(2)用雙手拇指分推印堂→太陽;從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兩側顴骨抹向耳前聽宮穴;從迎香穴沿兩側顴骨抹向耳前聽宮穴各3-5次。(3)用大魚際揉法,揉面部前額及頰部,以患側為重點治療3min。(4)接著按揉印堂、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四白、陽白、上關、迎香、地倉、下關、頰車等穴,各30s。(5)在患側顏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6)按揉百會及四神通:用拇指螺紋面按揉百會及四神通穴。(7)掃散法:用拇指偏峰在頭兩側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從前上方向后下方推動,每側操作20余次。(8)拿五經:用五指從頭頂拿到枕后,在風池穴處改用三指拿法,沿頸椎兩側向下至C,重點拿風池、合谷穴,反復操作3-5遍。
2、驗案舉例
包某,女,56歲,于2010年3月15日初診。主訴:左側面部口眼歪斜1d。自述1d前晨起時突然感左側面部麻木,口唇不適,喝水外漏,食停頰部,遂到本科診治。查:左眼不能閉合,流淚,左側額紋消失,左鼻唇溝變淺,左側口角向右歪斜,人中溝右偏,左耳后乳突處壓痛。診斷為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應用以上方法為主綜合治療20次后痊愈。
3、體 會
現代醫學對周圍性面癱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炎癥所致,如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腮腺炎等。因而應用激素、抗病毒治療,而急性炎癥應用激素以增強血管收縮,改善微循環,減低毛細管壁通透性,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應較大,在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消除炎癥和水腫的同時,亦對身體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用不當不但耽誤病清,而且容易留下后遺癥。辨證施治是吾師臨床中特別強調的準則,周圍性面癱的病因為外感風寒。病理為陰寒拘急與陽熱弛張共存,病位在頭面,臨床表現為面部左右寒熱陰陽失調的癥象。治療當取體表循行路線上頭面的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穴位,用不同手法以補虛瀉實,選穴如手陽明之迎香、合谷;足陽明之頰車、下關、地倉、頭維、承泣、四白;手太陽之聽宮、顴髎;足太陽之睛明;手少陽之絲竹空;足少陽之陽白、風池;督脈之印堂、神庭、人中等。除了常規穴位外,吾師還強調:①注重面部神經出入之郄孔,如翳風、四白等穴以增強面神經的血管營養;及任督二脈的人中、承漿穴,以交通左右側顏面部經氣,提高其敏感度;還有經外奇穴一牽正穴(位于耳垂前0.5-1寸),對治療口歪有很好療效。②治療要及時,否則病延日久,病情由實轉虛,面部肌肉失于氣血濡養而枯槁萎縮,致面部麻木,甚則面肌抽搐,于是口眼歪斜難以恢復。③囑患者注意面部保暖,不要再受風寒。數十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推拿雖是非藥物性的治療方法,但只要辨證準確,治法得當,確實能疏通機體氣血,平衡陰陽,增強免疫力,是一種療效卓著的無創性及無任何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患者樂于接受,可廣加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