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
——在首屆“創新中國論壇”上,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用寥寥數語講述了學問與創新的關系。
自主招生的要義是學生和學校的雙向自主選擇,這要求所有學校不分等級平等競爭,而學生有權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與這一要義對比,現在哪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是這樣的呢?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博士這樣評價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他認為即使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也還有很多問題:不是為了獲得所謂的偏才(推薦要求為“綜合素質全面、學科成績突出”等),也不是探索高校招生的全新模式(被推薦學生還是要參加高考,并達到規定的分數)。所以這更像是“被北大認可”,而不是“認可北大”。
大部分創業的失敗不是因為點子不好,而是因為欠缺經驗,沒有團隊,缺乏執行力——歸根到底,積淀比點子更重要。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這樣說。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想畢業后就開始創業,以為只要有個好點子,憑借自己的執著、激情與運氣,就能成為下一個馬化騰。李開復認為這樣的想法過于樂觀,創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團隊、經驗和執行力。他建議大學生:“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
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讓青少年更能以主人的姿態自己去探索、實踐和思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步伐了,現在的青少年更喜歡有思想交鋒的教育形式,希望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今天,如果有誰在課上課下對學生講“報效祖國”“舍生取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之類與高考關系不大的話題,恐怕不是被視為另類,就是被看作不識時務??墒?,這些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
——山東平邑縣平邑實驗中學孫敬文老師這樣說。《人民日報》刊登了這位中學老教師的肺腑之言:教育啊,別丟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如果青春都沒浪漫過一回,青春都沒犯過幾回錯誤,青春都沒流浪一下,青春都沒遭受很多打擊,人一輩子有什么意思?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和網友交流時這樣勉勵年輕人,雖然社會給的壓力很大,雖然堅持理想不容易,但我們要給自己減壓,讓自己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