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學】
美科學家研制成功強擴展性量子電路架構
在美國物理學會的年會上,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采用全新架構制成的量子電路芯片。
量子計算依靠量子機制內在的不確定性來處理信息,普通的信息比特只能代表0或1,而量子比特以0和1的疊加狀態存在,這種模糊性使幾個量子比特可以被并行處理,從而同時執行多個運算。加州大學展示的這種芯片包含9塊量子設備,在這些設備中有4個量子比特執行運算,科學家表示今年有望將執行運算的量子比特增加到10個。這項技術創新的關鍵是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完全“解開”量子電路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該架構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未來可用于研制出量子計算機。雖然研制出大型量子計算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每天都在進步。
來源:《科技日報》
【紅外光學】
新型成像技術:可高清顯示組織分子結構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與伊利諾斯大學合作研制出一種新型成像設備,利用比太陽光要強100萬倍的激光,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和高分辨率直接拍攝到材料組織的分子結構。
該設備名為“紅外環境成像儀”,借助同步加速器的強大功能,它能使高速電子流無間斷地涵蓋整個電磁波譜范圍,獲得任何波長的最佳吸收光譜圖像。這項技術在醫學診斷方面具有很大潛力,它能顯示組織樣本的分子構成,看到功能組群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等物質的分布,實時監控新陳代謝和干細胞分化等多種細胞過程。該技術還能廣泛用于制藥分析、藝術品保存、法醫鑒定、生物燃料等方面。
信息來源:《自然—方法學》網站
【納米科學】
高效儲氫納米復合材料誕生
從上世紀70年代起,人們就將氫氣看成石油的替代品并寄予厚望:氫氣在燃燒后不會釋放溫室氣體和有害污染物,和石油相比,它的質量更輕、能量密度更大且來源豐富。但氫氣要想替代石油,就必須解決如何高效獲得并安全存儲的問題。最近,美國能源部的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其由金屬鎂納米離子散落在一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同樹脂玻璃有關的聚合物)基質組成。這種材料在常溫下就能快速吸收和釋放氫氣,這是氫氣儲存領域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這項研究也表明,在設計納米復合材料時,人們能夠突破基本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障礙,讓物質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能有效平衡材料中的聚合物和納米金屬粒子,從而為其他能源研究領域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借鑒。
來源:《自然—材料學》雜志
【生物醫學】
古老海洋生物晶須能修復人類受損肌肉
各種各樣的被囊動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床上,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寒武紀。一種5億年歷史的海洋生物擁有的晶須能修復人類受損的肌肉組織,這或許是身遭重創或殘疾患者的福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提取出了被囊動物海鞘的晶須,這種晶須僅數十納米寬,由化合物纖維素組成,當它們相互對齊并排成直線時,不僅能快速修復受損的肌肉細胞,還能讓肌肉從無到有地生長出來。這是科學家首次將纖維素應用于骨骼肌肉組織工程;另外,對于其他排列整齊的結構,如韌帶和神經等,該纖維素也極具修復潛力。
來源: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