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風后遺癥;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75-01
中風是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急性期后,多數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角歪斜等后遺癥,少數嚴重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如何幫助有不同程度后遺癥的患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中風后遺癥康復期治療和護理的重點。近年來本科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按摩、康復理療為主要治療方法,配合精心的護理及規范的功能鍛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科2008年-2009年收治患者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齡38-76歲;其中腦出血38例,腦梗塞30例,伴高血壓29例,伴2型糖尿病18例,冠心病8例。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22例痊愈,46例好轉出院。
2、護 理
2.1心理護理中風患者患病后心理狀態和正常人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瞬間發生肢體癱瘓,患者難以接受,導致情緒急躁而易激動,患者因氣質,職業,修養和生活方式不同,在心里活動方面表現也有不同,有的患者能逐漸適應新環境,達到自我調節,而有的患者適應能力差,無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在護理工作中,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患者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患者思想狀況,尊重理解患者,幫助患者解決困難,因人制宜實施心理護理,解開患者心中郁結。耐心的向患者解釋要寬容、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不能以情亂氣,不要過怒、過思,只有心平氣和利于疾病康復,使患者主動配合。
2.2功能恢復護理
2.2.1體位腦中風后,患者最好立即采取健側臥位,面向健側,不讓其向后扭轉}其次是息側臥位和仰臥位。不斷變換體位可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應注意盡量避免采取半坐位?;颊呒覍倏蔀榛颊哌M行關節被動運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和增加感覺輸入,應積極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肩外展50°,內旋50°,屈40°,將肩胛骨及整個上肢放在襯墊上,防止肩胛骨下墜,肘關節微屈,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卷海綿,患側下肢外側部可放墊枕或沙袋,防止下肢外旋外展,使用托板使踝關節保持中立位,防止足下垂和外翻,側臥位時,注意患肩患髂不能壓在身體下面,上肢應伸向前置于枕上,前臂旋后位,患髂伸直;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并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以利于功能恢復。
2.2.2語言功能語言障礙的患者情緒多焦慮,護理中要多接觸患者,盡早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由簡到繁,堅持不懈。
2.2.3口角歪斜臨床上常見患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皺額、閉眼?;颊叱3.a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護士應同情、關心患者,給予精神鼓勵,舒其情志,鼓勵其多做眼、嘴、面部運動,并經常按摩患處。
2.2.4肢體功能恢復對中風患者入院后常規中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早期采用刺激感覺法,主動和被動運動,穴位按摩。針灸等綜合性治療,癱肢功能明顯改善,有效地減少了功能障礙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開始時坐在床上,雙腿下垂于床邊,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堅持10-15min,然后練習站立平衡,最后步行訓練,其步驟為:站立練習,分為助手輔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時身體左右轉動,左右側彎和前后傾斜。重度偏癱患者助手協助步行,多采取在癱瘓下肢的腳上拴1根繩子,當患者想邁步時,助手往上提繩予以協助。這種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好似本人真的會走了,而由衷地高興。中度偏癱患者在床邊或扶墻訓練;輕度偏癱患者可扶手訓練。
2.3飲食調節中風病因以內傷積損為主,即臟腑失調,陰陽偏勝,而飲食不節,嗜酒肥甘,饑飽失宜,易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阻滯經絡,是誘發中風的原因之一。重視飲食治療是中醫康復的傳統,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糖為原則,陰虛者給予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物,如麥面、胡蘿卜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黃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纖維素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蕉等;高血壓者宜低鹽飲食,注意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戒煙酒。
2.4康復最佳時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必須爭取早期康復治療,尤其發病后的前3個月內的康復治療是獲得理想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但對病程長者,其潛在功能恢復也不容忽視,應當繼續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也可達到改善功能的效果。根據臨床經驗,在發病后兩年內,如果康復措施得當,還會有不同程度的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