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運用加味八正散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濕熱下注型)的效果。方法:將96例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4周后NIH-CPSI評分及前列腺液的變化。結果:治療組治愈23例,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9.58%;對照組治愈16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5.00%。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中圖分類號:R25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10-03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系統常見疾病,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臨床癥狀較多,難以治愈,且易復發,而成為泌尿外科醫生的棘手難題。論其病因,多是由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中醫中藥在該病的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科于2008年5月-2010年4月共收治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證屬濕熱下注者96例,采用加味八正散治療48例,抗生素常規治療48例作為對照,治療組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從2008年5月-2010年5月本院泌尿外科門診收治9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齡18-46歲,平均(34±4.54)歲;病程3-60個月,平均(18±3.61)個月。根據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治療組48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中華泌尿外科學會2007指南》中對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標準:①排尿異常: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有殘余尿感,尿道灼熱不適,或尿道白濁。②局部疼痛:會陰生殖區、下腹部恥骨上區、腰骶部或肛門周圍墜脹疼痛。③直腸指診:捫及腺體飽滿,有壓痛;腺體質地較硬,或有結節;腺體可增大、正常或縮小。④EPS鏡檢:WBC≥10個/Hp;卵磷脂小體減少或消失。⑤前列腺液細菌培養陰性。
1.2.2中醫濕熱下注型辨證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會陰、恥骨上區、陰莖、睪丸、腰骶部疼痛或不適;②尿頻、尿急、尿痛。③尿后滴瀝、尿道灼熱、陰囊潮濕;④可伴有神疲乏力、頭暈、腰酸痛、性欲減退、遺精、早泄、陽痿、不育等癥;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1.3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診斷標準及中醫濕熱下注型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50歲之間,③近1周以來未使用治療前列腺炎的中西藥物。
1.4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急性疾病、前列腺增生、尿道狹窄、前列腺腫瘤、心血管、腦、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疾病、精神病、慢性腹瀉等。
2、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以百分比表示,實驗前后數據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用£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3、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加味八正散(木通15g,車前子15g,滑石20g,瞿麥15g,蔚蓄15g,大黃10g,山梔子15g,甘草6g,燈心草6g,生地10g,黃柏10g,桃仁10g,紅花10g)治療,每次500mL,1日2次,連續4周。對照組用氟哌酸膠囊(天津市中央藥業有限公司)口服,1次0.4g(4片),1日2次,連續4周。治療期間2組均不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結束后,行EPS常規、NIH慢性前列腺炎癥狀評分進行療效評估。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癥狀指數(NIH-CPSI)評分和EPS-WBC計數測定。治愈:證候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且WBC<10個/HP;顯效:證候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90%,且WBC較治療前減少50%-89%或WBC<15個/HP;有效:證候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59%,且WBC較治療前減少25%-49%;無效:證候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或WBC較治療前減少<25%。
4.2治療結果
4.2.1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1。
4.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5、討 論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組綜合癥侯群,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及下腹部、會陰部疼痛不適等。其傳統分類方法可分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臨床多見的是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其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多認為與病原體感染、排尿功能失調、精神心理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反應異常等有關。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復雜,而且尚未很明確,所以治療上比較困難,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常用的抗生素、受體阻滯劑、非甾體類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治療效果均不夠理想且易反復。
慢性前列腺炎屬中醫學“癃閉”、“淋濁”等范疇,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濕熱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則淋瀝不盡”,指出了下焦濕熱是發病的最根本原因,臨床常見“濕熱毒邪阻滯下焦、肝郁氣滯血瘀、脾腎虧虛、膀胱氣化開闔功能失調”,濕熱下注證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證型,主要表現為尿頻,尿道灼熱或澀痛,排尿不暢,小便點滴不爽,甚則點滴不出,排出無力,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近年來研究表明中藥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采用利濕通淋、活血化瘀等功效而達到治療目的。而慢性前列腺炎又以非細菌性為主,所以中藥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更顯其優勢。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以滑石、木通為君藥,滑石善能滑利竅道,清熱滲濕,利水通淋,《藥品化義》謂之:“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濕熱,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扁蓄、瞿麥、車前子為臣藥,三者均為清熱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梔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強君藥、臣藥清熱利水通淋之功;大黃蕩滌邪熱,并使濕熱從大便而去。甘草調和諸藥,兼能清熱,為佐藥。加燈心草以增強利水通淋之力。本方加以黃柏、生地、桃仁、紅花涼血活血,全方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利水通淋、活血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學證,清熱利濕法可促進炎癥的消退和吸收,活血化瘀藥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疏通腺體,消散炎癥物質。本實驗可以看出,加味八正散治療濕熱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療效顯著,具有方便、經濟等優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8-172
[2]葉章群,曾曉勇,慢性前列腺炎診療進展[J],中華男科學,2003,9(7):483-488
[3]李日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91-293
[4]趙金偉,王嘉,慢性前列腺炎辨證論治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0,32(1):148-149
[5]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94-295
[6]王浴生,鄧文龍,中藥藥理與應用[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