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劃破了晚清漫長沉郁的黑夜,神州大地迎來了民主共和的曙光。有人說,辛亥革命是一場年輕人的事業。在那個山雨欲來的年代,是年輕的生命率先吹響青春的集結號,為古老的中國重新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轉眼間,歷史的車輪行進了整整一個世紀。在這翻天覆地的100年中,每一個時代都賦予了年輕人獨特的氣質和使命,不管身處何種時代背景,他們永遠都是那抹最鮮明的色彩——最敏感的接收者,最真誠的行動者,最恣意的抒寫者,在歷史的每一幕舞臺上,激情燃燒青春的誓言。
值此紀念辛亥革命100年之際,《中學生天地》吹響青春的集結號, 我們走入幾所中學校園,讓同學們票選心目中各個時代的青年典范。根據同學們的投票情況,我們打造出了一份入圍名單。
誠然,這并不是一份權威的名單,它不夠全面,也不夠專業,然而它卻是90后們與歷史的一次真誠對話——在這風云變幻的100年中,哪些名字被我們記住,哪些行為帶給我們震撼與感動,哪些精神值得我們祭奠與傳承?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同學們對自己的青春有新的認識和感悟。
歷史卡片: 1911~1937
大時代:
辛亥革命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五四”運動
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
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紅軍長征
“七七事變”
時代關鍵詞:除舊立新 民族興亡
青春表達方式:舍生取義,用生命改寫時代,在青春年華里決然離去。
人物掠影:亂世沉浮中涌現出一批英年早逝的革命者:林覺民、高君宇、劉和珍、鄧中夏、蔡和森,等等。他們是風骨卓絕的性情中人,也是俠肝義膽的豪情壯士。而當革命的空氣中飄蕩起新文化的氣息,歷史的舞臺上出現了意氣風發的現代作家群:魯迅、徐志摩、林語堂、石評梅、郭沫若、郁達夫、蕭紅、丁玲,等等。他們將時代的烙印,詩意地雕刻在青春的記憶里。
特寫一:
林覺民:革命者的俠骨柔情
經濟學家郎咸平曾經說過,他心目中最值得信仰的英雄,便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這位24歲就離開人世的青春少年因為革命事跡為后人稱贊,其所作的《與妻書》因感人肺腑而被廣為傳頌。
林覺民出身于清末民初的一個書香門第,少年時便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7年赴日留學前夕和陳意映結婚,四年留學期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林覺民以學校放櫻花假為由回國參加廣州起義,此時妻子已身懷六甲,在離家去廣州的路上,深夜里他在手帕上寫下廣為流傳的《與妻書》,全文情深意切,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廣州起義失敗后,傳言當局抓獲一個剪短發、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他慷慨陳詞,滿庭震動。就連下令處死他的張鳴岐都不得不嘆道:“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是什么讓一個柔弱的知識分子迸發出如此驚人的豪情壯志?在寫給愛妻的絕筆中,他說:“我為什么要赴死?是因為,我要讓天下有情人,像我們一樣恩愛的夫妻,能夠繼續恩愛下去。要如此,必須有人跨出第一步,那么這個人就是我林覺民。”是的,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氣舉動,并不是因為他想要成為一個英雄神話,而是一個年輕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碰撞出一條民族的出路,去祭奠一個浪漫的革命理想。
林覺民死后葬于廣州的黃花崗,和他一起長眠此地的還有廣州起義的其他烈士,也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令人震驚的是,這七十二烈士多為青春少年,平均年齡只有29歲!悲痛之余,聊以安慰的是,倘若沒有青年的理想,沒有對生活的信念,沒有追求理想的熱忱,一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特寫二:
徐志摩:浪漫是一種信仰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節選自徐志摩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一個富裕的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5年,18歲的徐志摩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后北上繼續求學,成為梁啟超的入室弟子。在北方上大學時期,他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屠殺無辜的慘象,決定到國外留學,以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第一年主修社會學,入學10個月即獲得榮譽學士,隨即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時逢“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波及大洋彼岸,徐志摩在中國留學生中組織了不少課外活動,并深受《新青年》影響,將學習興趣逐漸轉向文學。
