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三步推拿手法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對38例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予以三步推拿手法治療,并設對照組20例進行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對照觀察。結果:治療后1個月隨訪,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4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0%。結論:三步推拿手法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與西醫治療標準,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推拿手法;老年膝骨性關節炎;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47-02
本院骨傷科門診自2009年11月以來,運用三步推拿手法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38例,并設對照組20例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作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骨傷科門診患者,符合入選條件者4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38例,男12例,女26例;平均年齡(54.3±18.4)歲;平均病程(14.8±6.9)月。對照組20例,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5.1±17.3)歲;平均病程(13.9±7.1)月。根據統計學結果說明,2組的基本情況和病因構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制定。①前月大多數日子有膝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③晨僵<30min;④年齡大于或等于38歲;⑤膝檢查示骨性肥大;⑥X線示關節邊緣骨贅。骨性關節炎存在如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存在。
1.3排除標準①不符合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者;②不屬于本療法范圍內的病例;③并發病影響到關節者,如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褐黃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④不能堅持觀察者;⑤治療過程中接受本課題所用以外療法者;⑥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⑦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③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采用三步推拿手法。
2.1.1理筋手法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肢體伸直,醫者左手扶握膝關節,右手掌平推股四頭肌8-10次,并橫向彈撥髕韌帶8-10次,局部點揉髕上、下囊10-15次,用力速度稍慢,力度稍重,患者能忍受為度。
2.1.2調骨手法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立于患側,左手扶握患肢胭窩處,右手握住踝關節,雙手協同拔伸膝關節,并同時做屈髖屈膝動作6-8次。
2.1.3對癥手法體位同上,醫者一手固定患肢大腿,另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指間關節屈曲,呈對鉗狀,彈撥、點揉髕骨上、下、左、右,膝內、外側間隙約30次。并施以由近及遠的捏移滑動之力,患者局部有酸痛感為宜。
此三步推拿療法,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施沛特,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mg:2mL/支)。每次1支,7天1次,共5次。
3、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積分情況。評分量表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修改而定。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根據《中藥新藥l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而定。臨床控制: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積分減少≥95%,x線顯示正常;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積分減少≥70%,<95%,x線顯示明顯好轉;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積分減少≥30%,<70%,x線顯示有好轉;無效:疼痛等癥狀與活動無明顯改善,積分減少不足30%,X線無改變。
4.2治療結果
4.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47%,對照組為85.0%,2組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4.2.22組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總積分比較治療前后總積分,治療組分別為(28.3±7.2)分、(8.4±3.6)分;對照組分別為(27.9±7.5)分、(7.6±3.8)分。2組治療前后總積分比較及治療后1個月2組間證候總積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5、討 論
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筋痹”范疇;“骨痹”病名首見《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曰“積寒留會,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素問·長刺節論》載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中藏經》認為“骨痹,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主要癥狀為“腰膝不遂,四肢不仁”。《金匱要略》記載“中風歷節病”的病理為“筋傷”、“骨萎”,臨床主要表現為“歷節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理和臨床特點。宋代《圣濟總錄》載有骨痹方6首,主要從腎虛及寒濕論治。《張氏醫通》指出“膝痛”的病因病機與“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相關,“骨痹者,……其證痛苦攻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并指出膝關節腫痛日久,可發展為鶴膝風。
中醫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中醫學認為其屬于“痹證”(骨痹)范疇。痹即閉阻不通之意,是指氣血為病邪阻閉而引起的疾病。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后,氣血不能通暢而引起肌肉關節處疼痛、酸楚、重著和關節腫大、屈伸不利。此即《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痹也。”風寒濕三氣雜至,留滯經絡,經絡阻滯,不通則痛。同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發病的內在因素為正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肝主筋,筋附骨。人到中年以后,肝腎漸衰,腎虛不能主骨,肝虛無以養筋,正如《張氏醫通》說:“膝為筋之腑,……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又如《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腎弱髓虛,為風冷所搏故也。腎居下焦主腰腿,其氣榮潤骨髓,今腎虛受風寒,故令膝冷也。”楊火祥等認為本病乃由于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氣弱血虛,血不榮筋,骨失滋養,氣血失調所致,即所謂的“不榮則痛”。蔡世鑫等認為中年以后肝腎脾多功能逐漸減退,三陰漸虧,而肝、腎、脾與筋、骨、肌肉關系極為密切,一旦其主宰能力下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侵襲膝部,流注關節,阻滯氣血而致,正如《濟生方·痹篇》“皆為體虛,膝理空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大多數學者,如李同生等均認為本病病因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而致筋脈失養拘急或慢性勞損,風寒,濕邪內侵致筋脈不通,氣血瘀滯為痛,強調肝腎虧虛為本,感受風寒濕邪,氣血瘀滯為標。
近年來,膝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方面方法眾多,主要從中藥內服、中藥外敷、燙療、針灸療法、正骨手法、綜合療法等治療。本組病例采用推拿三步手法治療38例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并設置對照組20例,予以膝關節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在治療后一個月隨訪,2組臨床治愈率分別達到89.47%、85.0%,臨床療效顯著。2組病例在臨床證候總積分及臨床治愈率比較差別不大,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推拿三步手法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炎與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療效相當。
韋氏在脊柱相關疾病及骨關節疾病損傷疾病病因學提出了“六不通”理論,既;不正不通、不順不通、不松不通、不動不通、不調不通、不榮不通。治病求因,針對病因提出“六通”理論,即:在治療上以“通”為用,正則通、順則通、松則通、動則通、調則通,榮則通,以此達到治療目的。針對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推拿三步手法,即:理筋、調骨、對癥手法,遵循“順生理、反病理”特點、遵循筋骨并重的特點。充分理順股四頭肌肌纖維,松解肌痙攣,松動膝關節間隙,調節膝關節骨性及軟組織平衡,從而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止痛的療效。
推拿三步手法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療效,該系統手法具有患者痛苦少、費用低、易于接受的優點。寄期望能更深人研究,并作為新技術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2]楊火祥,藥罐療法治療增生性膝關節炎50例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1997,(1):36
[3]楊廉,針刺與中藥熏蒸治療老年性骨性膝關節炎10例,中國民間療法,1997,(4):28
[4]蔡世鑫,入靜誘發循經感傳法治療增殖性膝關節炎95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4):27
[5]奚向東,針刺二陵治療增生性膝關節炎,針灸臨床雜志,1993,(2-3):90
[6]李同生,補腎健骨湯治療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3,1(1);18
[7]沈霖,補腎健骨湯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中國骨傷,1996,9(4):8
[8]王明杰,周學龍,韋貴康教授關于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術思想[J],廣西中醫藥,2008,3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