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意匱乏的當下,發表幾篇詩評如何?策劃本期《書屋》時,我是這么想的,結果也這么做了,而且放在了第一個欄目中。這并非不識愁滋味的矯情,而是感到夢想和詩意,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納蘭性德有詩云:“好夢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痹娙说牟桓?,揭示了人性深處不滅的渴望。
我在《書屋》供職多年,讀過無數的妙文佳作。擊節贊嘆之余,也抱著“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態度推介給大家。本期“學界新論”欄目,發表了有關梁啟超、翁文灝、韓素音、何兆武的四個人物小傳,皆滋味醇厚,值得一讀。作者周樹山、危兆蓋、王鶴、肖躍華分別是資深的作家、編輯、記者和軍人。
周樹山先生的文字老辣而俏皮,正適合描摩“流質易變”的梁啟超跌宕起伏的人生。正是,非老辣不足以洞見幽微,非俏皮不足以渲染奇情。在周先生看來,梁啟超以簪筆風議之資,而擔攬轡澄清之責,有如以孔、孟的稟賦去干蘇秦、張儀式的事業,其結果必然是一敗涂地,本人也歸于心灰意冷。危兆蓋先生長期在《光明日報》做編輯,文字嚴謹而沉郁,無論是表彰地質學家翁文灝的愛國之心,還是總結其科學精神,都言之有據且富含深意。成都才女王鶴的文字則以靈動透逸見長。她把韓素音這位種族、文化上的雙重“混血兒”的愛情故事、著述生涯等娓娓道來,讓人不勝感慨唏噓。肖躍華先生為軍中才子,尤喜歡和老輩文化人如何滿子、吳小如、趙寶煦、何兆武等交往。他寫鄉賢何兆武,展拓開張之勢中蘊含揉磨入細之妙,所引何兆武先生評吳晗、殷海光等人的話語令人大開眼界。
《書屋》的作者,匯聚了知識界的各路精英,雖面孔有新舊,交情有深淺,但大家都是熱愛讀書的人,而且許多確為文章高手。如本期《書屋》中,余鳳高、鮑牧松等先生的文章就做得非常好。
每期《書屋》雜志發出去后,總會收到不少的回應文章,這說明讀者讀得很細致,很認真,無形中也增加了我們的責任感和壓力。本期雜志“編讀往來”發表了兩篇文章,就“究竟誰是《永樂大典》正本殉葬說的創始者”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以為發表這些回應文章是很重要的。對于一本雜志來說,有不同的聲音是一件好事。至于是非曲直,讀者自會在比較中作出評判。
無論哪個編輯,因經歷、學養的不同,都會有自己的偏好。但就職業精神而言,有時要有意識地挑戰自己的偏好,這樣才能讓雜志枝葉豐茂,而免于偏枯。曾國藩在家書中曾說,自己四十歲之前,“每見得人家不是”,四十歲以后,“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這不是教人和光同塵,而是說人到中年,傲氣已隨青春放到青山的那一邊。因為飽歷世變,閱人多矣,才知曉虛懷容受的好處。
?。ㄥ⑷耍?br/>