為了追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思想,1920年徐志摩放棄在哥倫比亞攻讀博士學位,橫渡大西洋來到英國。然而種種陰差陽錯,最終未能實現師從羅素的夙愿,卻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維納斯——林徽因,并經林父介紹進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學習文學。由于對歐洲浪漫主義的迷戀,他開始以自己的生命和個性來闡明理想,他與張幼儀離婚,大膽地追求林徽因,雖然這浪漫的求愛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康橋的寧靜和幽雅,使徐志摩變得狂熱地崇拜大自然,在他發現康橋之美時,也發現了自己——一位偉大的詩人誕生了。
1922年徐志摩回國,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第二任妻子陸小曼,他以一種天真的激情來抒發自己的愛情理想;同時,他的作品也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將現實的苦悶和焦躁寄托于大自然,他認為要讓敏感的心靈重返童真的天性,社會的污穢才有凈化的希望。
1931年,徐志摩在一次飛機失事中不幸遇難,像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一樣,在飛天的烈焰中長眠于世。回顧徐志摩短暫的一生,可以說,浪漫于他是一種單純的信仰。只有他,會把“佛羅倫薩”翻譯成“翡冷翠”;也只有他,會為了“沒有愛情的婚姻”去做“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更只有他,執著地將康橋式的詩意當作救治人類社會的終極信仰,像那個年代多數的留學生一樣,躊躇滿志地循著西方的精神藍圖,用浪漫的情懷在心中構建起一個“理想”的中國。
在這個時代,還有這些人獲得了90后學生的提名:
蕭紅
上榜理由:倔強地記錄了一個弱女子在民族的災難中所經歷的反叛、覺醒和抗爭,用“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譜寫成一首一詠三嘆的時代悲歌。她的一生,是與命運和貧窮艱難抗爭的一生,是一首蕩氣回腸的傳奇史詩,是一個才華橫溢然生不逢時的女性的悲劇。
高君宇
上榜理由:“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這句高君宇生前所寫的詩句正是他29年光輝而短暫人生的傳奇寫照。
石評梅
上榜理由:她是以筆為器的“五四”進步青年,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鄧中夏
上榜理由:他年紀輕輕就擔任了全國工人運動的最高領導,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為了革命的未來,在南京的雨花臺刑場,年輕的鄧中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劉和珍
上榜理由:魯迅筆下的劉和珍讓人印象深刻,“那個始終微笑,態度溫和”的女孩在死亡面前居然會迸發出如此強大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猛士吧!
郁達夫
上榜理由:文字中彌漫著文學青年式憂郁和頹喪的情緒,既是這位亂世才子一生的縮影,也反映了身處動蕩的時代下層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抗戰勝利前夕被日軍在南洋殺害,給他的人生畫上了悲壯的句號。
(葉思遐蕭山第三中學)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電影《十月圍城》,電影里李重光那不容質疑洋溢著熱情的愛國義氣,讓我感動到落淚。
(何清華杭州第十四中學)這是我一想起來就覺得熱血沸騰的年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身上有一種特別能擔當的范兒,生如夏花,死亦如夏花。
(杜佳佳嵊州愛德外國語學校)我喜歡讀民國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間透著傳統的文人品格,又充滿西式的浪漫,真是遒勁飄逸的風骨啊。
(陳斌杭州第十四中學)身處亂世,青春的荷爾蒙在吶喊奔走中燃燒釋放,那個時代沒有平庸者,連悲劇都是傳奇。
歷史卡片: 1937~1949
大時代: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8年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時代關鍵詞: 國破家亡戰亂連年水深火熱
青春表達方式:拋頭顱,灑熱血,肩負民族興亡,為中華崛起而戰。
人物掠影:在戰場,留下了董存瑞、王二小、劉胡蘭、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這一個個不朽的名字。在獄中,江竹筠、陳然、許建業等紅巖烈士,為堅守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后方,戰爭年代的莘莘學子在水深火熱中仍不忘刻苦學習、報效祖國,在這流亡大學里,走出了著名作家汪曾祺、何其芳,走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走出了華羅庚、費孝通等一代學術精英,走出了后來影響新中國在世界崛起的一代人。
特寫一:
董存瑞:為了新中國,前進!
