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男孩”、“肉食女孩”——據說是因為,社會上男孩越來越弱,女生越來越強,于是這兩個稱號就誕生了。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的小時候,那些不太樂意打架、更關注自己形象的男孩往往被孤立,被男孩們孤立,也被女孩們孤立。男孩們覺得他們“娘娘腔”,女孩們覺得他們難交往。可其實這些更關注自己世界的男孩,不過就是選擇了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罷了。為什么一定要合群?為什么一定要和別人打成一片?為什么一定要受歡迎?他們的內心世界自給自足。這些男孩在當今時代被稱呼為“草食男孩”,讓我松了一口氣。幸好,現在人們不再蔑視地說某某是“娘娘腔”,用否定的方式去評論某一類他們無法理解的人,而是寬容地給一個“草食男孩”的稱號,還算溫柔可親。
早十年二十年,“肉食女孩”是被叫做“男人婆”,或者“母老虎”的。因為人們無法理解這些勇于表達自己的女孩子,就用貶低的方式去形容她們的生活方式,仿佛貶低了她們之后,人們就覺得自己安全了,因為把他們不理解的人歸類為“不正常”了。這是一種多么自欺欺人的心理。所以現在這些比較愛表現的女孩被稱為“肉食女孩”,倒是一種社會的小小進步吧,是對多元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某種寬容。
我想起在德國的生活。對那些注重儀表、不介意在家做菜做飯的德國男孩們,從來沒有人給他們起什么綽號。德國女孩也有勇猛爽朗的,沒有人覺得她們多么“肉食”多么不可思議。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成為自己,沒有人對任何人側目相視,沒有人非要貼個標簽才能理解對方的生活方式。
我衷心希望我們的社會也早日進入一個沒有標簽的社會,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不必被評頭論足。每個人真心過自己的生活,也尊重別人的生活。不管對方是弱弱的男生,還是強勢的女生,他們就這樣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欣賞他們,尊重他們,也就等于欣賞和尊重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一個社會習慣性地把某一類分割出來,就像挑食一樣把某一類食物挑選出來,然后貼標簽,讓其他人對其評頭論足時,這是沒見過太多世面的行為,有點大驚小怪的意味。一個不挑食的人,是一個寬容快樂的人。小時候,父母總告訴我們,不挑食才是好孩子,有葷有素才健康。一個不挑食的社會,能容納每一種人,這才是更寬廣快樂的社會。
總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有足夠的空間成為自己。愿草食者找到草原,肉食者找到叢林或火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