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鯪鯉;骨性關節炎;骨痹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40-01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骨痹”范疇。筆者自擬鯪鯉治痹方治療該病56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筆者自2006年1月-2010年2月治療骨性關節炎56例,其中左膝關節2l例,右膝關節26例,雙膝關節8例,右髖關節1例;男25例,女31例;病程7個月-18a,平均5.9a;年齡42-83歲,平均57.3歲;膝關節腫大16例,伴關節畸形3例。
1.2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協會修定的各項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1.2.1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①數月前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時間<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即可診斷。
1.2.2髖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①數月前大多數日有髖痛;②血沉<20mm/h;③X線片有骨贅形成;④X線片髖關節間隙狹窄;滿足①+②+③條或①+②+④條,或①+③+④條者即可診斷。
2、治療方法
采用內服自擬鯪鯉治痹方治療,藥物組成:穿山甲(另包吞服)5g,小白花蛇(另包吞服)4g,土鱉蟲8g,地龍10g,桃仁10g,紅花10g,徐長卿12g,絲瓜絡10g,白芥子10g,五加皮10g,雞血藤膏12g。隨癥加減:疼痛明顯加乳香、沒藥等活血止痛;腫脹明顯加木瓜、牛膝、防己等散寒通絡消腫;血虛明顯加當歸、川芎、白芍等活血補血;腰膝酸軟無力加續斷、杜仲、棗皮、山藥等強筋壯骨;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其中甲珠、小白花蛇研粉,用藥湯吞服。10d為1個療程,服用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骨痹的療效標準制定。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好轉;無效:關節疼痛及腫脹無變化。
3.2治療結果56例中治愈32例,占57.1%;好轉21例,占37.5%;無效3例,占5.4%。總有效率為94.6%。
4、典型病例
柴某,女,58歲,于2006年1月3日初診。自訴1997年跌傷右膝關節,腫脹疼痛,經內服、外敷中西藥病情好轉,其后每遇勞累,天氣變化等多有發作,發時內服雙氯芬酸鈉,吲哚美辛等好轉。半年前無明顯誘因而關節疼痛又發作,腫痛,活動不便,行走時有喀嚓聲。查血沉、抗O,風濕、類風濕因子無異常。X線攝片示右膝關節脛骨邊緣唇樣改變,內側有小骨刺,關節間隙變窄。經西醫注射玻璃酸鈉治療1個療程,加內服中西藥治療好轉。1周前發作并加劇,徹夜疼痛不休,晨起活動困難,關節腫脹明顯,行走時有彈響聲。診斷為骨性關節炎,給中藥鯪鯉治痹方加減;組成:穿山甲(另包吞服)5g,小白花蛇(另包吞服)4g,土鱉蟲8g,地龍10g,桃仁10g,紅花10g,徐長卿12g,絲瓜絡10g,白芥子10g,五加皮10g,雞血藤膏15g,乳香6g,沒藥6g,木瓜10g,防己10g。10劑,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二診膝關節腫脹明顯消除,疼痛減輕,夜間能寐,晨起仍難活動,功能尚差。前方減木瓜、防己,10劑。3診關節已無腫脹,疼痛明顯減輕,但活動尚不能完全自如,早晨活動稍不便。原方加杜仲、棗皮,續斷10劑。4年多來隨訪,功能完全恢復,雖偶有疼痛,但休息,熱敷后即能自行緩解。
5、討 論
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學“骨痹”范疇,《素問·長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究其病因,實為中老年人肝腎已虛,氣血不足,或勞傷筋骨,肝腎自傷,寒邪濕氣乘虛客于骨髓,發而為痹。各種痹證遷延日久,正虛邪戀,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發為骨痹。由此觀之,本病雖為本虛標實之候,但痰瘀痹阻關節是發病關鍵,治療當急則治其標,宜祛瘀化痰,搜風通絡為治。為此,筆者自擬鯪鯉治痹方主之,穿山甲又名鯪鯉,《醫學衷中參西錄》云:“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因其能透達關竅,搜風通絡,開一切血凝血聚之患,是為君藥。桃仁、紅花、土鱉蟲、地龍、雞血藤膏養血活血,化瘀通絡。小白花蛇有較強的祛風通絡作用,前人云其能“透骨搜風”可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徐長卿能祛風止痛,鎮痛作用十分突出。五加皮既能祛風濕,又能補腎強筋骨。絲瓜絡、白芥子溫經散寒,除痰散結。諸藥合用,具有祛瘀化痰,搜風通絡,除濕止痛之效,故用之治療骨性關節炎能起到較理想的療效。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