董存瑞出生于察哈爾省南山堡(今河北省懷來縣),7歲時讀了幾天書,因家貧而輟學。抗日戰爭爆發后,13歲的董存瑞積極投身抗戰,成為家鄉抗日游擊區的兒童團團長。當時,區委書記兼武委會主任王平來到南山堡,聽說了13歲的董存瑞與鬼子、漢奸英勇斗爭的事跡,便住在他家里,給他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并教他唱歌、識字,引導他懂得革命的道理。就這樣,革命的種子在少年董存瑞的心里生根發芽。
不幸的是,王平在一次從縣里開會返回的途中,被叛徒出賣。叛徒引著敵人包圍了王平,王平寡不敵眾,最后他舉起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董存瑞聽到這個噩耗后,悲憤不已,他毅然加入了民兵組織,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斗爭。1945年,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機智勇敢的表現使他在大戰小戰中屢次立功。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隊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主動請纓:“我是共產黨員,請批準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碉堡,前進時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藥包,以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撐架。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敵軍的暗堡被炸毀,董存瑞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董存瑞犧牲時,年僅19歲。共和國的史冊上,將永遠銘記著這些年輕英雄們共同的誓言——“為了新中國,前進!”
特寫二:
江竹筠:永遠的紅梅贊
紅巖上紅梅開
千里冰霜腳下踩
三九嚴寒何所懼
一片丹心向陽開
紅梅花兒開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萬朵
香飄云天外
喚醒百花齊開放
高歌歡慶新春來
——《紅梅贊》
江竹筠,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一個農民家庭。1943年,黨組織安排她為中共重慶市委領導人之一的彭詠梧當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1945年,她與彭詠梧結婚,后留在重慶協助彭詠梧工作,負責處理黨內事務和內外聯絡工作,同志們都親切地稱她江姐。1948年春節前夕,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1948年6月,由于叛徒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渣滓洞監獄,犧牲時年僅29歲。
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時,她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撬杠、帶刺的鋼鞭、電刑、竹簽釘十指……這些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酷刑,卻始終奈何不了一名29歲的女共產黨員江竹筠,而支撐她血肉之軀的只有共產主義不朽的理想和信念。她是用鋼鐵意志鑄造的共產黨人,也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渣滓洞的難友們對她表示了無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蘇菲婭的精靈;不,你就是你,你是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
江姐雖然離開了,但她超人的毅力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像一朵紅梅,在紅巖的腥風血雨中昂首怒放,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正是像江竹筠一樣的共產黨人,懷著對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在風華正茂的年紀為革命事業舍棄自己的一切,漫長的戰爭年代才迎來硝煙散盡的一天,在地動山搖中綻放新中國開天辟地的神話。
特寫三:
西南聯大學生群像:流亡途中的青春凱歌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遷入云南的高校有十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西南聯大的兩千多名學生中,有的來自后方,有的來自淪陷區。根據蔣夢麟(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任西南聯大常委)老師的回憶,同學們往往不止穿越一道火線,有的趁黑夜偷渡敵人把守的橋梁和河流,一旦被發現就會喪命;有的為了穿越敵人防線幾天都吃不到東西,但什么也阻止不了年輕人求知的決心。從上海到昆明,一路求學的李政道用了三年時間才走完這漫長的流亡之旅。1937年,不滿16歲的李政道流落到貴州一家茶樓當差,當時日本飛機頻繁轟炸,他在貴州的生活就是一邊自學一邊靠冒死為別人打掃茶館來糊口維持。貴州地形險峻,行路危險,在西去貴州遵義的路上,李政道搭乘的郵車在翻越一道山梁時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